刘宏艳,覃壮玲,朱冬梅
(南方医科大学附属小榄医院 神经外科,广东 中山,528415)
颅内动脉瘤是神经外科常见的疾病之一,目前临床治疗该疾病的首选方法是进行颅内动脉瘤夹闭术。但患者术后脾胃功能减弱,以及受到麻醉、术中和术后伤口出血等影响,致使其气血失衡、五脏六腑紊乱,易引发肠胀气、便秘等并发症[1]。便秘不仅能引起患者腹胀、腹痛及食欲下降,还会造成水电解质紊乱,影响术后恢复[2]。中药穴位贴敷疗法是以中医理论为指导的中药外治法,其将中草药制成贴剂,施于病变部位的穴位处,该治疗方法具有疗效高、不良反应少的优点,可以起到调和肠胃、理气降逆之功效。有研究[3]证实,腹膜透析伴便秘患者接受中药穴位贴敷能有效改善其便秘情况。本研究在颅内动脉瘤患者行介入栓塞术后采取中药穴位敷贴护理,取得较好效果,现报告如下。
本研究以南方医科大学附属小榄医院2019年1~12月收治的80例颅内动脉瘤患者为研究对象,且经过南方医科大学附属小榄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纳入标准:① 符合《功能性便秘中西医结合诊疗共识意见(2017年)》[4]中对于便秘的诊断(排便间隔≥3 d,每次排便时间>30 min,且排便费力,需借助外界措施辅助排便);② 术前均经计算机体层血管成像及数字减影血管造影证实为颅内动脉瘤破裂致蛛网膜下腔出血;③ 颅内动脉瘤介入栓塞术成功;④ 愿意配合研究。排除标准:① 合并陈旧性脑血肿或恶性肿瘤;② 伴有颅内严重感染或神经系统疾病;③ 造血功能异常。将80例患者以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0例。2组间性别、年龄、Hunt-Hess分级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见表1。
表1 2组临床资料比较
1.2.1 基础护理 2组患者均给予预防便秘的基础护理,具体内容如下:① 饮食护理,指导患者合理调整膳食结构,保证每日的主食量、蔬菜量和水果量,减少肉类的摄入量,禁食辛辣食物。每日饮水至少1 000~2 000 mL,清晨空腹饮300~500 mL淡盐开水。② 心理护理,大多数患者缺乏正确的疾病观,且因检查项目繁多,可能会有意识地抑制便秘,护理人员可帮助其纠正错误的疾病观,告知其便秘与腹内压的关系。同时,嘱咐亲友予以患者情感支持,帮助其树立治疗自信心。此外,部分患者的便秘原因为担心排便导致瘤体再次破裂,护理人员可为该类患者进行排便姿势的指导,鼓励其正常排便。③ 疼痛护理,疾病自身导致的疼痛,也会诱发便秘。护理人员密切关注患者的疼痛状况,并给予有效的镇痛处理。④ 生活环境护理,嘱咐患者每日早餐后定时排便,建立排便的条件反射。排便时护理人员帮助患者提供相对隐秘、通风的空间,并告知患者及时做好便后清洁。
1.2.2 腹部穴位按摩 对照组患者在基础护理上给予腹部穴位按摩。护理人员指导患者取平卧位并弯曲双腿,期门、章门、京门分别点揉5~8次,天枢、气海、关元分别点揉1 min,推上、中、下腕5~8次。双手拇指与四指分开,拿捏腹直肌5~8次,并用全掌揉、摩腹部。每日1次,连续1周为1个疗程,共计4个疗程。
1.2.3 中药穴位敷贴 观察组患者在基础护理上给予中药穴位敷贴。对患者实施护理前,详细了解其有无药物过敏史,并将中药穴位敷贴的主要方法、目的、意义和疗效等详细地告知患者。随后将3 g番泻叶与6 g大黄混合并研磨成粉末,将凡士林与中药粉末以合适的比例调和成中药贴膏剂。用温水清洁患者的局部皮肤,确保其穴位周围的毛孔处于舒张状态。将调好的中药贴膏剂贴敷于患者的神阙(脐中)、天枢(两边)及气海4个穴位,并适当用指尖按压,确保贴膏剂贴敷牢固。贴敷时间视患者对于药物的吸收度而定,吸收越好则贴敷时间越短,最短时间为4 h。贴敷过程中仔细询问患者是否有不适感,一旦出现局部皮肤疼痛、发红和瘙痒等现象,立即停药。每隔2 d更换一次,1周为1个疗程,共计4个疗程。
1.3.1 临床便秘症状 于干预前、干预4周后使用2017版《便秘的分度与临床策略》[5]评价2组患者的便秘症状。① 排便次数:每周<1次评为3分,每周1次评为2分,每周≥2次评为1分;② 排便困难:非常严重评为3分,经常评为2分,偶尔或无评为1分;③ 排便不尽感:每次都有评为3分,经常出现评为2分,偶尔或无评为1分;④ 排便疼痛:每次都有评为3分,经常评为2分,偶尔或无评为1分;⑤ 粪便形状:干硬且呈段块状评为3分,团块状或表面有裂缝评为2分,平滑柔软评为1分。便秘症状总积分为各项目评分之和,总评分为5~15分,分值越高提示患者的临床便秘症状越明显。
1.3.2 一般治疗效果 于干预期间记录2组患者的便秘发生率、开塞露等通便药物使用率。
1.3.3 护理满意率 于干预4周后评价2组患者的护理满意率。护理满意率采用自拟的患者护理满意度调查问卷进行评价,问卷共10个条目,每个条目均采用1~4分评分,总评分≥30分为满意,<30分为不满意,分值越高提示患者的满意率越高。
干预前,2组的排便次数、排便困难、排便不尽感、排便疼痛感、粪便形状和临床便秘症状总评分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均>0.05);干预4周后,2组的上述临床便秘症状评分均低于同组干预前(P均<0.05),且观察组均低于对照组(P均<0.05),见表2。
表2 2组临床便秘症状评分比较分)
观察组在干预4周内的便秘发生率、开塞露等通便药物使用率均低于对照组(P均<0.05),在干预4周后的护理满意率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3。
表3 2组一般治疗效果和护理满意率比较 [例(%)]
颅内动脉瘤患者的术后常见并发症之一是便秘,因消化系统相关的腹胀、腹痛、食欲不振等不良反应,以及心脑血管并发症等均与便秘相关。中医理论认为,颅内动脉瘤患者因术后卧床静养,致使气机运行不畅,脏腑间气机传导失职,糟粕内停,故而引发便秘[6]。此外,上、中、下三焦不合也会导致大肠传导功能失常,引起便秘[7]。中药穴位贴敷疗法给药机制与皮肤给药机制相似,在药物进入机体的过程中,部分药物被皮肤角质层储存,使得药效作用时间更加持久,药物的生物利用度也因此得到提高[8-9]。同时,穴位敷贴能维持血药浓度,减少给药次数,减轻药物不良反应。
本研究为了预防颅内动脉瘤患者术后发生便秘,对其采用中药穴位敷贴干预,结果显示,观察组在干预4周内的便秘发生率、开塞露等通便药物使用率均低于对照组(P均<0.05),在干预4周后的护理满意率高于对照组(P<0.05),提示中药穴位敷贴可有效降低颅内动脉瘤患者术后便秘的发生率,且获得其认可。分析其原因为,神阙是人体任脉上的要穴,具有调和肠胃、理气降逆之功效;天枢为大肠募穴,主理气行滞、疏调肠腑、消食,可促进胃肠道良性蠕动,改善胃肠道动力;气海具有培补元气、补阳助运之功效[10]。以上穴位合用具有调和胃肠、培补元气、助运通便之功效。此外,番泻叶通过肠黏膜及神经丛刺激胃肠蠕动,大黄具有攻积滞、清湿热、泻火、凉血、祛瘀及解毒等功效。两药相合能有效改善患者胃肠道功能,预防颅内动脉瘤患者术后便秘的发生[11]。本研究结果还显示,干预4周后,2组的排便次数、排便困难、排便不尽感、排便疼痛感、粪便形状和临床便秘症状总评分均低于同组干预前(P均<0.05),且观察组均低于对照组(P均<0.05),提示中药穴位贴敷较穴位按摩能更有效地改善患者的便秘症状,预防便秘的发生[12]。分析其原因,药效通过透皮吸收,直接作用于病灶,从而有效改善患者的临床便秘症状。方秀飞[13]指出,行化学药物治疗相关性便秘的患者接受为期4周的复方生大黄散贴敷神阙穴后,其粪便性状、排便费力等临床便秘症状评分及总分均降低(P均<0.05),与本研究结果相似。然而,在中药穴位敷贴的使用过程中也要注意此方法的局限性,中药过敏、穴位部位皮肤不完整、合并已确诊的肠道器质性病变、消化系统肿物或肠梗阻者等相关情况要禁用[14-15]。
综上所述,在颅内动脉瘤患者行介入栓塞术后采取中药穴位敷贴护理能有效改善其临床便秘症状,提高其治疗效果和满意率,且该方法用药安全,简单易于操作,效果显著,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Journal of Clinical Nursing in Practice2021年1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