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仰臣
【写作导航】
“文似看山不喜平”,故事情节只有像高山那样显出“不平”,才能摇曳跌宕、波澜起伏,才能激起读者的阅读兴趣。历来的一些叙事名篇,往往都注意设置波澜,尺水兴波。其实,中学生能写复杂的记叙文。注意叙事有波澜,是在写简单记叙文的基础上的进一步要求,也是考纲要求学生应具备的写作能力之一,不容忽视。
一、巧设悬念,扣人心弦
叙事过程中,或设置疑团,激发读者追根究底的阅读冲动;或提出矛盾,吸引读者迫不及待地往下读,急于弄清个中原委,获得心理上的满足和艺术上的享受。设悬方法有很多,一是倒叙设悬,就是把事情的结果或者最精彩的情节提到开头,吊起读者的胃口,进而产生追根溯源的欲望;二是反常设悬,就是把意外的事件或者违背常理的“怪现状”摆在读者面前,制造悬念,掀起波澜;三是抑扬设悬,要么欲扬先抑,要么欲抑先扬,使情节多变,制造悬念。请看下例:
这是个身着工作服、满身油漆和泥土,满面灰尘,约莫40岁的中年男子。他隔着车窗,朝我弯弯腰,腼腆地笑着,给我递了根香烟。看我接了烟,他大喜过望,慌忙从兜里摸出打火机帮我点上,憨憨一笑,说:“您是第一个接俺烟的人,俺激动哩。您绝对是一个瞧得起俺们乡下人的好人。”
“有事吗?”我笑笑,为这个中年男子的“油嘴滑舌”。
“是这样的,大哥,”男子搓搓手,不住地点头,“俺就是想,能坐坐您的车不?”
“你要去哪里?”我轻轻皱了皱眉,不是我小气不让他搭车,而是他那一身的油漆和泥土,实在是让我心有芥蒂。
“不不不,”他把头摇得像拨浪鼓,“俺哪儿也不去,就在上面坐一会儿就行。今儿不坐,明天坐一回就行,还是今儿这个时间。”
我犹豫了一下,还是点了头,说:“行!”我话音刚落,还没来得及问他我心中的疑惑,他就一连向我说了几句谢谢便离开了。临走前,还特意向我车前的车牌望了一眼。(来源:葛闪《我的暖,一寸长》)
选文开篇设置悬念:中年男子为什么无缘无故给“我”香煙?为什么对“我”油嘴滑舌?为什么要坐“我”的车,而且只坐一会儿?读者心中充满疑问,激发了阅读的兴趣,使情节有了波澜。
二、误会掀澜,曲尽其妙
人物因信息沟通不畅或认识理解有差异而造成误会,这种误会使得人物之间的对话、行动和感情等都朝着意外的方向发展,从而掀起事件的波澜。应该说,误会的产生大多是出于偶然,但如果能用偶然的误会来表现某些必然的事物,往往有出乎意料的效果。运用误会法要注意以下几点:第一,运用误会法反映生活中的事件时,要把握好人物之间的矛盾冲突,不能违背生活逻辑,否则会使故事失去真实感;第二,要设计好人物心理变化的线索,安排好情节发展的脉络,善于铺垫叙事,故意领着读者在误会的“歧途”上越走越远,最后在读者关切的心理达到极致时才突转笔锋,使读者与作品人物一起恍然大悟,从而产生强烈共鸣;第三,切忌“误会落空”,即设置的误会既无深刻的意义,又在读者的意料之中。请看下例:
我坐在运动场上,一边吃饭,一边想着刚才那个女孩。她短头发、大眼睛,可我根本不认识她,怎么总看着我?我抬起头,却看见她也到运动场来了,就坐在对面的看台上,仍旧看着我笑。我越发不自在了,想不出她为什么总看着我。难道她……不可能!我又黑又瘦,一头鸡窝似的乱发,穿着一身旧运动衣,踩着一双已有一周没洗的脏运动鞋。实在没有哪一点儿值得她看。我赶紧吃完饭,站起身准备回教室。这时她也站起来,笑着跑了过来。
她笑的时候更漂亮了,一对小酒窝,风中飘逸的黑发……我有些呆了,看着她,想不出事情的原因,便转身想走。
“哎!等一等!”她喊出声来,声音甜甜的,像一串银铃。啊!她找我说话了!我转过身,看着她白皙的脸,麻木地挺起一张笑脸问:“有什么事吗?”这一刻,我觉得全身在发烧,猜想着她要说什么,但怎么也想不出。
“没什么。”她低头抿嘴笑了一下说,“我只想问问你吃完饭没有。因为——因为你用的是我的饭盒!”(来源:学生习作《爆发》)
因为想买份好菜,“我”把饭盒提前放进食堂;又因为急着打菜,“我”没有仔细辨认饭盒。这一连串原因导致了此后事件的发生,这是整个误会的起因。当“我”吃完饭,想回教室时,女孩竟跑过来,主动与“我”搭话。至此,误会达到极致。女孩揭穿误会,期盼与现实形成巨大的反差,真实地再现了少年的朦胧情感。
三、结尾突转,顿生波澜
叙事时顺着一个方向铺陈渲染,把读者的注意力和情感愿望吸引到这个方向发展的一种可能性上去,层层推向高潮。达到顶点时,笔锋陡然一转,以一种出乎意料的结局,让人拍案惊奇。运用突转法,一要在前文做好层层铺垫,浓墨重彩地进行描写,为后文的情节发展蓄势,引导读者向相反的结论靠拢,使得情节在结尾处发生陡转,既增加情节的波澜,又能凸显人物的心灵或性格。二要在设置突转时,必须正确把握人物与周围环境的冲突和人物本身性格发展的逻辑。同时,精心设计伏笔,为之提供足够的现实根据与心理根据,使情节的起伏变化符合客观情理。要求既在情理之中,更在意料之外,让人感到真实,增强文章的情感力量。请看下例:
妻子拉过他,点着他的额头:“你傻啊!你知道盒子里是什么?”他摇摇头。一直以来,母亲把那盒子看得像宝物一样,他怎么知道盒子里面装的是什么?妻子说:“上一辈人总有一些宝物或银货放在手边,妈的盒子里很有可能是这种东西。”他一听,也心动了。他知道,母亲的娘家过去是大地主,如果盒子里有什么宝物,拿去养老院丢了,或者遭了小偷,就太不值了。
于是,他伸出手:“妈,把盒子给我看看好吗?”母亲摇摇头,抱得紧紧的,不给他。妻子见了,忙在他耳边叽咕了几句,于是当天没送母亲去养老院。当晚母亲睡熟时,他们悄悄拿出那盒子,然后轻轻地打开,一时,他眼泪直流。原来,铁盒中藏着的不是金,也不是银,而是一缕胎发和几颗乳牙。里面有一张发黄的纸条,上面写着字,记着他换牙的时间,还有第一次剃发的时间。他们那儿有个风俗——孩子的乳牙和胎发要保存好,不能丢失。不然,孩子会夭折的。
第二天,两人没送母亲去养老院,以后也没送母亲去养老院。(来源:余显斌《母亲的宝物》)
“铁盒里到底藏着什么?”在这样的疑问中,读者不知不觉地被引到了“藏着宝物或者银货”这个层面上了。故事的结尾正是文章的高潮,让读者始料不及,原来是“一缕胎发和几颗乳牙”。细细品味,让人感觉意味深长;深沉的母爱,令人击节赞叹。
【对点演练】
1.选文运用了哪种方法来安排故事情节,以达到巧妙地表现父母浓浓爱意的目的?
寒假时我带着儿子然然回家,父母不胜欢悦。
母亲喜滋滋地为她的小外孙忙碌着,却不知怎的老是对着然然喊我的小名。“我不叫娜娜,我叫然然!”那小小的男孩一遍遍地抗议着。父亲微笑地告诉我说:“管全世界的小孩都叫娜娜,那可是你妈的强项哩!”
那天,父亲上街去买菜,母亲突然想起了什么,追出去嘱咐父亲说:“记着,给孩子买副手套回来!”
父亲走后,母亲抱怨道:“你爸老了,整天丢三落四的——看着吧,然然这手套他多半是记不得买的。”
天很晚了父亲才回来。母亲接过父亲手中的菜篮子左拨拉右拨拉,到底也没找到她要找的东西。
母亲生气地责问父亲道:“手套忘买了吧?”
父亲一拍脑壳说:“瞧这记性!”
母亲于是长一声短一声地叹起气来,我晓得,这是母亲“狂轰滥炸”的前奏。
就在这时,父亲竟变戏法般地从怀里摸出一副杏黄色的皮手套,他不管母亲惊讶的眼睛瞪得多么大,只管得意地冲我一笑说:“闺女,戴上!”
“错了错了!”母亲叫起来,“是让你给然然买手套,谁让你给娜娜买手套的!”
父亲愣了一下,继而说了句让我幸福得几乎晕倒的话:“只是说给孩子买副手套,我哪知道是哪个孩子!”(来源:张丽钧《错误的手套》)
答:
2.选文的情节发展及结尾方式很巧妙,请结合选文作简析。
“这是你父亲前几天硬要塞给我的一个红包,1000元钱。我本不想要,他一个月只有1500元收入;但若不拿,又怕他觉得我不想管你了,所以就收下来,打算等你考上大学时再还,好让他心里高兴,以为我收了红包,就一定会管着你。”
“既然你已决定放弃,那我也不用再背负着这个包袱了,也无需对你父亲隐瞒,你把它拿去网吧充值,继续打你的游戏去吧。”说完,班主任将红包塞进了我的口袋,“对了,听说,你爸也给其他授课老师送了购物卡,要不要我替你把它们也要回来?”
“不必了。”我假装无所谓,转身飞快离开,心里却是十分地震惊和疑惑——父亲哪来的钱?
晚上回家,我看到爸爸正坐在沙发上捶腰,一问才知道,他在加班搬重物时闪了腰,痛得厉害。我建议陪他去医院看看,他卻嫌医药费贵,自己在家捶捶揉揉就行了。我又劝他以后不要加班了。“加班一个小时10元呢,平时才7元,你快去做作业吧,等你考上大学,爸爸就不加班了。”
瞬间,愧疚和自责涌上我的心头,我狠狠地抽了自己几下,暗地发誓:再也不能这样下去了,我不能再骗爸爸,不能让他对我的满满期望落空,更不能让他的红包和购物卡白送。
于是,我开始慢慢地戒掉了网瘾,远离了网络游戏,对书本亲近了起来,并用红包里的1000元钱买了学习辅导资料,埋头学习做题。
经过一年多的追赶和自我超越,高考时,我奇迹般地考上了一所一本重点大学。拿到录取通知书的那天,我对父亲说,您给班主任送红包、给老师送购物卡的事,我全都知道了,谢谢您,爸爸。
父亲听后一愣:“我什么时候给你们老师送过红包和购物卡?从来没有的事情呀。我一个月收入那么少,还要供你上学和吃穿用,哪有余钱给老师送礼?”
“真的没送?”我问。
“真没有,爸爸何时骗过你。”
难道是?我突然明白了,我推开家门,骑上车,飞快地向班主任家骑去,泪水在我的眼眶里打转。(来源:徐立新《收红包的班主任》)
答:
【考题连线】
请以“让路”为题,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叙事性文章。注意:叙事要有波澜,感受要真切。
【佳作展示】
让路
项琪
今年春天里的一个星期六的上午,我想去市政府办点事情,于是在离家不远的一个站点,焦急地等车。
许久,一辆崭新的公交车停靠在站点旁。车刚停稳,人们蜂拥而上。我也随着人流涌进车厢里,找个空隙站在那里,动弹不得。车门正要关上,一个略显尖锐的女高音传进来:“哎,等等。师傅,麻烦你等一下!”接着,一个穿着邋遢的妇女领着两个孩子——大一点儿的被她拉扯得跌跌撞撞,小一点儿的被她一手揽在怀里,鼻涕口水把衣领浸湿了一片。
几个赶时间的乘客叽叽喳喳,表示不满。司机师傅也有些不悦,等母子仨好不容易上了车,便抱怨了几句。那妇女忙赔着笑脸,说:“怪我怪我!没办法,孩子小,跑不动呢,给大家添麻烦啦!”司机皱着眉头,一脸的嫌弃:“哎,看好你的孩子,别在车上乱抹鼻涕!”
乘客们一看妇女领着孩子往里走,就不约而同地让出一条路来,直通向车厢的最后——那儿宽敞一些。让路的原因很简单,人人都怕被这母子仨弄脏了衣服。可那妇女好像还没明白过来,朝众人笑了笑,不住地说着“麻烦大家啦”之类的感谢的话。
不一会儿,我听到妇女的手机铃声大作,只见她掏出手机,大着嗓门儿说:“喂,哥,是我,我在公交车上呢,一会儿就到。嘿,你不用来接,接啥接,我还找不到市政府吗?”车上的人大都愣了一下,随即安静了下来。等她挂了电话,旁边一个乘客问道:“哎,你贵姓?从哪儿来啊?”妇女爽朗地说:“我姓戴,从四方镇来。”“噢,咱们新上任的市长也姓戴。”“听说老家也是四方镇的!”此时,人们竟觉得妇女娘仨一点也不令人讨厌了,还有个乘客伸手去逗妇女怀里的小孩,说:“这孩子,长得真是讨喜。有一周岁了吧?和我家那个差不多……”好像他和她一家已经很熟了,熟到可以跟邻居似的拉拉家常。
车子很快到了市政府站,这个妇女要下车了。乘客又不约而同地让出一条路来,司机也赶快按下车门的按钮,还殷勤地帮妇女把她的小孩儿抱下了车。
“师傅,麻烦你了,谢谢!”妇女一边说着一边下了车,冲着路边那个一手抓着扫帚、一手提着簸箕的清洁工人,高兴地说:“哥,你不知道,城里人客气着咧,刚才在公交车上都给我让路呢!”
【点评】
文章成功地运用了误会法和突转法,让人倍感深刻、新颖。文章开头描述母子仨的形象,尽管那妇女真诚地表达了歉意,乘客们还是对母子仨持嫌弃态度。当母子仨往里走时,乘客们让出路来,原来是怕弄脏了自己的衣服,这为下文的情节发展作了铺垫。当听说母子仨到市政府找哥哥时,乘客便产生误会,以为她是找新到的市长哥哥的,所以态度发生大转变,甚至主动为她让路,前后形成鲜明的对比。殊不知,妇女口中的哥哥只是一名清洁工而已,这个结果既在读者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揭示出发人深省的社会问题,使这篇文章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
【参考答案】
1.选文没有直接赞颂父母之爱,而是巧妙地借助误会法,叙述母亲嘱咐父亲上街“给孩子买副手套”,意思是给外孙买手套,父亲却误会了“孩子”的指代,结果给“我”买了手套。结尾用“我”的感受收束全文,在误会消除的过程中表现了父母深深的爱意,彰显了误会的魅力。
2.“我”因迷恋网游而导致成绩一落千丈,班主任无奈之下将千元红包塞给“我”,让读者感到疑惑:“班主任真的收了红包?”留下悬念,引人入胜。适逢父亲闪了腰却嫌药费贵不愿去医院,“我”由此心生愧疚和自责,经过努力最后考上了重点大学。文章结尾采用突转法,其实班主任从没收过红包,这只是一个善意的谎言,目的是教“我”悔过自新、发奋勤学,取得一种“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的艺术效果,构思巧妙。
(作者单位:安徽省界首市顾集中心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