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杰光
1.古今基本相同
“问讯”这个词语,意义和读音古今基本相同。《汉语大词典》在其条目下注有以下四个义项:①互相通问请教。②打听。③问候;慰问。④僧尼等向人合掌致敬。《辭源》《辞海》《现代汉语词典》以及台湾《重编国语辞典修订本》与《汉语大词典》相比,仅少第①义项,因此可以说其词义古今基本相同。
2.复词同义连用
“问讯”这个词语,从结构上讲是个并列式的合成词。“问”表达一般的询问,“讯”的本义是查问,在汉代以后也表示一般的问。“问”与“讯”连用,同样表示“询问”或“打听”的意思。古汉语中的同义连用,是常见的语言现象,如:恐惧、疾病、府库、戎狄、稼穑、耻辱、假使等,如此可以使表达更加清楚、准确并有加强的作用,也是重要的修辞手段。
3.古籍中有用例
“问讯”作为同义连用的复音词,在古籍中是屡见不鲜的。例如:
①问讯者,知之本;念虑者,知之道也。(《说苑·谈丛》卷十六)
②裴政出服,问讯武帝,贬瘦枯槁,涕泗滂沱。(《颜氏家训·风操第六》)
③相问讯既毕,逻将适还去。(《搜神记·卷五》)
④司徒、丞相、扬州官僚问讯,仓卒不知何辞。(《世说新语·言语第二》)
⑤当下普净已知其意,向前与关公问讯。(《三国演义》第二十七回)
⑥一夜还遣人来问讯几次。(《红楼梦》第五十七回)
⑦父思投其所畏,但不知姓名、居里,无从问讯。(《聊斋志异》卷五)
⑧闻道欲来相问讯,西楼望月几回圆。(唐·韦应物《寄李儋元锡》)
⑨问讯湖边春色,重来又是三年。(张孝祥《西江月·丹阳湖》)
以上各句中的“问讯”,都是同义连用词语,都表达“询问或打听”的意思。
4.教科书有用例
①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陶渊明《桃花源记》)按:此句中的“问讯”教科书未注。《辞海》《简明古汉语词典》和台湾《重编国语辞典修订本》以此语例作为“问讯”“打听”或“询问”义项的书证。
②幸可广问讯,不得便相许。(《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按:“幸可广问讯”,教科书注:意思是,希望你多方面打听打听。《汉语大词典》《辞源》《古汉语实用词典》以此语例作为“问讯”“打听”义项的书证。
以上两例连同上述古籍用例中的“问讯”,其意义毫无疑问是“询问”或“打听”。顺便说一下,“问讯吴刚何所有,吴刚捧出桂花酒”(毛泽东《蝶恋花·答李淑一》)中的“问讯”也与上同。
5.切勿望文生义
当今人们对“问讯”的理解容易产生望文生义的错误,从一些语例可知,例如:
①村里的人听说来了这么一个人,(就)都来打听消息。(《教师教学用书》)
②村里的人们听说来了这么一个人,都来打听消息。(上海辞书出版社《中学古文全编·桃花源记》第330页,1997年版)
《汉语大词典》注“问讯”有4个义项(详见篇首所引),第②义项“打听”的书证就是教科书上用例②。网上《汉典》注“问讯”第①义项就是打听、询问,书证就是上文所引教科书上的两个语例。《现代汉语词典》注“问讯”的第①义项就是“询问”。《现代汉语规范词典》注“问讯”第①义项就是打听、询问。以上工具书均未注“询问消息”。将“咸来问讯”中的“问讯”直译为“打听”足矣,可是以上所引望文生义的两个语例又加了个宾语——“消息”。产生问题的原因,想必是从“讯”字而来。诚然,“讯”字有“消息”的意思,但在此,“问”与“讯”组合在一起,是复词同义连用。“咸来问讯”省略了“问”的宾语,这省略了的宾语的内容,应该是桃源人向渔人询问的内容,诸如从哪里来,彼地的自然环境、风土人情、生产和生活等各方面的情况,如此等等。这些远不是“消息”所能表达的。既然如此,译文也可以将询问的宾语省略,译为:村里的人听说来了这么一个人,(就)都来向他询问。
顺便说一下,原文的“问讯”未带宾语,自然给读者留下一个想象的空间,那么译文也该如此。
(作者单位:安徽省安庆市怀宁县凉亭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