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丽萍
(广东省中山市中医院,广东 中山)
近年不少学者提出[1-2],重视长期留置导管血液透析患者的护理效果,认为整体护理干预比常规护理干预效果更良好。现纳入50例长期留置导管血液透析患者分组论述此点。
按护理方式分组50例长期留置导管血液透析患者。对照组:病程时间0.6~12年,平均为(6.5±0.4)年,年龄38~78岁,平均为(65.2±1.1)岁,女性12例,男性13例,疾病类型:4例多囊肾,5例狼疮性肾病,5例高血压肾病,11例为肾脏本身疾病诱发的肾衰竭;研究组:病程时间0.7~12年,平均为(6.7±0.3)年,年龄39~79岁,平均为(65.3±1.2)岁,女性13例,男性12例,疾病类型:4例多囊肾,6例狼疮性肾病,5例高血压肾病,10例为肾脏本身疾病诱发的肾衰竭。患者基本资料差异小(P>0.05)。
对照组接受常规护理:透析前,仔细检查导管有无滑脱,穿刺部位有无渗血、红肿、异味等,用碘伏棉球从内向外重复消毒,消毒后,将无菌敷料固定在穿刺点,取下肝素帽,将封管中液体抽出,保证导管畅通。密切监测患者体征指标,出现问题及时处理,此外,需确保各护士置管技术高超,利用护理的高效性,降低感染危险性。
研究组接受整体护理干预:①健康指导和清理消毒:护士需做好患者和其家属的健康指导,确保患者治疗和护理配合度,尽量延长导管使用时间,提升生存质量。严格落实无菌原则,操作前,护士需按照制度穿着,如戴帽子、手套、口罩等,护理各患者时需单独使用无菌用品,充分清理穿刺点附近渗血,有效进行皮肤消毒,避免细菌繁殖,完成透析后,用碘伏消毒导管口,持续1周,每日换药新插导管,一旦出现污染,及时更换,降低感染危险性。②环境护理:若病房环境不达标,细菌增多,患者感染危险性必然增加,所以,需加强管理血透室环境,及时清除病房和附近环境灰尘和病菌,用消毒液消毒处理地面、桌面,每日室内通风3次,每次30 min,控制室内湿度65%左右。此外,访视人员进出需换鞋,避免感冒人员探视,并用空气消毒剂处理病房空气,每次60 min,每日3次,降低细菌数量。③并发症护理:a.感染:导管相关菌血症、出口部位感染、皮下隧道感染均为导管感染,若发生感染状况,需及时汇报医生,并做血常规检查,清除穿刺点部位血痂、渗血,加强抗生素治疗,避免感染。b.堵管:置管期间,密切监测导管情况,一旦出现堵管,及时通过摄片或B超,观察导管有无血栓,若出现溶栓,则实施溶栓处理,部分患者导管堵塞,是因导管出现贴壁、漂移,进而护士需指导患者高举双手、深呼吸、咳嗽等;c.皮肤感染:患者出现皮肤感染,则按照医嘱给予抗感染干预,保持皮肤清洁、干燥,确保营养充足。④心理护理:针对长时间留置导管接受透析者,延长生命的基本则为导管,需让患者了解长期置管,消除患者紧张和顾虑情绪,提升信心,让患者参与到长时间置管护理中。加强各护士长期置管护理操作和相应知识培训,提升患者信任和配合度,确保治疗效果。
记录并发症发生状况,如皮肤感染、导管堵塞、导管感染等。
用我院自制设计的护理满意度问卷,包含非常满意、满意、不满意,将问卷发放给患者,让其自行填写。
输入到统计学软SPSS 22.0进行数据分析,计量数据通过t检验,计数资料通过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研究组并发症总发生率4.00% 低于对照组52.00%(P<0.05),见表1。
表1 比较并发症[n(%)]
研究组护理满意度96.00% 高于对照组60.00%(P<0.05),见表2。
表2 比较护理满意度[n(%)]
临床确保慢性肾衰竭者健康的有效方式之一则为血液透析,此为此类患者的“生命线”[3]。大量研究证实[4],深静脉长期置管,方便简单,易于使用,且可长时间保留。但此类疗法也存在局限,若导管易脱落、易感染、易堵管,不仅患者疗效受到影响,且处理不合适,疾病预后也会受到影响,延长住院时间,加大住院机率,并影响到患者生活质量和长期生存率[5]。此外,血透中会发生多种并发症,如感染、堵管等,进而干扰到护理质量。大量研究表明[6],通过实施可靠、有效的护理干预,可降低感染危险性,控制并发症。本研究结果表明长期留置导管血液透析患者接受整体护理干预,此也与部分学者报告结果相符。诱发导管堵塞的原因较多,主要为血栓,血栓可发生在导管表面或导管腔出现纤维蛋白袖套,或血管内皮损伤出现附壁血栓[7]。术后患者活动、置管缺陷为导致导管扭曲和移位的主要原因,此外,封管方法错误或凝血功能异常,也可能造成血栓。针对存在反复血栓者,且无出血症状者,可长时间服用华法令、潘生丁等,进而减少血粘度,避免形成血栓[8]。
综上,长期留置导管血液透析患者接受整体护理干预,可降低并发症,提升护理满意度,利于疾病康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