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新明
(武汉市江夏区疾控预防控制中心,湖北 武汉 430200)
微生物主要包括细菌、真菌以及病毒等,是一种很难用肉眼观察到的微小生物,这些微生物在生长和蔓延过程中极容易导致传染病的流行,并且将对人体多器官功能造成严重影响,相关数据显示,由病毒引起的疾病超过50%。微生物在日常生活中几乎无处不在,除以上有害微生物外,还存在很多有益微生物,如青霉素等,在临床应有过程中不仅能够改善患者临床症状,而且有助于将临床效果最大化,对挽救患者生命、提升临床治疗效率具有重要意义[1]。随着医学事业以及微生物技术不断发展,微生物检验工作受到相关医学专家的广泛关注和重视,并结合实际情况对传统微生物检验方法和内容进行优化创新,这对控制疾病传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同时,微生物检验工作可以为疾病防控提供有利依据,并且在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各项工作中占有重要地位。在实践操作中微生物检验流程比较复杂,并且在标本采集、运输和检验过程中极容易导致样本检验不合格,进一步降低检验准确性,在一定程度上阻碍疾病预防控制事业的发展和进步[2]。本次研究将对公共卫生中微生物检验标本不合格原因进行深入分析,并结合实际情况提出相应解决措施,旨在为疾病预防控制工作提供相应理论参考,现报告内容如下。
1.1 一般资料。于2018年2月至2019年5月共选取200份微生物标本,所有微生物标本均源于公共卫生用具、一次性消毒餐具、水质以及空气等,同时由本中心工作人员亲自采集。
1.2 方法。当检验样本符合微生物检验标准时由检验科人员进行检验,在检验过程中需要严格按照相关规程进行培养,并从采集时间、外观、监测以及复查等方面对整体标本进行评估,然后记录总结检验不合格样本以及不合格原因,同时对这些原因可能产生的结果进行深入分析,并拟定相关解决措施。公共卫生用具依照《公共场所卫生检验方法》中关于公共卫生用品用具微生物检验方法实施检验,其中包括细菌数量、金黄葡萄球菌、大肠菌落以及致病菌等。除此之外,水质检验依据《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实施检验,检验标准为菌落总数小于100 cfu/mL不见大肠菌落。
1.3 观察指标。通过具体数据计算微生物检验标本不合格类型以及比例,总结导致检验不合格的原因。
1.4 统计学分析。选用SPSS 20.0统计学软件处理分析相关数据,计量信息以()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信息以(%)表示,采用χ2检验,当P<0.05表示数据结果之间存在较大差异性,具备比较分析意义。
经检验200份微生物检验标本中合格的有139份,合格率为69.50%,不合格的共有61份,不合格率为30.50%,在不合格的微生物检验标本中卫生餐具共19份,占总数的31.14%,一次性消毒餐具共18份,占总数的29.50%,空气共10份,占总数的16.39%,水质共14份,占总数的22.95%,通过以上检验结果总结微生物标本检验不合格的原因,详情见表1。
微生物在日常生活中无处不在,集中存在于人们接触的各种物品、空气以及水等各种物质上,当某种微生物积聚到一定数量时极容易造成疾病流行,且流行范围较大、易传播,不仅对人们正常生活以及生活质量造成一定影响,而且在一定程度上将对人们身体健康以及生命安全构成极大威胁,因此加强公共卫生环境内微生物检测受到相关部门的高度重视,并且将其纳入疾病控制预防中重点内容[3]。加强公共卫生环境内微生物检测需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对环境质量具有全面了解,并在工作中科学指导传染性疾病防控,在一定程度上为防控工作顺利进行提供有利依据,进一步提升其工作质量[4]。近年来,微生物检验始终是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重点工作内容,通过以往实践经验可以看出,常规微生物检验方法在使用过程中存在一定的弊端和问题,导致检验效果不理想,使不合格率以及偏差率逐渐上升,从而阻碍疾病预防控制工作的顺利进行[5]。
表1 总结微生物标本检验不合格原因(n,%)
随着医疗卫生事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我国医疗技术水平以及微生物检验技术得到良好的发展空间,并且微生物检验工作模式不断完善更新,使检验结果的不合格率以及偏差率得到明显改善[6]。但从现实检验实践可以看出,在标本质量以及检验方面等多种因素影响下很难提升微生物标本检验合格率,在一定程度上对微生物检验工作造成不利影响,因此在研究过程中需要对微生物不合格原因进行分析,并针对这些不合格原因制定相应的解决措施[7]。本次研究数据显示,200份微生物检验标本中共有61份标本检验不合格,不合格率为30.50%,其中卫生餐具共19份,一次性消毒餐具共18份,空气共10份,水质共14份,依次占31.14%、29.50%、16.39%、22.95%,而造成检验不合格的原因集中表现为外部环境不卫生、采集过程不正确、外观破损、检验流程不规范以及原材料质量不合格等,针对这些不合格原因本文将提出以下解决措施:①加强工作人员培训。在标本采集过程中需要工作人员具备较强的专业技能,因此加强其专业技能培训至关重要。首先,需要对新入职员工进行系统化岗位培训,当工作人员考评合格后才能允许其上岗。同时,相关部门需要针对微生物检验工作内容进行优化创新,并结合实际情况拟定微生物检验标本采集手册,使工作人员明确标本采集流程、方法,采集前准备工作、合理选择标本容器以及标本存管要求等内容,进一步提升其微生物检测水平,从而获得更真实、可靠的微生物检测结果。②培养高素质检验人才。由于微生物检验工作具有较高的技术含量,这就需要工作人员在检验中明确定性实验以及手工操作等内容,因此除加强理论知识外,还需要培养其实践动手能力,并要求其具备优良的工作作风,从而保障微生物检验工作质量和效率。同时,需要对实验室环境进行有效管理,保障微生物检验环境、检验设备设施等均符合相关规范,对实验室学科分区进行明确标识,有效划分无菌区、非洁净区、缓冲区等,进一步完善微生物检验工作体系和内容。除此之外,需要定期监测无菌室、生物安全柜等日常维修情况,详细记录监测结果,并对当前监测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深入分析,从而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③对检验仪器进行维护。检验仪器是保障微生物检验合格率的关键,因此针对微生物检验室内的各种仪器以及设备需要定期进行校准和维护,并仔细检查仪器是否正常,在发现问题后需及时指派专员进行维护,准确记录相关信息。同时,定期将称量天平、培养箱以及生物安全柜等仪器检测情况绘制成报告向质检部门呈递,在确保各项仪器质量达标基础上方可使用,进一步保证微生物检测结果的有效性[8]。
综上所述,在标本质量以及检验方面等多种因素影响下均可造成微生物检验标本不合格,因此需要通过加强工作人员技能培训、培养高素质检验人才以及定期对检验仪器进行维护等方式提升微生物检验标本合格率,从而为微生物检验工作创造良好的发展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