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辉 杨楠楠
协同理论的创始人邓肯研究了复杂开放的系统在外部参量驱动和内部子系统协同作用的基础上,以自组织方式有序发展的规律,高校的育人模式与协同理论有许多契合之处,高校学生在各类教育教学活动中参与以解决实际问题为目标的研究训练,通过沟通、观摩、实践使学生自身的专业理论素养得到了极大的提升。2017年以来,随着“第二课堂”的深入推进,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全面素质,高校育人模式由单一的课堂授课向多维协同育人模式拓展,大学生创新实践能力、人际交往能力以及解决事情的能力都得到了极大的提升。
PDCA循环作为全面质量管理的基本工作方法,最早由美国质量管理专家戴明(W.E.Deming)提出并运用到质量管理工作上,该循环是按照plan、do、chect和act的顺序进行质量管理,并且循环不止地进行下去的科学程序。该理论明确了“因时而动、因势利导、乘时乘势、揆时度势”的全周期管理理念,以促进“创新思维、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协调发展为指导思想,明确高校创新人才培养目标,开展科教、科创、产教的探索与实践,构建了新时代高校创新人才协同育人联动体系。
Plan(策划),将一二课堂联动纳入人才培养方案,乘时乘势,系统谋划,为创新人才培养联动实施提供系统性支持。
注重顶层设计,不断加强通识和创新教育,将一二课堂学分互换写入人才培养方案,改革学分结构既需要满足第一课堂上限毕业要求,又需要满足学生个性化自主学习要求,同时还需要满足第二课堂总学分的下限毕业要求。借鉴第一课堂课程教学大纲,研发设计了《第二课堂课程化项目培养表》,实行学分制管理,不断拓展课程项目供给,整合教师、教学实践平台、校企协同基地等多维度不同主体不同部门的资源,为创新人才培养横向联动提供系统支持。
Do(实施),规范机制建设,构建科教一体化教学模式、科创人才孵化基地、产教融合育人共同体,因势利导,成果导向,为实现创新人才培养目标提供成效达成保障。
围绕促进“创新思维、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协调发展培养目标,依托“创新实践能力”人才培养主线,遵循“服务学习”和“全周期管理”理念,以模式改革为基础,以基地建设为手段,以平台搭建载体,科学构筑“教学和科研相辅相成、教学和实践紧密结合、教学和产出供需匹配”递进式的工程素养人才培养保障体系。
为促进专业项目培养和本硕一体化培养贯通融入,以“五位一体模式”为基石,以拔尖计划、精英班、匠心训练营等为载体开展科研反哺式的一体化教学模式。构建以竞赛项目和社会实践的深入融合为前提,以“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大创中心创新创业项目、学科创新竞赛群”为品牌的创新人才孵化基地。构建以“校企政”高度协同、共建的课程教改平台、重点实验室平台、省部级项目平台、协同育人项目平台,形成校内各部门、校企政协同的育人共同体。
Check(检查),助推联动实施,形成分别以学生、教师、企业为中心的单循环体系,同时又相互协同互为促进的闭环联动反应体系,遵循全周期管理动态要求,揆时度势,根据育人成果检验,对顶层设计即时提供调整方案。
以学生为中心的机制构建
构建服务学习理念下的全员育人社会实践模式,通过创新实践与竞赛科研项目化运作,打造以学生为主体、问需社会服务社会、促进创新能力提升的创新人才孵化基地群。
创新人才孵化基地群包括社会实践基地、专业实习基地和科创竞赛中心等。以科创竞赛项目和社会实践的深入融合为前提,以“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大创中心创新创业项目、学科创新竞赛群”为品牌,通过全员参与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和科技创新竞赛训练,形成“社会实践组织实施-社会民生问题发现-科创竞赛申报立项-解决方案研究验证-竞赛成果推广应用”的竞赛实践融通机制(X),实现对大学生创新思维的开发和提升。
以教师为中心的机制构建
构建了具有“元、点、线、面、体”特色的知识空间和金字塔式知识点体系,将课程设置融入专业项目培养和本硕一体化培养,根据专业、科研的需求以及学生的能力水平,选择不同难度的知识点,重构知识点阵列空间,以拔尖计划、精英班、匠心训练营等为载体开展科研反哺式的一体化教学模式,通过通识教育传授和学生科研训练的专业实践,形成“专业知识教学传授-‘三进工程推动落实-科研能力级数增长-科研项目反哺教学”的科教贯通机制(Y),实现对大学生创新意识的扎实提升。
以企业为中心的机制构建
以企业为中心,构建学校、企业、政府高度协同、共建的育人平台,使学校、企业、政府部门形成一个育人共同体。通过产业发展需求对接与教学供给即时匹配,形成“纵深开展校企合作-需求导向课题立项-研究成果企业转化-服务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产教联通机制(Z),实现对大学生创新能力的训练与提升。
以创新能力提升为核心的闭环联动机制
X、Y、Z三个机制分别是一个闭环体系,受一二课堂联动的促进,他们在闭环内促进了不同部门的联动和协同,提升了对大学生创新思维、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同时又相互促进相互作用,构成三条主线的闭环联动体系。
Act(处置),注重结果评价,落实成效反馈,通过一二课堂数据分析,因时而动,辩证思考,为完善和规范机制建设提供建议。
一、二课堂的互联互通,在校内实现了课程项目体系、记录评价体系、动态管理体系和价值应用体系的无缝衔接,是学生创新能力评价的主要支撑。将教务管理系统与学生服务管理系统联通,构建起学生成长轨迹的立体坐标系,以“第二课堂成绩单”反映学生的特长类型、成长轨迹,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综合分析第二课堂数据,对学生的创新能力评价统一标尺,将评价结果在学分置换、评奖评优、升学就业等工作中广泛应用。同时,通过数据分析得到学生群体喜好性曲线,用于对一二课堂的课程设置进行优化调整,因时而动,及时对机制建设提出辩证修订意见,促进校内各育人主体的横向协同和联动,形成协同育人共同体,达成学生全方位培养实效。
[本文系基金项目:本文系2018-2019年河北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项目的研究成果(编号:2018GJJG041)。]
(河北工业大學)
参考文献:
[1]朱玉胜.基于系统协同的装备制造企业整合营销创新研究[D].天津大学,2013.
[2]周洁,范君晖,孟翠翠,等.基于全面质量管理提升高校基层党建质量研究[J].学理论,2019(06).
[3]李飞.协同创新理念下独立学院实践育人文化建设研究[J].广西教育,2016(43).
[4]张洪亮,陈彬.基于三螺旋理论的工业工程专业实践教学研究[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7(03).
[5]陈玲,陶好飞,谢明昊.论第二课堂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的作用——以高校一二课堂学习联动为中心[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05).
[6]杨蕾,韩大六,张淑琴.“项目驱动、基地支撑、校企政三位一体”校外创新创业育人模式构建[J].现代商贸工业,202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