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创业教育的中国问题及应对策略

2021-06-03 07:27董楠楠钟昌标
阅江学刊 2021年2期
关键词:产业升级资源配置创新创业教育

董楠楠 钟昌标

摘要:2019年中国人均GDP超过1万美元,开始进入高度工业化时期,如果人力资本结构与产业发展不匹配,经济社会发展容易出现“瓶颈”。深化教育改革,实现教育结构与产业结构的成功耦合成为首要任务。在产业升级的视角下,中国创新创业教育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都相当不足,生态圈尚未形成,缺乏相应的文化和氛围,组织结构不完善。推动中国创新创业教育,要以政府为主导,打造创新创业教育生态圈;以高校为核心,完善创新创业教育组织结构;从实践项目出发,树立“创业基于创新”的理念;坚持经济系统思维,突破内部封闭的高等教育资源配置模式,突破高等教育发展机制,突破创新创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突破创新创业教育发展的内涵。

关键词:创新创业教育;高等教育;创新企业;产业升级;资源配置;中等收入阶段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分类号:1674-7089(2021)02-0038-10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制造业跨境转移过度化对中西部地区就业影响评价与对策研究”(20BJY055);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浙江省互联网企业与制造业集群融合发展规律研究:基于CA的理论与实践”(20NDJC074YB)

作者简介:董楠楠,博士,宁波大学商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钟昌标,博士,宁波大学商学院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

一、引 言

2019年,中国人均GDP超过1万美元,开始进入高度工业化时期。借鉴发达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成功经验,这一时期经济社会的发展将处于加速阶段。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人力资本结构不当,经济社会发展容易出现“瓶颈”。要防止“瓶颈”出现,继续保持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发展,就必须转换发展模式,实现经济增长方式从要素驱动型向创新驱动型的根本转变。要实现这种发展模式的成功转换,前提条件是大力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和教育结构改革,以此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进而实现教育结构与产业结构的成功耦合。只有成功推进教育结构与产业结构的耦合,才有可能实现社会经济的量质齐升,从容跨越中等收入阶段。高等教育对此肩负重要的责任。

纵观先行工业化国家的发展历史,创新和创业活动是公认的长期经济增长引擎,为产业升级提供了强大的动力和智力支持。2019年3月5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我国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创新能力和效率进一步提升,要坚持创新引领发展,培育壮大新动能,进一步把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引向深入。[ 新华社:《政府工作报告》,2019年3月16日,http://www.gov.cn/premier/2019-03/16/content_5374314.htm,2020年8月6日。]随着工业4.0的到来,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成为推进中国产业升级的重要环节。

学界对产业升级与创新创业活动的分析主要涉及两个视角,一是企业技术创新视角。产业升级的过程也是企业创新的过程:一方面,企业不断改进技术以对抗竞争者的模仿,引进新的产品和服务以改进经营理念,提高生产率,淘汰对手,保持竞争力;[ Rubera, Kirca, “Firm innovativeness and its performance outcomes:A meta-analytic review and theoretical integration”,Journal of Marketing,vol.76, no.3 (2012),pp.130-147.]另一方面,外部经济为企业提供专业知识和专业服务,促进新技术和新工艺的快速传播,降低创新成本,提高产业国际竞争力。[ Krugman P, “Increasing returns and economic geography”,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 vol.99, no.3(1991), pp.483-499. Delgado M, Porter M E , Stern S, “Clusters, convergence, and economic performance”, Research Policy, vol.43, no.10(2014), pp.1785-1799.]二是演化理论视角。产业升级的过程就是产业进化的过程,企业是产业生态系统中有生命的个体,在产业生态系统内,企业不断演变进化,不仅利用内部“遗传因素”,也受系统外部环境的影响。[ Zollo, Maurizio, Winter S G, “Deliberate learning and the evolution of dynamic capabilities”, Organization Science, vol.13, no.3(2002),pp. 339-351. Dopfer K, Potts J, “On the theory of economic evolution”, Evolutionary and Institutional Economics Review, vol.6, no.1(2009), pp.23-44.]創业活动会导致一种替代效应,在这种效应中,潜力较小的老公司会被更成功的公司所取代,从而促进整个产业的转型升级。[ Vallini C, Simoni C, “Managing university support to entrepreneurship and entrepreneurs”, Oxford Journal, vol.6, no.1(2007), pp.1-17.]学界对创新创业教育的研究大都针对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单一方面,如基于中国创新创业教育本身提出问题与对策;[ 仇存进:《中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研究》,《江苏高教》, 2018年第11期,第88-91页。丁玉斌、刘宏达:《大数据时代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挑战、问题与对策》,《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2018年第21期,第74-78页。仇华:《大学生“双创教育”的理论探究——评〈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教程〉》,《教育发展研究》,2018年第18期,封2。]借鉴国际经验,提出中国创新创业教育的改革措施;[ 常媛媛:《从ABC到PhD:丹麦创业教育体系的框架设计与特点》,《比较教育研究》, 2015年第8期,第7-13页。尹洪炜:《新加坡创新创业教育对中国的启示》,《江苏高教》, 2018年第11期,第86-88页。揭秋云、李蕾:《英美高校学生“广谱式”创新创业教育模式的实践与启发》,《当代青年研究》, 2018年第4期,第93-98页。]基于创新创业活动的内涵,分析创新创业教育的内在不足,[ 罗丽华、于悦:《基于OBE教育模式下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路径》,《经济研究导刊》, 2018年第26期,第127-128页。张肃、邹晓红:《TRIZ理论对我国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启示》,《延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8年第5期,第125-130页。郑俐:《基于SYB模式探究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现代教育管理》, 2018年第9期,第51-55页。张来武:《六次产业理论与创新创业教育》 ,《中国软科学》,2018年第6期,第1-4页。]等等。

针对产业升级和创新创业教育,上述研究在理论内涵和具体实践方面都取得了一系列成果,但是面对国内外不断变化的经济形势,在产业升级的内在需求与创新创业教育的互动机理研究方面还有待完善,对产业升级背景下的创新创业教育改革路径缺乏深入研究。因此,在中国人均GDP已超过1万美元的背景下,深入分析产业升级与创新创业教育的多元主体及其互动关系,借鉴发达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成功经验,提高中国创新创业教育水平,对于优化人力资本结构、满足产业升级的需求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鉴于此,本文从产业升级与创新创业教育的逻辑关系出发,建立创新创业教育对产业升级影响的理论框架,分析产业升级背景下创新创业教育的特点,厘清产业升级背景下中国创新创业教育的问题并提出对策。

二、理论依据与创新创业教育内涵

为研究创新创业教育影响产业升级的内在机制,总结产业升级背景下创新创业教育的特征,需要对经典经济模型进行梳理分析。

(一)理论依据

在传统经济学研究中,创新创业的概念十分广泛,总体而言是指一切能够改变资源使用效率的行为。创新是将知识转化为新产品的过程,创业是将新的商业模式或新的产品投入市场的过程,企业是创新创业活动的主体。[ 从狭义上看,创新与创业活动具有一定的关联,但两者仍然具有不同的特点和规律,即创业并不一定意味着创新。可是,目前创业越来越体现为创新行为的后续,而创新者大多开展创业实践。所以,“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符合实践要求。本文从广义上将创新创业界定为,企业在成长过程中聚合所有新的资源,包括引进新产品、提供新服务、适应新市场、 开发新技术、制定新生产流程等,并贯穿企业成长的全过程。Schumpeter J A, Schumpeter J, “The theory of economics development”,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 vol.1, no.2(1934), pp.170-172. Drucker P F,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practice and principles”, Social Science Electronic Publishing, vol.4, no.1(1985),pp.85-86. 靳卫东、高波:《企业家精神与经济增长:企业家创新行为的经济学分析》,《经济评论》, 2008年第5期,第113-120页。]关于企业与创新活动的关系,经典模型为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 柯布-道格拉斯研究的是1899—1922年美国制造业的生产函数。Y=aA(t)LγKβμ,式中,Y是工业总产值,A(t)是综合技术水平,L是投入的劳动力(单位是万人或人),K是投入的资本,γ是劳动力产出的弹性系数,β是资本产出的弹性系数,μ表示随机干扰的影响,μ≤1。]该模型将企业创新产出过程假定为企业创新的单位产出是创新资本投入、创新人员投入和原有知识存量的函数,即:

YA=aKβLγAθμ,0<β<1,0<γ<1,0<θ<1,0<μ≤1(1)

其中,K表示创新资本投入,β表示创新资本投入弹性,L表示创新人员投入,γ表示创新人员投入弹性,A表示原有知识存量,θ表示原有知识存量的规模报酬。Jones对Romer的知识生产函数进行了修正,[ Jones, Charles I, “R&D-based models of economic growth”,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 vol.103, no.4(1995), pp. 759-784. Romer M, Romer P M, “Endogenous technological change”, Nber Working Papers, vol.98(1989), pp. 71-102.]提出教育與研究开发部门的投入是经济增长的内生动力,知识存量增长与创新人员数量呈正相关关系。[ Romer的知识生产函数内生增长模型讨论了知识存量与知识溢出之间的依赖关系,他将地区的产业生产部门分为物质生产部门(制造企业)和研发部门(高校及研究机构),将研发存量看作高校研发人员的知识积累。Jones考察了实际经济发展,修正了Romer的模型。]即:

Aθ=(Ag)θ=[Aλ/(1-bn)]θ,g>0,n>0(2)

其中,g表示知识存量增长率,A表示原有知识存量,n表示创新人员的增长率,λ和b为常数。将公式(2)带入(1)中可得基于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的知识生产函数模型,即:

YA=aKβLγ[Aλ/(1-bn)]θμ,0<β<1,0<γ<1,0<θ<1,0<μ≤1 (3)

各变量及参数同(1)和(2)式。

结合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和(1)式,考虑经济增长模型的基本模式,即生产部门生产产品,高校等研发部门创造知识,当经济处于稳定均衡状态时,[ 经济处于稳定均衡状态时,单位资本的规模报酬与单位劳动的规模报酬之和为1,科研创新资本投入弹性与科研创新人员投入弹性之和为1,即:K=k,L=(1-)l,β=δ,γ=1-δ,0<<1。]产业经济增长模型可以简化为:

Y=a(k)δ[(1-)l]1-δYAμ,0<<1,0<δ<1,0<μ≤1 (4)

其中,表示资本投入比重,k表示资本投入,δ表示资本投入弹性,1-表示劳动力投入比重,l表示劳动力投入,1-δ表示劳动力投入弹性,μ表示随机干扰的影响。由公式(4)结合均衡性分析可以得出,当经济处于均衡状态时,投入生产的资本量和劳动力数量相对稳定,经济增长停滞的根本原因在于知识产出不足。产业升级模型为产业内新企业和创新企业的知识产出之和,因此,产业内知识的生产函数模型为:

G=∑ni=1Y=∑ni=1a(k)δ[(1-)l]1-δYAμ,0<<1,0<δ<1,0<μ≤1(5)

根据公式(3)可知,导致知识产出(YA)不足主要有以下原因:一是由科研创新资本投入和科研创新人员投入所代表的产业创新能力不足,二是由科研创新资本投入弹性和科研创新人员投入弹性所代表的知识生产效率不足,三是原有知识存量的规模报酬不足。根据公式(5)可知,导致产业升级动力不足的主要原因有两方面:一方面,由上述原因导致的知识产出不足;另一方面,新的商业模式和新技术投入市场的效率不足,导致创新企业和科创企业数量不足。可见,产业升级迫切需要增加科创企业数量、科研创新人数和新创企业投入。高水平创新创业教育能为产业升级提供智力支持、创新活动和市场活力,[ 张银银、李凡:《中高速增长下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探讨——基于知识视角分析》,《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16年第3期,第166-175页。]是鼓励技术创新、提高市场活力、促进转型升级的重要驱动力。

高校是提供创新创业教育的平台,要与产业升级需求相适应,根据区域产业特点培养创新创业人才,为地方产业升级提供人才支撑和智力支持。目前,我国人均GDP已超过1万美元,在新的经济发展水平的基础上,促进产业升级最关键的要素是合理的人力资本结构,因此,高等教育如何提供合格的创新创业人才成为重要命题。结合产业内知识生产函数模型和产业升级的内涵属性,可从创新教育、创业教育、企业创新和新创企业四个角度揭示创新创业教育对产业升级的影响机理。这四个方面在空间上相互交叉,相互转换,在时间上也是连续的,并且协同演化(图1)。

创新创业教育是培养大学生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的首要方法,重点在于培养大学生的人格品质和思维能力,为企业提供创新人才、创新技术和创业人才。[ 王洪才、刘隽颖:《大学创新创业教育核心·难点·突破点》,《中国高等教育》,2017年第2期,第61-63页。]创新创业教育对产业的影响主要是培养创新创业人才,在一定区域促进知识溢出、流转和融合,推动现有企业的发展或成立科创企业,从而对产业结构产生影响。

产业升级不仅需要高校提供大量人才,也需要合适的创新创业人才。以高校为主体的创新人才培养,首先要实现高校与企业的融合,即以科研和教学为主导的知识积累和以新产品新工艺为代表的新技术积累的融合。其次,将市场需求嵌入创新人才培养模式,鼓励高校结合市场需求生产新的知识,创新人才的知识结构,形成知识创新。最后,通过创新人才的实践活动使新知识流转进入企业,形成新产品和新工艺,并以技术创新的形式积累起来。在创新人才的培养过程中,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相互融合,能够促进该地区产业内部核心技术、高新技术占比的提升,从而扩大新产品的生产规模,推动产业升级。

创业教育培养创业人才,扩大了创业人才的供给,增加了产业内部新企业的数量,激发了市场活力。第一,创业教育扩大显性创业知识的供给,促进人才的创业意识。第二,创业教育提供创业实践活动,无论成功或失败,都将产生大量的隐性创业知识和创业经验,知识经验与创业人才的融合能够丰富创业人才的隐性知识。第三,鼓励创新人才和创新知识的有机融合,提高新企业的成活率。产业升级迫切需要改变传统的生产技术和经营方式,一个国家的高等教育是高端人才供给和新技术产生的主渠道,创新创业教育为本国的产业发展提供了强大的人力资源、智力资源和技术资源。毋庸置疑,开展有效的创新创业教育,有针对性地提高高等院校学生的创新能力、创业意识和素养,将深刻影响中国产业升级进程。由此,在产业升级的视角下,我国创新创业教育应该体现出独特内涵。

(二)创新创业教育模式特征

产业升级视角下,创新创业教育的模式特征包括三方面:以QH(Quadruple Helix)三螺旋理论[ 三螺旋模型是一种元模型,它提倡在政府、大学和产业的活跃系统之间建立耦合。我们构建了一个将政府、企业和教育机构的角色、关系和依赖性结合起来的QH模型的变体,这种模型不断在结构、内容和功能上发生变化,目的是从教育机构(大学)的角度反映创新的可操作性。]为基础的政府、高校和企业结合的创新创业教育模式,以TIPS(Theory of Inventive Problem Solving)创新人才理论[ TIPS理论是苏联发明家和教育家阿奇舒勒(Altshuller)和他的研究团队通过分析大量专利和创新案例总结出来的。该理论基于技术的发展演化规律研究整个设计与开发过程,创新不再是随机的行为,而是一种思想武器和方法论,对大学生具有广泛的适用价值。TIPS理论的现代体系基本分为六个方面: 创新思维方法、技术系统进化法则、技术矛盾解决原理、创新问题标准解法、发明问题解决算法、基于工程学原理而构建的知识库。本文运用创新思维方法的基本原则进行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研究。]为主导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和以OBE(Outcomes-based Education)项目导向理论[ 成果导向教育是指基于学习产出的教育模式,最早出现在美国和澳大利亚的基础教育改革之中。20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早期,OBE在美国教育界是一个十分流行的术語。美国学者斯派帝撰写《基于产出的教育模式:争议与答案》对此模式进行了深入研究。该书把OBE定义为“清晰地聚焦和组织教育系统,使之围绕确保学生拥有在未来生活中获得实质性成功的经验”。]为基础的创业人才培养模式。

特征一:基于QH理论,促进高校、政府和企业的高度融合。政府、企业和高校围绕各自的核心目标,深度依赖,相互合作,在完成自身目标的同时促进产业升级(图2)。

在全球经济加速变化的背景下,政府、高校和企业的角色在不断发生变化。QH理论的核心目标是培养符合市场需求的创业人才和创新人才,促进成果创新,产生更多的新创企业,满足产业升级对新企业和新成果的需求。在QH理论的结构中,高校的核心目标是培养创新创业人才,围绕具体项目展开服务,主要包括针对项目所需要的能力开发课程,为学习对象服务,支持企业参与项目开发,收集市场用户信息,支持产品的传播和共享。政府的核心目标是促进地区经济增长,推进企业和高校的融合,加快产业升级,主要内容包括实现高校和企业的联网,快速传播知识,利用最新的技术,促进高校项目研究和企业实际需求的融合,孵化并增加新创企业。企业的核心目标是获得利润,产业将根据项目的需求,资助高校开展研究、发展教育,利用高校的专业知识制定商业解决方案,执行项目计划,并收集市场和用户的资料。

特征二:以TIPS理论中的创新思维方法作为人才培养理念。TIPS理论的核心是以问题为导向的“向另一维度过渡的原则”“多功能原则”和“组合原则”,[ “向另一维度过渡的原则”代表了全球化背景下科技的创新发展模式。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市场经济对于科技的要求不断提高,科技创新发展模式不断更新,全球科技已由二维逐渐转向三维甚至更多维度的发展创新。“向另一维度过渡的原则”已被广泛运用于电子产品的设计当中,例如,随着经济以及互联网的发展,手机的设计不断改变,功能增多,键盘逐渐变小甚至消失,实现全面触屏,平面与立体发生融合。同时,该理论具有较强的可塑性,能运用在多个维度中。“多功能原则”类似于功能整合, 放置于当今社会进行分析,其原理与大数据整合思维的运行方法相似。“多功能原则”旨在将不同物体或事物的功能进行整合并放置在一起。以“多功能原则”看待创新发展,可以突破各领域固有的传统、原则与立场,将各个细微环节的功能重新组合,形成多功能、一体化的模式或结构。“组合原则”就是把相同的物体或类似的物体进行组合,将相同或类似的操作进行联合。]将原本复杂、烦琐或分离的物体或事务进行整合,重新排列组合产生新的“解决问题的通用技术”,更加适合社会发展,从而推动创新。该理论认为,“解决一个现实中的麻烦,首先应该明确的是这个麻烦背后的核心矛盾是什么。”这个矛盾就是所有创新性解决方案的起点。创新者要具有从二维转换至三维甚至更多维度的思维;突破各领域固有的原则或立场,形成多功能一体化模式的思维方法;将时间、空间各不相同的相似物体组合或联合起来,利用这样的思维方式,发现现实问题背后的矛盾,在解决现实问题的过程中创新方法。创新人才教育应该培养具有创造力,在市场中能解决企业的问题,能提供有价值的新产品和新服务的人才。因此,高校在创新创业教育中应当将科学创新与市场需求结合起来,将“向另一维度过渡的原则”“多功能原则”和“组合原则”融入教育,专注创新环节,解决实际问题,助推产品质量升级,把创新与产业升级结合起来,促进产业向中高端迈进。

特征三:基于OBE理念的项目导向型人才培养模式。OBE教育模式的核心是将科研创新与创业素养相结合,以教育结果为导向,逆向设计教学模式,培养大学生的科创精神。当前,产业升级面临资源和环境约束,创新创业教育一方面要把创新项目与消费者需求紧密结合起来,贴近市场需求建立新创企业,促进产业转型,另一方面要让创新科技与经济发展水平相匹配,把创新成果与产业需求结合起来,实现产业升级。[ 盛朝迅:《如何推动“双创”与产业升级融合发展》,《光明日报》, 2017年11月17日。]因此,在产业升级的背景下,企业家精神和创新思维的培养都要从项目的角度出发,有针对性地制定教育内容,选择教学方法,编排教学计划,等等,建立从产品创新到技术创新,从市场创新到组织创新的全面的创新理念。

三、中国创新创业教育的问题与反思

相对于发达国家,在产业升级的视角下,中国创新创业教育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都相当不足。从产业升级的需要来看,中国的创新创业教育有待提升。

(一)创新创业教育生态圈尚未形成

创新创业教育生态圈是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沃土,完善的创新创业教育生态对于产业升级起着重要的作用。从本质上讲,高等院校是学术研究的阵地,产业为人们提供产品和服务,促进科技应用和经济发展,技术研究的目标是实用——高等院校的目标和产业发展的需求不可能达到完全匹配。虽然目前高校中部分科研项目与企业需求有一定的关联性,但是,科研成果转化率明显不高,无法满足地方产业升级的需求。究其原因,高校科研项目与市场需求、企业需求有明显的差距。创新不仅生产新产品或者新技术,创新应当通过新产品和新技术在市场中证明其价值。当前,中国高校与企业联系不足,相对割裂,大部分地区的创新创业教育仍然只是高校的独立行为,没有形成高校和企业紧密联系,为地方经济和当地企业服务的有机整体。尽管各地方政府已经出台了相关政策来推进创新创业教育,但是针对高校和企业的联合创新创业的有效措施尚未出台,要达到QH理论中高校、政府和企业高度融合的状态,还有一段距离,无法满足产业转型的需求。

(二)缺乏创新创业教育的文化和氛围

从文化上看,很多地区缺乏创新创业教育的氛围和文化,教育理念、激励制度、知识结构、实践机会都有所欠缺,导致创新创业教育依然停留在初级阶段,教育效果无法让人满意。从理念上看,很多高校对创新创业的理解往往是创新教育等同于科研,创业教育等同于培养“学生老板”,这样的创新、创业与教育是彼此分离的,因此,高校中有创业意愿的学生很少会进入学校的科研创新项目团队,参加创新项目的学生很少有创业意愿,接受创业教育。大部分發达国家的创新创业教育是相辅相成的,例如澳大利亚国立大学(ANU)的创新创业教育理念是“创新促进创业,创业基于创新”。[ 澳大利亚国立大学认为,创新要将政府、市场和科学研究紧密联系起来,形成为创业者提供创业机会的创新型创业,创业以创新为基础,目的是解决全社会和全球的问题。《澳大利亚创新体系报告(2017)》指出,澳大利亚一半的商业活动为创新驱动,创新型中小企业占比高达45%。]根据这一理念,在澳大利亚国立大学,创业位于创新的框架之内,通过新的学术研究成果、依靠新的思维方式为社会创造价值,创新为创业提供机会。目前,中国的一些高校在校园内或学校周边设有“创业孵化园”,也开展“创业设计大赛”等活动,但往往与市场脱节,存在“闭门造车”的现象。企业真正需要的技术和市场难以解决的问题很难被高校关注,大学生也很难进入校企合作的研发平台,亲身参与企业与高校合作对接的项目。因此,根据创新而产生的创业项目非常有限,很难产生创新型新创企业。可以看出,高校缺乏真正的创新创业教育文化和氛围,大学生普遍缺乏创新思维的培养和创业意识的训练,无法具备TIPS理论所要求的创新思维和OBE理论的项目导向特征,促进产业升级的人才供给存在缺口。

(三)创新创业教育组织运行机构不完善

首先,作为创新创业教育的主要机构,我国高校还没有形成科学系统的创新创业体系。大部分高校的创新创业课程还处在探索阶段,创新创业教育的模式仅限于开设一两门公共选修课,举办创新创业讲座和组织创新创业大赛,没有形成完备的课程体系和具体的培养方案,学生无法潜移默化地提升创新能力,树立创业精神。其次,创新创业教育缺乏有效指导和高水平师资。在高校中,专业的创新创业教师极度缺乏,创新创业课程往往由就业指导中心的老师或学生工作处的老师任教。此外,目前大部分高校要求专业学科的教师必须具有博士学位,他们一般很少有创业经验,难以在专业教育中融入创新创业教育。尽管一些高校在开展创新创业教育过程中邀请了不少企业人士,但他们多数以讲座专家或比赛评委、嘉宾的形式参与其中,没有深入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全过程,难以将现实中的创新创业经验传授给学生。总之,组织机构不完善,课程体系不完善,师资力量薄弱,种种原因导致目前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不能满足我国产业升级的需要。

四、推动中国创新创业教育发展完善的策略

(一)以政府为主导,打造创新创业教育生态圈

创新创业教育生态圈是培养创新创业人才的沃土,完善的创新创业教育生态对促进产业升级起着重要的作用。在此过程中,政府是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系统中的重要一环,发挥重要作用。虽然目前中国高校在项目研发过程中与企业有一定的联合,但科研成果转化率明显不高,无法满足地方产业升级的需求。究其原因,是高校科研项目无法切实满足市场需求和企业需求。创新不只是生产新产品或者研发新技术,创新应该通过新产品、新技术和新服务获得市场的认可,证明其价值。当前,中国高校、企业和政府之间相对独立,大部分地区的创新创业教育仍然是高校的个体行为,高校和企业之间尚未形成紧密联系的有机整体,无法更好地服务地方经济。尽管各地方政府已经出台了相关政策以推进创新创业教育,但是针对高校和企业的联合创新和创业还没有有效的措施,与QH理论所要求的高校、政府和企业的高度融合状态还有一定的距离,无法满足产业转型的需求。目前,澳大利亚政府的做法有一定的创新意义,我国各地方政府可以学习ACT政府模式,提供政策、平台和服务,培育创新创业教育生态圈,在创新创业教育中,将科学创新与市场需求结合起来,坚持创新追求卓越的理念和精工细作的工匠精神,专注创新环节与市场需求的结合,提升产品品质,助推产品质量升级,促进产业向中高端迈进,形成人才激励导向,促进地区产业升级。

(二)以高校为核心,完善创新创业教育组织结构

高校是培养创新创业人才的核心,是大学生創新创业教育的关键。为实现经济增长的目标,政府需要大力促进产业升级,高校在创新创业教育的人才供给中承担重要职责。当前,中国大部分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没有形成科学的组织结构,课程体系和培养方案还处在探索阶段,创新创业教育缺乏专业教师和有效指导。在这方面,中国高校可以借鉴澳大利亚阿德莱德大学的经验。首先,建立完善的创新创业组织机构。例如,设立技术转让部门、投资基金部门、创新创业课程设计部门和综合创新实验平台等机构,将创业与学生紧密结合起来,使学生在各学科的学习中潜移默化地获得创业精神,提升创新能力。其次,打破常规,突破学科和高校的边界,引入大量企业高管作为创新创业课程的专业讲师和项目导师,营造创新创业现实环境,统筹各方资源,带动创业创新教育体系有效运转。最后,重新构建创新创业课程体系,将专业学科课程与创新课程、创业课程紧密结合起来。从思维深处出发,把前沿理论知识与学生思维方式紧密结合起来,使学生不断吸收、调整、赋能和提升。总之,中国高校应完善组织机构和课程体系,强化师资力量,发展创新创业教育,满足产业升级的需要。

(三)从实践项目出发,树立“创业基于创新”的理念

创新要面向全球和社区解决当前存在的问题,创业就是要创造新产品满足人们的需求。中国高校可以借鉴澳大利亚创新创业教育的理念,以OBE理论为基础,以需求和问题为驱动,以市场项目为主导,与企业紧密合作。一方面,让企业家精神和创新文化与校园文化充分融合,在学生中间产生示范作用,让学生对创新创业有最直观的感受,进而树立奋斗目标。另一方面,促进政府、企业和高校联合建立创业平台、研发平台和技术推广平台,将研发平台的创新项目转入制造部门的实验室,通过技术推广平台进入市场,促进研发平台的新技术向制造部门转移,再通过创业平台形成创业项目,进而建立科创企业,将科创项目的优势融入企业的上下游供应链,提升产业整体价值链,促进产业升级。

(四)坚持经济系统思维,取得四个方面的突破

第一,要突破内部封闭的高等教育资源配置模式。高等教育资源配置模式需要改革,改变原来过于依赖政府计划,过于注重内部封闭配置的模式,向市场化的、对全社会开放的高等教育配置方向发展。第二,要突破高等教育发展的机制。尽快构建以产业发展和企业需求为导向的教育机制。创新创业教育要建立经济社会需求“倒逼”发展的有效机制,研究分析我国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根据产业链对人才、科技等方面的需求,整合各校的专业与学科资源,使我国高等教育能够适应经济社会的需求。第三,要突破创新创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我国高校长期受计划经济体制影响,各高校往往根据现有教师来设置专业,而不是依据社会需求来设置专业,缺乏需求导向型的专业建设模式。这种教师导向型的专业设置模式直接造成高校的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脱节。建立就业导向机制是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关键,要从根本上解决教育结构与我国创新创业需求不适应、不匹配的问题,并在产业结构与教育结构之间建立某种联系机制,调整专业结构,适应产业发展。第四,突破创新创业教育发展的内涵。我国创新创业教育发展的重点将是“内涵式”发展。在新一轮高等教育改革发展过程中,我国高校将从注重教育自身的发展转为更加注重服务经济社会的使命,从注重自身条件的改善转为更加注重自身能力的提升。因此,紧紧围绕服务能力提升,以服务求发展,以服务求支持,以服务整合资源,将是新一轮高等学校“内涵式”发展的重要特点。

〔责任编辑:沈 丹〕

猜你喜欢
产业升级资源配置创新创业教育
如何发挥企业家精神推动经济增长
我国生产性物流业促进装备制造业升级的策略分析
濉溪县产业结构转型与升级
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影响因素及路径探索
新常态下系列化、规范化、创新化的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研究
中国僵尸企业现象的经济学分析
关于福建自由贸易区发展理念和辐射带动海西产业升级模式的探究
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初探
商贸流通业集聚对产业转型升级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