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X” 证书制度下土建类专业职教改革探索

2021-06-03 03:22曹晓罗张洪尧
沙洲职业工学院学报 2021年1期
关键词:职业技能证书技能

曹晓罗 张洪尧

(沙洲职业工学院,江苏 张家港 215600)

引言

2019年1月,国务院印发《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简称 “职教20条” ),其中明确提出在职业院校及应用型本科院校启动 “1+X” 制度试点工作[1]。根据 “职教20条” 文件精神,2019年4月教育部等四部委联合发布《关于在院校实施 “学历证书+若干职业技能等级证书” 制度试点方案》,启动 “学历证书+若干职业技能等级证书” (简称 “1+X” 证书)制度试点工作[2]。紧接着,在教育部职成司《关于做好首批1+X证书制度试点工作的通知》中,建筑信息模型(BIM)等级证书被列为首批试点证书范围[3]。2020年1月,教育部职教所发布的《关于确认参与1+X证书制度试点的第三批职业教育培训评价组织及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的通知》中,装配式建筑构件制作与安装等两项职业技能被列入第三批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名单[4]。

1 技能证书对接行业发展趋势

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计算机和网络技术不断发展,全社会各行业都在不同程度上得到了信息技术带来的效率提升。反观建筑行业,总体上仍然属于劳动密集型的传统产业,建筑产业现代化水平不高,存在建设周期较长、资源能源消耗较高、生产管理效率偏低等问题。随着建筑行业现场从业人员老龄化程度不断加剧,建筑行业人口红利在逐渐消失,社会发展需要建筑业转变原有的粗放式发展模式[5]。

住建部作为建筑业主管部门,对行业未来提出了 “信息化” “工业化” “绿色化” 的发展道路。关于信息化的发展,2016年8月,住建部印发的《2016-2020年建筑业信息化发展纲要》明确提出在 “十三五” 时期,全面提高建筑业信息化水平,着力增强BIM、大数据、智能化、移动通讯、云计算、物联网等信息技术集成应用能力。2019年3月,发改委、住建部在《关于推进全过程工程咨询服务发展的指导意见》中也提出了建立大力开发和利用建筑信息模型(BIM)、大数据、物联网等现代信息技术和资源,努力提高信息化管理与应用水平,为开展全过程工程咨询业务提供保障[6]。2019年4月,人社部正式发布BIM新职业:建筑信息模型技术员[7]。

2016年2月,国务院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工作的若干意见》,并提出要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力争用10年左右时间,使装配式建筑占新建建筑的比例达到30%[8]。2017年2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促进建筑业持续健康发展的意见》中提出要坚持标准化设计、工厂化生产、装配化施工、一体化装修、信息化管理、智能化应用,推动建造方式创新,大力发展装配式混凝土和钢结构建筑[9]。

2 高职专业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2.1 专业技能与人才培养方案融合度有待提高

在目前的 “1+X” 证书制度背景下,高职院校对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都进行了修订,最常见的做法是直接在大三的专业课程中加入BIM建模技术、PC工程技术等相关课程。但这种简单增设专业课程的做法存在诸多问题:首先,绝大部分院校 “1+X” 考证安排在大三学年,而相关技能核心课程设置时间未能提前至大二,这不利于学生为参加技能证书考试提前打好基础。其次,专业技能课程容易形成孤岛,与其他专业课程未能有效衔接促进,如:BIM建模技术可以在建筑构造与识图、建筑结构课程中发挥可视化功能,加强学生对建筑构造的认识。

2.2 教师、教材、教法未能及时转变

近些年,建筑行业快速发展,大量的新技术、新工艺不断涌现。国内大部分院校开设BIM和装配式课程的时间都比较短,院校专业教师在课程素材、案例等方面积累较少,更缺乏实际工程经验。以BIM技术为例,很多教师认为只是学习一款三维建模软件,对于BIM技术的相关理论知识并不重视,这难以满足 “1+X” 证书考核中对于施工管理综合应用的要求。在教学方法方面,很多院校仍一直沿用传统讲授模式,专业教师无法以项目案例为依托开展教学、用任务驱动激活学生学习兴趣。

2.3 软硬教学条件建设不足

“1+X” 证书制度下,高职院校根据考点申报要求对实训室进行了升级改造。以建筑信息模型(BIM)等级证书为例,由于BIM建模软件对考试机器硬件配置要求较高,为了保证考试过程中不出现卡顿、死机等现象,学校对计算机内存、显卡等都做了硬件升级。在硬件方面除了机房建设以外, “1+X” 装配式建筑构件制作与安装证书考核还需要考点配套建设相关实训工位,前期建设投资巨大,需要得到学校财力支持。在软件方面,学校需要根据 “1+X” 证书相关技能考核要求采购相应的工具软件和虚拟仿真实训系统。只有充分重视软件和硬件教学条件的建设,才能保障 “1+X” 证书制度的落地实行。

2.4 “象牙塔” 式的人才培养机制有待创新

“1+X” 证书制度创立的初衷是为了培养满足行业需求的技能型人才,但就目前而言,高职院校的学生单一技能的学习深度不够,只会教科书或者教师讲解过的基本操作,一旦超越该范围,就难以进行自我学习。究其原因,是受限于课程教学范围,教师不可能在有限的课时内完成所有实际工程情境的教学。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只能是毛坯产品,需要就业后在企业跟随老员工二次学习,难以马上为企业产生效益,增加了企业人才培养成本和人才留用风险。

3 高职土建类专业人才培养改革措施

在建筑市场日益发生深刻变化的背景下,高职院校土建类专业应在 “1+X” 证书制度的引领下,改革传统育人机制,强调专业技能在专业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将职业技能与专业课程深度融合,培养满足行业需求的高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高职院校在改革人才培养机制过程中,应积极对接相关企业,了解企业发展需求,与行业专家合作开发教材及课程,形成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的人才培养机制,促进产业与高校共同发展。

3.1 基于课证融通的人才培养方案修订

“1+X” 证书中建筑工程识图技能是从业者的基本要求,建筑信息模型(BIM)技能是建筑业信息化、可视化的重要手段,而装配式预制构件制作与安装技能则是实现建筑工业化顺利落地的基本保障。这三项技能相辅相成,其中BIM技术可以在建筑工程识图中发挥可视化的特点,帮助学生克服平面图纸抽象难懂的困境。同样,BIM技术可以在装配式预制构件深化设计中发挥图模联动、各专业协同、一键统计物料信息等优势,极大提高了预制构件深化图纸的准确性和高效性。如何将这三项技能充分融入到土建类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直接针对各技能开设专业课程。例如,建筑工程识图技能是土建专业最基本的技能,主要依托于大一开设的建筑构造与识图课程,并在大二辅助一门建筑识图技能训练。针对建筑信息模型(BIM)技能在大二开设BIM概论及BIM建模与应用课程,系统讲解BIM技术基本理论和主流BIM软件的实操方法,并开设任务驱动型BIM建模技能训练,让学生在动手建模过程中潜移默化地提高识图能力。在大二下学期开设PC工程技术课程,主要讲解装配式建筑生产制作与现场安装的施工工艺和质量验收标准。并在大三上学期开设装配式预制混凝土构件深化设计课程,讲解基于BIM技术的预制构件深化设计方法与设计流程。

(2)将职业技能与其他原有专业课程融合。例如,施工类课程在讲解现场工艺流程时,教师可以利用BIM施工模拟软件完成施工工艺的演示,并通过VR眼睛让学生沉浸式体验施工现场环境,实现教学情境虚拟化。

图1 土建类专业人才培养课程体系

(3)以赛促教、以考促学。2021年江苏省职业技能大赛在土建大类中推出针对建筑工程识图及建筑信息建模(BIM)技能赛项 “建筑信息建模与应用” ,土建专业教师可以在技能课程教学过程中筛选技能水平较高的学生进行备赛,在训练备赛过程中不断提高学生及教师的专业水平。同样,学生为了获得 “1+X” 技能证书往往需要在考前进行强化训练,在备考过程学生同样也能够提升专业技能。职业技能竞赛是在比拼高职院校的优势资源,而 “1+X” 证书考评则是在比拼职业院校整体教学水平,从两个不同方面实现以赛促教、以考促学。

(4)依据 “1+X” 职业技能标准指导学生完成毕业设计。以建筑信息模型(BIM)技能为例,学生可以根据实习项目部施工图纸或教师提供项目图纸,完成某一实际工程的BIM逆向设计(即BIM翻模)。在各专业模型基础上,完成该工程的施工场地布置、填充墙砌体排砖、净高分析、机电管线碰撞检查等内容,探索BIM技术在施工现场的技术落地。

图2 校企合作关系

3.2 基于产教融合的高职人才培养机制改革

高职院校的社会职能是为国家培养符合行业发展要求的高技能人才, “1+X” 职业技能证书制度很好地衔接行业需求,成为高职院校培养人才的风向标。但 “1+X” 证书制度大部分还是以考试的形式展开,不可避免地会落入应试教育的窠臼。职业技能考试与工程实际操作之间仍然存在较大差异。因此,高职院校除了在人才培养方案上满足 “课证融通” 要求外,还需要积极引入建筑行业的龙头企业参与高校土建专业人才培养,实现 “产教融合” 的人才培养机制。笔者认为主要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

(1)引入企业标准,合作共建教学资源。高职院校作为地方企业人才输送基地,人才培养的质量不仅关系到学校的社会声誉,还关系到企业长期人才储备。因此,高职院校培养的人才是否满足当地企业的发展要求至关重要。为了避免学生在校所学与企业所需相脱节,职业院校的人才培养需要企业深度参与。以建筑信息模型(BIM)职业技能为例:目前,大部分设计咨询单位在向业主及施工单位交付项目模型时,为了方便后期BIM应用都制定了各自的建模标准,对模型深度有严格的要求。在技能课程资源库建设方面(包括课程教材、教学案例、在线开放课程等),职业院校骨干教师应与企业专家就企业标准与课程标准的结合、企业工作流程与实践性课程的分工协作进行深入探讨,使得毕业生在进入企业后能够迅速适应企业工作流程,实现岗位技能无缝衔接。

(2)校企共建技能大师工作室。企业作为社会盈利性单位,如果长期的投入得不到回报,与高校的合作积极性会大大降低,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高校是非营利性单位,但教师有服务社会取得相应报酬的权利。结合上述两点,校企合作需要双方找到一个合作契机。以建筑信息模型(BIM)技术为例,前期高职院校在与工程咨询企业合作完成初期BIM课程的建设后,在每一届学生课程教学后,教师可以从中筛选出技能熟练、兴趣浓厚的学生,让他们加入到企业与学校共同成立的技能大师工作室。在工作室内,初期由教师和企业专家以企业实际项目为依托对筛选出的学生进行手把手地指导。在完成一个或多个项目后,学生逐渐走上正轨,企业专家逐渐退出工作室,由专业教师负责项目分工和成果验收,骨干学生负责项目实施,完成企业交付的任务。采用这样的合作方式,学生不仅能从实际项目中提升职业技能水平,而且可以从企业订单中获得部分收益。高职教师在这样的合作中更好地了解企业需求,今后的教学内容能更加贴合项目实际,建筑企业也能在这样的合作中降低人力资源成本,筛选出符合企业发展需求的人才。

4 结语

“1+X” 证书制度是我国深化人才培养和评价模式改革、完善国家职业教育制度体系、提高人力资源质量的重要战略举措。在此背景下,高职院校土建类专业的职教改革需顺应建筑行业发展要求,推进职业技能与专业课程相互融通,强化建筑企业需求在土建专业改革中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建筑企业在市场、资金方面的优势,实现职业教育与产业发展相融合,进一步提升土建专业人才培养质量,助力职教改革现代化。

猜你喜欢
职业技能证书技能
WJCI 收录证书
CSCD收录证书
收录证书
人社部将组织开展2021年全国行业职业技能竞赛
大英县职业技能培训调研
试析职业技能鉴定质量体系建设的重要性及落实方案
收录证书
劳动技能up up!
秣马厉兵强技能
拼技能,享丰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