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雯是个小女生,瘦瘦的,戴着眼镜,说话的声音也很小,像只小蚊子。
去河北省坝上草原的第一天,我们住在军事基地。八个人一个房间,上下铺或者是大炕,没有独立的卫生间,只能去外边上厕所。两个跨间配备一名带队老师。为了孩子们的安全,在睡觉之前,老师要求孩子们一定要去一趟厕所。半夜上厕所的孩子,要先跟带队老师打招呼,由带队老师陪同。
说实在话,这样的住宿条件是有点艰苦的。安排住军营主要就是让孩子们体验一下。如果是家长们,肯定会牢骚满腹的。但是孩子们喜欢,因为一大屋子人,他们玩得不亦乐乎,熄灯后还在聊天,老师催促了好几次他们才安静下来。
第二天,我们去爬桦皮岭。桦皮岭是户外爱好者和摄影爱好者非常喜欢的去处,风景绝美。爬桦皮岭有两条路:一条缓坡,爬半个小时就可以到达山顶;一条是陡坡,没有路,要穿过大片的桦树林,需要一个多小时才能爬上去。我们的营员都是孩子,当然是爬陡坡——没错,我们就是要去体验什么是“无限风光在险峰”,就是要找寻那种经过千辛万苦后的成功体验。
在爬山的过程中,有一些孩子叫苦连天。我告诉他们:半途而废还不如咬牙坚持,因为原路返回的话同样不容易,还会因为掉队被同伴嘲笑。
小雯真不简单,一直紧紧跟着我,一边走一边跟我聊天,一点也没有掉队。我几乎不相信,她竟有这样的耐性。
“希乐舅舅,我昨天晚上一共哭了四次。”小雯告诉我。
“哦?你一定是想妈妈了。”我猜测着说。 “嗯。我这是第一次离开妈妈。”很多的小女生都会有这样的经历。
我说:“你可以给妈妈打电话呀。”
小雯说:“打了。但是,我没有说想妈妈,就告诉她我挺好的。”
“为什么不告诉她呢?”我感到有点儿意外了。
“因为,如果我告诉她,她就会心疼我,也许下次就不让我出来研学了。”是呀,出来研学,是很多孩子自己的选择,没有多少人是家长强迫他们出来的。看来,小雯是宁愿克服想家的念头,也要出来研学的。她接着告诉我:“我给妈妈打电话的时候,就躲在外边打,不让室友们听见。我想哭的时候,也躲在外边哭,哭完了要用手轻轻地拍拍眼睛,不能让眼睛肿了被室友看出来。我不想被她们笑话。”
听了小雯的话,我发现外表瘦弱的她骨子里头有一种坚强。
我说:“小雯,你们还小呢,想家也是正常的。希乐舅舅是 18岁的时候才第一次出远门,那时候我还想家呢!不過,你能自己调节,已经很不简单了!”
确实,想家是很多孩子要面临的问题。别看他们出门的时候想着终于自由了,但是,到了晚上,他们就会想家了。
有一个叫好好的女孩子,其实年龄已经不小了,该上六年级了,可是长得弱弱的,比同龄的孩子显得要小很多。她妈妈特意委托我要多照顾好好,一听就是特别溺爱孩子的那种。妈妈告诉我,好好现在还一直在跟爸爸妈妈挤在一张床上睡觉呢。我一听,就跟她说:“这怎么行?出去之后孩子怎么会适应呢?你应该从今天开始让孩子在自己的屋子里睡觉。”她有些为难:“她自己不敢睡怎么办?”我说:“先从跟你们分床睡开始锻炼,慢慢再分屋睡。”看到她还是没有信心,我就问:“好好喜欢读书不?”她说喜欢。我就说:“那你睡前先陪着孩子读一会儿书,孩子困了,就能平静地入睡了。”
来研学营后,我安排好好跟一个名叫思思的大朋友住一间屋子。说是大朋友,其实思思只是个子长得很高,年龄比好好还要小几个月。一开始,好好也是不敢自己睡,就跟思思挤在一张床上睡。毕竟,独立需要一个过程。
第二天过去了,第三天过去了,到了第四天,我们就该返程了。在我不忙的时候好好悄悄地告诉我:“希乐舅舅,昨天晚上我一次也没有哭!”
一次也没有哭,对其他孩子来说,也许是很正常的事,但是对于好好来说,却是一件非常了不起的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