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液病反复输血患者血小板抗体、交叉配型结果与血小板输注效果的相关性分析

2021-06-04 05:21李寅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 2021年38期
关键词:供者血液病配型

李寅

(山西省临汾市人民医院 输血科,山西 临汾)

0 引言

骨髓巨核细胞微小胞质-血小板,属于整个凝血系统中不能缺少的重要构成部分,近来尤被关注并持续推广,而血小板输注为目前改善或者是预防血液病的重要策略之一。该治疗方式为一种较为典型的异体移植方式,将会引起免疫反应,而患者则需要进行多次的输注血小板治疗[1],从而导致自身机体形成血小板抗体,引发血小板输注无效(PTR)。因此,患者的血液病不但无法得到缓解,同时还会发展为继发性输血相关急性肺损伤,严重威胁到患者自身的生命安全[2]。现今,临床采用大剂量丙种球蛋白注射、白细胞过滤、血小板抗原修饰、γ射线辐照以及血浆置换等方法来治疗PTR,然而现实却存在一定的难度,导致最终的治疗结果不如人意[3]。本次研究随机挑选2年内(2018年12月至2020年12月)到本院治疗的血液病反复输血患者120例进行研究,分析血液病反复输血患者血小板抗体、交叉配型结果同血小板输注效果之间的关系。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次研究随机挑选2年内(2018年12月至2020年12月)到院治疗的血液病反复输血患者120例进行研究,纳入标准:(1)患者对于血小板反复输注的相关风险完全知晓,同时完全自愿参与各项检查;(2)收治的患者均符合血液病与之相关的诊断标准;(3)患者伴有显著出血倾向,同时外周血小板计数在50×109个/L或是以下。排除标准:(1)患者处于哺乳期或者是妊娠期;(2)伴有脾大、感染以及发热等体征;(3)由于药物因素或者是外科因素引发的输血需求;(4)合并颅内出血、自身免疫性疾病或者是弥散性血管内凝血。其中,男性68例,女性52例,年龄最小20岁,最大74岁,平均(47.34±15.29)岁。根据患者入院的血小板抗体检验情况分为4组,即A组:阳性;B组:阴性;C组:配型结果弱阳性或者是阴性者;D组:多次配型结果均为阳性者。

1.2 方法

1.2.1 检测血小板抗体

抽取静脉血10 mL于不含任何添加剂的红盖管中,离心处理,放置-20 ℃冰箱内;采用荷兰三昆试剂有限公司提供的血小板抗体固相凝集法检测试剂盒并严格按照说明实施操作。将50 μL供者PC或是PRP加入微孔板内,用平板离心机离心5 min,50 rcf,利用150 U LPBS/Yween 0.005%手工洗板3次,将未结合的血小板去除。每一次清洗以后将PBS/Tween拍打去掉。在每孔内加入100 μL MASPAT LISS(紫色),与相应孔内滴入50 μL MASPAT阴性或是阳性质控,其余孔内滴入50 μL患者血清,震荡器震动10 s,800 rpm,LISS由紫变蓝,随后将微孔板放置37 ℃进行半小时的孵育,用150 μL PBS/Tween手工洗板5次,清洗后立即在每孔加入1滴抗IgG及1滴指示红细胞,轻轻震荡混匀,将微孔板离心5 min,200 rcf,目视判读并记录检测结果。

1.2.2 交叉配型

把同患者红细胞抗原ABO型一致的血小板制成悬液,在8 h内完成整个交叉配型;采用供者的血小板进行试验,将多份ABO同型血小板和每一例患者分别进行配型,结果弱阳或者是阴性者划分为相合亚组,实施弱阳或者是阴性血小板治疗方式;阳性则为配型失败,划分为不合亚组,实施阳性最弱血小板治疗。

1.2.3 输注

每单位治疗量血小板容量在250~300 mL,血小板水平在2.5×1011或是以上。

1.3 观察指标

对A组和B组患者初次输注以后,C组和D组患者本次输注以后,1 h和1 d血小板回收率(PPR)以及血小板计数增加校正指数(CCI)间差异,同时分析1 h和1 d CCI、PPR和交叉配型结果与血小板抗体检测之间的关系。

1.4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对比A、B两组初次输注1 h和1 d后PPR和CCI水平

表1所示,与B组相对比,A组在初次输注1 h和1 d后PPR和CCI水平显著偏低(P<0.05)。

表1 对比A、B两组初次输注1 h和1 d后PPR和CCI水平(±s)

表1 对比A、B两组初次输注1 h和1 d后PPR和CCI水平(±s)

组别1 h PPR(%)1 h CCI(×109/L)1 d PPR(%)1 d CCI(×109/L)A组 14.34±2.50 19.38±2.46 3.24±1.18 6.76±1.53 B组 36.50±5.32 37.24±4.64 15.10±3.29 19.56±2.26 t 20.649 18.627 18.585 25.956 P 0.000 0.000 0.000 0.000

2.2 对比C、D两组血小板输注情况

表2所示,与C组相对比,D组在输注1 h和1 d后PPR和CCI水平显著偏低(P<0.05)。

表2 对比C、D 两组血小板输注情况(±s)

表2 对比C、D 两组血小板输注情况(±s)

组别 1 h PPR(%)1 h CCI(×109/L)1 d PPR(%)1 d CCI(×109/L)C组 24.15±4.76 9.95±3.04 25.15±4.76 5.88±1.89 D组 14.65±4.11 7.64±2.36 14.65±4.11 3.18±1.07 t 8.274 3.288 9.145 6.809 P 0.000 0.002 0.000 0.000

2.3 相关性分析

表3所示,1 h和1 d后PPR和CCI水平同血小板抗体的测试结果之间呈负相关,且(P<0.05);1 h和1 d后PPR和CCI水平同交叉配型试验结果之间呈正相关(P<0.05)。

表3 相关性分析

3 讨论

在病理学的研究当中大部分研究人员指出在实施血小板输注的过程中,若呈现PTR则是因为非免疫(脾切除术、药物、脾亢、高热和感染)或者是免疫因素所致。针对非免疫因素给予有效的干预,可快速控制PTR;而免疫因素所致PTR为棘手血小板输注并发症,通常经过创建抗体供者相关治疗,大量匹配,基本一半以上的患者都能完美配型,然而此方式无论是在运营、人员还是设备方面,均耗量较大[4]。由于血小板输注引发的抗体类型分别为:红细胞ABO血型抗体、血小板特异性抗原(HPA)抗体以及人类白细胞抗原(HLA)抗体等,国内绝大多数地域因缺乏完善的抗体供者库,还是以常规ABO同型血小板输注为主,现今血小板制剂经过血细胞过滤器处理以后,可将白细胞彻底清除,可尽最大程度防止PTR的发生。虽然传统的血清学检验措施与新兴基因分子学分型方案相比较,准确度偏低,然而却存在迅速、简便和廉价的特点[5]。

本实验结果显示,与B组相对比,A组在初次输注1 h和1 d后PPR和CCI水平显著偏低(P<0.05);与C组相对比,D组在输注1 h和1 d后PPR和CCI水平显著偏低(P<0.05)。可见,血小板抗体测试阳性者其输注疗效相对偏差。同时,本研究指出,1 h和1 d后PPR和CCI水平同血小板抗体的测试结果之间呈负相关,P<0.05;1 h和1 d后PPR和CCI水平同交叉配型试验结果之间呈正相关,P<0.05。可见,需反复输注患者在实施输注治疗前需要进行血小板抗体的检测,防止PTR发生。而交叉配型只能确保本次输注效果,不能防止再次输注后机体因受到刺激而产生不同的抗体,未能将PTR彻底消除,需常常进行交叉配型试验。

以往针对反复输血患者的血小板配型效果以及状况研究较少,本研究经相关性分析得到的结果可为交叉配型试验以及血小板抗体检测提供指导,能正面影响反复输血者最终的输注效果。所以,提前针对反复输血血液病者实施交叉配型试验以及血小板抗体检测,不仅能让血液资源分配、临床治疗更具有合理性,同时还能显著提升血小板输注治疗有效性以及安全性。

猜你喜欢
供者血液病配型
心理护理干预对首次干细胞捐献者不良反应预防作用的效果分析
丢表
抗体特异性预测方法克服HLA-Ⅰ类抗体所致血小板输注无效患者1例*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期间血液病患者的应对策略
GM值在高危真菌感染风险的血液病患者诊断驱动治疗中的临床意义
97例恶性血液病合并侵袭性真菌病临床分析
健康教育路径干预在造血干细胞供者中的应用
女性供者特征对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动员的骨髓和外周血混合采集物中造血和免疫细胞组份的影响
11岁男孩 增肥救父
血小板抗体阳性的儿童输注配型阳性的血小板的效果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