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里夫人传

2021-06-06 01:54艾芙居里左明彻
小读者 2021年9期
关键词:棚屋埃尔人物传记

□文/艾芙·居里 译/左明彻

思辨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礼记·中庸》

2019年9月,全国中小学统一使用语文统编新教材。新教材对学生阅读的广度、深度提出了新要求,尤其强调“整本书读写教学”和“儿童阅读指导”的专业性、重要性和迫切性。“思辨式阅读专栏”即由此诞生。

教育家叶圣陶曾经说:“对于阅读能力的培养,非课外多看书籍不可。”因此,每一期“思辨式阅读专栏”,我们都会和同学们一起阅读三本书,其中一本是语文教材要求的必读书,另外两本是主题延伸的书。

在具体体例安排上,采用“整本书导读-原文精华选摘-深入了解作品-思辨式阅读任务”,层层深入,帮助同学们深度了解作品内容及背后的故事,梳理作品脉络,完成阅读理解;进一步学会追问、讨论,产生自己的想法,从而锻炼思辨能力,让同学们的思维更加深入和广阔。

思辨式阅读,最要紧的是“多比较,多归纳,多揣摩,多思考”,唯有这样,才能够养成用字造句的好习惯,下笔不至于缺少观点;也唯有这样,才能发掘文章的意蕴,培养良好的自主阅读习惯。

书名:《居里夫人传》

初版时间:法文版·1937年

中文版·1984年

让我们认识一种体裁——人物传记

人物传记是通过记录典型人物的生平、生活等,来反映人物精神、内心的一种文学作品。

人物传记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我国古代的很多文学作品中,都出现过精彩的人物生平描写。比如我们熟悉的《史记》,里面的“本纪”“世家”“列传”等,都属于人物传记。

到了近现代,人物传记的分类更加细致,许多经典的人物传记也由此诞生。有自己写自己的自传体传记,如美国作家海伦·凯勒的《假如给我三天光明》;也有由第三人为他人做传的,例如奥地利作家斯蒂芬·茨威格的《人类群星闪耀时》,法国作家罗曼·罗兰的《名人传》等。

好的人物传记就像一盏指路的明灯,读者在阅读他人的生命故事时,能够从中吸取经验教训,以及人物身上独特的力量,从而指导、纠正自己的人生方向。

1 是谁写了这本书

艾芙·居里(1904年- 2007年),法国音乐教育家、作家。

1904年,艾芙·居里出生于巴黎,她的父母就是大名鼎鼎的诺贝尔奖获得者居里夫妇。

艾芙·居里童年时期就见证了父母的光辉成就。母亲去世后,她为母亲写下这本声情并茂的传记,使得读者能更细致地了解这位伟大的科学家的一生。此书一经出版,就深受读者喜爱,被翻译成几十种语言畅销全球。

这本书用优美的文字讲述了居里夫人的一生。居里夫人在科学研究和人生道路上所受的磨难,被女儿温柔的文字淡化,但我们仍可从中窥见她波澜壮阔的一生。

2 这本书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居里夫人,原名玛丽·斯可罗多夫斯卡,出生在波兰。中学毕业后,玛丽为了生计,做了一名家庭教师。她慢慢找到自己的兴趣所在,开始研读物理学和数学方面的书籍。二十四岁,她终于到了梦寐以求的巴黎大学学习。

她刻苦攻读,先后拿到了物理学和数学学士学位。

在巴黎,玛丽遇到了比埃尔·居里。1895年,两人举行了婚礼。婚礼结束后不久,夫妻俩进入同一所大学继续工作。

居里夫妇最重要的成就是发现了两个新元素——钋和镭。

1903年,居里夫妇因对天然镭放射现象的研究而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

1906年,比埃尔·居里过马路时被马车撞倒后去世。居里夫人并没有一味沉浸在丧夫之痛中,她收拾好情绪,接替了丈夫在巴黎大学的教职。

1911年,居里夫人因为分离出纯金属镭,荣获当年的诺贝尔化学奖,成为历史上第一个两次,并且在两个不同领域获得诺贝尔奖的科学家。

第一次世界大战时,居里夫人不顾病弱的身体,带着X射线设备奔走在战场,开始巡回医疗,挽救了无数士兵的生命。但她自己却被放射性物质严重侵害,患上恶性贫血症。

1934年,居里夫人去世。她的哥哥姐姐从波兰带来故乡的泥土,撒入她的墓穴。

这位曾为了理想背井离乡的游子,终于回到了祖国的身边。

3 先来认识一下书里的人物

居里夫人

玛丽·居里,世称“居里夫人”,法国著名波兰裔科学家、物理学家、化学家。

1867年11月7日生于波兰王国华沙市一个中学教师的家庭。父亲是中学的数学教师,母亲是女子寄宿学校校长。

玛丽·居里在巴黎遇到了自己一生的伴侣——比埃尔·居里。两人在艰苦的条件下共同奋斗,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居里夫人也因此成为历史上第一个获得诺贝尔奖的女性。

丈夫去世后,居里夫人一边抚养两个女儿,一边从事教学和科研工作,并获得了诺贝尔化学奖。

居里夫人一生科研成果卓著,荣誉加身,但她始终是一个纯粹的学者,只对科学保有最大的爱和热情。

比埃尔·居里

比埃尔·居里生于法国巴黎一个医学世家,自幼聪明,十九岁成为巴黎大学教授的助手,年纪轻轻就有很多发明和科学发现,成为享誉国际的学者。

婚后,比埃尔一边教书,一边和妻子玛丽合作,从事繁重的研究工作。1903年,居里夫妇因对天然镭放射现象的研究,被授予诺贝尔物理学奖。

1906年,比埃尔·居里因车祸去世,享年四十七岁。

布罗妮雅

布罗妮雅是玛丽(居里夫人)的姐姐。母亲去世后,布罗妮雅和妹妹玛丽十分亲近。

布罗妮雅最大的心愿是去巴黎学医,然后回波兰开诊所。但昂贵的学费让家境清贫的她却步。玛丽和姐姐商议,由自己在波兰做工赚钱,负责支付姐姐在巴黎的开销。等布罗妮雅学业有成,再支持玛丽出国读书。

布罗妮雅学成归国,建立了一个结核病疗养院。两姐妹虽分隔两地,但感情深厚。比埃尔去世后,是布罗妮雅陪妹妹度过了人生最艰难的时刻。

4 原书精华选摘

在旧棚屋里

在索尔本的无数建筑中,难道真找不出一个合适的工作室借给居里夫妇么?看来不能!几次徒劳无功的奔走之后,比埃尔和玛丽一无所获地回到他们的出发点,即回到比埃尔任教的理化学校,回到玛丽初步试验的小工作室。

这间工作室对着一个院子,院子的另一边有一个小木板屋;这是一个没有人用的棚屋,玻璃屋顶残缺漏雨。以前医学系用它做解剖室,但是很久以来,人们认为这个地方连搁死尸都不合用。里面没有地板,一层沥青盖着土地,家具只有几张破旧的炊事用桌,一块没有人知道为什么放在那里的黑板,一个旧的铸铁制的火炉,安着生了锈的烟筒。

他们占了这个地方的时候,由奥地利来了一个答复。好消息!最近提取铀之后剩下来的残渣,非常偶然地还没有分散。

这种无用的材料都堆在圣约阿希姆斯塔尔矿附近一片栽着松树的空地上。

承绪斯教授和维也纳科学院说项,奥地利政府——这个国营制造厂的所有者——决定把一吨残渣惠赠两个声称需要它的怪人使用。如果这两个人将来还要更大量的这种材料,他们可以按最优惠的条件出让。

一天早晨,一辆像运煤车的载重马车,停在娄蒙路的理化学校门前。

有人通知了比埃尔和玛丽,他们穿着实验室的工作服,不戴帽子,就跑到外面来了。比埃尔仍旧保持他一向的平静态度,但玛丽看见人们辛苦地把一些口袋往下卸的时候,按捺不住她的快乐。

这是沥青铀矿,是她的沥青铀矿。几天以前货车站已经通知她运到了!她的好奇和急躁使她很兴奋,她要立刻打开一个口袋,看她的宝贝。她剪断绳子,打开那个粗布口袋,把双手伸进那暗无光泽的棕色矿物,里面还杂有波希米亚的松针。

镭就藏在那里面,玛丽要从中提炼出镭来,这种像街上的土一样没有生气的东西,即使她必须炼制一座山那样多,她也一定要做到。

娄蒙路的棚屋,可以说是不舒服的典型。在夏天,因为棚顶是玻璃的,棚屋里面燥热得像温室。在冬天,简直不知道是应该希望下霜还是应该希望下雨。若是下雨,雨水就以一种令人厌烦的轻柔声音,一滴一滴地落在地上,落在工作台上,落在这两个物理学家标上记号永远不放仪器的地方;若是下霜,就连人都冻僵了。

没有方法补救。

那个炉子即使把它烧到炽热程度,也令人完全失望,走到差不多可以碰着它的地方,才能感受一点暖气,可是离开一步,立刻就回到寒带去了。

不过玛丽和比埃尔要习惯室外的严寒,这也是很需要的。他们的微不足道的设备,没有把有害气体放出去的叫作“通风罩”的装置,而且大部分炼制工作必须在院子的露天地里进行。

每逢骤雨猝至,这两个物理学家就匆忙把设备搬进棚屋,大开着门窗让空气流通,以便继续工作,而不至于被烟窒息。

后来她写过这样一段话:“……我们生活中最好的而且最快乐的几年,还是在这个简陋的旧棚屋中度过的,我们把精力完全用在工作上。我常常就在那里做我们吃的饭,以便某种特别重要的工序不致中断。有时候我整天用差不多和我一般高的铁条,搅动一大堆沸腾着的东西。到了晚上,简直是筋疲力尽。”

由1898年到1902年,居里先生和夫人就是在这种条件之下工作的。

第一年里,他们共同从事镭和钋的化学分析工作,并且研究他们所得到的有活动力的产物的放射作用。不久,他们认为分工的效率比较高,比埃尔试着确定镭的特性,以便更快熟悉这种新金属。玛丽继续制炼,提取纯镭盐。

在这种分工办法中,玛丽选的是“男子的职务”,她做的是白日工人的工作。她的丈夫在棚屋里专心做精巧的试验。玛丽在院子里穿着布满灰尘、染渍酸液的旧工作服,头发被风吹得飘起来,周围的烟刺激着眼睛和咽喉,她独自一个人就是一个工厂。

工作日变成了工作月,工作月变成了工作年,比埃尔和玛丽并没有失掉勇气。

(摘自《居里夫人传》,商务印书馆,有删节)

5 让我们来深入地讨论作品

在世界科学史上,居里夫人是一个充满光辉的名字。她是两次获得诺贝尔奖的第一人,也是唯一一位在两个不同科学领域获得诺贝尔奖的科学家。在她的指导下,人们第一次将放射性同位素用于治疗癌症,造福了人类。

爱因斯坦曾说:“在所有的著名人物中,居里夫人是唯一不为荣誉所腐蚀的人。”

居里夫人出生时,波兰正被沙俄占领。民族的压迫、生活的贫困,激发了她的爱国热情和发奋精神。当她在青年时代找到了自己的兴趣所在,就专心投入到实现理想的努力中。

“科学不是为了个人荣誉,不是为了私利,而是为人类谋幸福。”这是居里夫人一生遵循的原则。

居里夫妇发现镭后,立即公开了提取镭的方法,并拒绝申请专利权,尽管当时他们生活很艰难。后来,居里夫人需要镭来进行科学研究时,自己却买不起,要靠着美国朋友发起的全民筹款,才获得了一克镭。

居里夫人留给世人最宝贵的财富,除了她的科研成果,更重要的,是她面对困苦百折不挠的勇气、对荣誉和财富的蔑视以及对真理不懈追求的精神。

猜你喜欢
棚屋埃尔人物传记
胡迎建
一种灵魂间的呼唤与应答——读周和平先生的人物传记《大道留真》
寻找荒野棚屋
澳一家九口与世隔绝住棚屋过田园生活
埃尔·格列柯与样式主义
以人物传记阅读涵养学生精神成长
“表现性”与宗教主题:从格列柯到塞尚
人物传记
清洁工爷爷
童心是一座天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