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警评分护理模式对重症肺炎患儿的应用价值

2021-06-06 02:09张小苑蒙好好周翠琼
Journal of Clinical Nursing in Practice 2021年10期

张小苑, 蒙好好, 周翠琼

(华中科技大学协和深圳医院 儿科,广东 深圳,518052)

儿童重症肺炎是重症监护室中常见的疾病之一,此类患儿病情进展较快,具有较多的并发症,可能会引起心力衰竭和呼吸衰竭[1]。因重症肺炎患儿大多情况下伴随生命体征发生改变和意识障碍,部分出现多脏器功能受损情况,早期准确评估患儿的病情可以为临床诊治提供支持,且对改善患儿的预后具有积极意义[2]。目前,评估重症肺炎患儿病情的工具比较多,但无统一标准,取得的效果也具有一定的差异。预警评分护理模式作为一种快速评估病情的护理方法,可以全面、简便地评估患儿病情的严重程度,在危重症领域中被广泛应用[3]。本研究展开对照研究,探究重症肺炎患儿接受预警评分护理模式对其并发症发生率及护理效果产生的影响。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以2020年1~12月华中科技大学协和深圳医院收治的87例重症肺炎患儿为研究对象,且经本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核。纳入标准:① 临床症状及体征与《儿童肺炎支原体肺炎诊治专家共识(2015年版)》[4]中关于重症肺炎的诊断标准相符合;② 患儿家属对研究内容知情,且自愿签署知情文件;③ 患儿家属能正常沟通。排除标准:① 心脏等脏器功能不全;② 伴全身性疾病。将所有患儿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44例)和观察组(43例)。2组表1中所示资料均无统计学差异(P均>0.05)。

表1 2组基本资料比较

1.2 方法

1.2.1 常规护理 对照组患儿在护理期间采用常规护理措施,为期2周。① 基础护理:护理人员将患儿口腔中存在的分泌物及时清理干净,确保其呼吸道处于通畅状态,加强生命体征监测,观察患儿的用药情况,帮助其调整至舒适体位。② 家属常规健康宣教:护理人员加强对患儿家属的健康教育指导,向患儿家属详细说明肺炎的发生机制及诱发因素,告知其患儿疾病进展情况及可能出现的相关并发症,详细讲解患儿出院后的相关注意事项,提高家属对疾病的认知程度,促使在患儿接受护理期间家属能够积极配合。

1.2.2 预警评分护理模式 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观察组患儿加用预警评分护理模式,为期2周。

1.2.2.1 病情评估 护理人员应用预警评分系统对患儿的病情做出综合评估,包含体温、意识、心率、呼吸状态和血压水平。上述各项目按照其病情严重程度记作0~3分,所得分值代表病情越重。根据总评分结果将患儿划分为高风险(>9分)、中风险(5~9分)及低风险(0~4分)3个等级。同时测定患儿的气道情况,评估内容包含咳嗽反射、分泌物粘滞、分泌物量及咳嗽反射,每隔24 h评估1次。

1.2.2.2 低风险 选择1名护理人员对评估为低风险的患儿实施常规护理,将绿色标识悬挂在患儿床头,并对其应用D级气道护理,每隔1 h采取预警评分评估1次患儿的病情,依照评估结果调整护理措施。

1.2.2.3 中风险 病情评估结果为中风险的患儿因其病情相对比较严重,具有恶化风险,所以于其床头悬挂黄色肺部感染风险标识。此类患儿由主管护师落实护理干预措施,对其生命体征进行实时监测,气道护理选择改良后的方案,借助自动给水湿化罐来维持定量的湿化液。此外,还可采用机械振动排痰,一般于餐前、餐后或者氧气雾化吸入后行痰液培养,当诱发的病原菌浓度改变之后可开展抗感染治疗,即选择应用特异性较高的抗生素药物进行治疗。对患儿气管内导管及机械通气评估结果,结合患儿的病情状况落实B~C级气道护理。

1.2.2.4 高风险 病情评估为高风险的患儿因死亡风险比较高,需要予以高度重视,护理期间于其床头悬挂红色肺部感染风险标识。此类患儿于护理期间由主管护师和护士落实护理干预措施,采用1级重点监护、护理及交接工作。护理内容为中等风险护理,即准备好抢救的设备、药品及物品,开放血液标本绿色通道,强化药物支持治疗,每隔30 min评估1次患儿的病情严重程度。

1.2.2.5 饮食护理 因重症肺炎患儿的病情严重、机体内营养物质缺乏,护理人员需要给予患儿高热量、易消化及含维生素较高的食物,并建议其多饮水,摄入适量的水果、蔬菜等含膳食纤维的食物。

1.2.2.6 用药指导 治疗期间按照医嘱对患儿采取抗感染治疗措施,根据药物性质观察患儿用药以后的效果及不良反应。在患儿用药期间不仅需要重视其心率变化情况,还需要详细记录其心电图变化情况。

1.3 观察指标

① 统计分析2组患儿气促、咳嗽、发热症状的消失时间。② 统计2组患儿呼吸困难、肺水肿、支气管扩张、中毒性肠麻痹及肝肾功能损伤的发生情况,并计算并发症发生率。③ 护理前和护理2周后,采用儿童早期预警评分(PEWS)[5]对患儿的病情严重程度进行分析评估,评估指标包含心血管系统、精神意识行为及呼吸状态3个维度,均按照严重程度记作0~3分,分值与病情严重程度呈正相关。

1.4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2组临床症状消失时间比较

观察组气促、咳嗽和发热的临床症状消失时间均早于对照组(P均<0.05),见表2。

表2 2组患儿临床症状消失时间比较

2.2 2组患儿并发症发生率比较

观察组的并发症总发生率为6.68%,较对照组的25.00%低(P均<0.05),见表3。

表3 2组患儿并发症发生率比较 [例(%)]

2.3 2组患儿PEWS评分比较

护理前,2组间心血管系统、精神意识行为和呼吸状态评分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护理2周后,2组患儿的PEWS各项评分均较同组护理前降低(P均<0.05),且观察组的PEWS各项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均<0.05),见表4。

表4 2组PEWS评分比较分)

3 讨论

儿童因其中枢神经调节系统发育不够成熟、机体免疫功能较差、呼吸道血管密集和呼吸道狭窄等相关因素的影响,导致重症肺炎发病率逐年升高[6]。重症肺炎患儿因病情加重不仅表现为呼吸系统相关症状,还可能发生肺部水泡、心源性哮喘、心肌炎、脓气胸、抗利尿激素分泌异常综合征等并发症,对于患儿的身体健康产生严重影响[7]。因患儿无法准确描述病情,临床只能依据患儿的疾病症状及体征来评估病情,导致潜在危重症患儿的病情于短时间内加重,所以临床对重症肺炎患儿的护理及病情评估提出了较高的要求[8]。

早期预警评分护理模式对于患儿病情评估有预警支持作用,对疾病的早发现、早预防、早治疗及早抢救均有积极作用,提升了潜在风险预测的准确率[9]。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的各项临床症状消失时间均早于对照组(P均<0.05)。分析原因为,早期预警评分通过对患儿心率、体温及意识状态的客观评估,可以促进病情快速诊断,在危重症疾病评估和预后判定中具有重要价值。早期预警评分护理属于一种风险预警护理方式,通过制定针对性的护理干预可以降低护理隐患的发生风险,有效预防患儿在治疗期间出现的相关并发症[10]。此外,早期预警评分护理中应用的评估工具操作简单、耗时较短,可以对病情进行有效评估,并依照评估结果及时调整护理方案,促进患儿病情尽早恢复[11]。本研究中,观察组相比于对照组,并发症总发生率更低(P<0.05),说明在重症肺炎患儿护理期间应用早期预警评分护理可以降低其并发症发生风险。其原因是,重症肺炎属于呼吸系统功能障碍,与毒血症和机体严重缺氧具有密切联系,除常见的呼吸系统症状之外还存在呼吸衰竭及其他系统受累的情况。因感染严重,患儿常出现心肌酶增高、肝肾功能受损、凝血时间延长等现象,增加了呼吸困难、肺水肿、支气管扩张、中毒性肠麻痹及肝肾功能损伤等并发症的发生风险。于重症肺炎患儿护理期间应用早期预警评分护理干预措施可以保证护理内容的针对性,也有助于间接节省医疗资源。早期预警评分护理对于病情评估为不同等级的患儿应用不同类型的分级护理,帮助护理人员对潜在危险事件做好相关预防工作,可以保证患儿的治疗效果,进而降低并发症的发生风险[12]。本研究结果还显示,观察组患儿在护理后的PEWS各项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均<0.05),提示早期预警评分护理模式对重症肺炎患儿的心血管系统、精神意识行为和呼吸状态具有改善作用。分析原因如下,与常规护理模式进行比较,早期预警评分护理模式更能满足患儿的生理及心理护理需求,能够更加准确地识别急危重症患儿,从而根据病情评估结果进行分类,提高医护的预警意识。早期预警评分护理模式还可以促使医护人员更加客观及科学地了解患儿病情,并采取针对性的治疗措施,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综上所述,于重症肺炎患儿护理期间应用早期预警评分护理模式有助于使其临床症状快速消失,降低并发症发生风险,且对其心血管系统、精神意识行为和呼吸状态均具有改善作用,具有借鉴及推广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