荔枝蒂蛀虫灯光诱捕试验初报

2021-06-03 02:10:50周成辉
关键词:蛀虫荔枝光源

周成辉,朱 麟

(海南师范大学 生命科学学院,海南 海口 571158)

荔枝蒂蛀虫(Conopomorpha sinensisBradley)又称爻纹细蛾,属鳞翅目(Lepidoptera)细蛾科(Gracilariidae)害虫,主要分布在我国广东、海南等南方地区,通过蛀食嫩梢、花穗、果实等危害荔枝和龙眼。昆虫的趋光性是指昆虫向着光产生的方向活动的习性,目前国内外关于昆虫趋光性机制的假说主要有光定向行为假说、光干扰假说和生物天线假说等3种[1]。自二十世纪60年代起,我国农村就开始利用煤油灯、白炽灯、气灯等进行害虫的诱集,随着科技的发展,诱虫灯的种类逐渐增多,其应用范围越来越广[2]。

害虫自古以来就是农林业达到高产、稳产目的必须跨越的一大难题。化学农药的使用虽然能够快速地杀灭害虫、降低害虫数量,但有益昆虫也被化学农药灭杀,并且还会造成农药残留和环境污染等问题[3]。近年来,投入到荔枝蒂蛀虫防治的人力和物力逐年升高,化学农药对环境的污染以及害虫抗药性问题日益突出,因此必须发展更加高效环保的防治方式。利用昆虫的趋光性对害虫进行诱杀或趋避是一种环保无污染的物理防治方法,也是综合防治的重要组成部分[4]。已有研究表明,荔枝蒂蛀虫的生活习性会因夜晚光照而发生变化,如部分生理生命活动减少或延迟,繁殖能力变弱等,认为荔枝蒂蛀虫具有“惰光性”[5]。目前,鲜有关于光照对荔枝蒂蛀虫的影响和利用光源进行荔枝蒂蛀虫防治的报道。为此,本研究采用5种不同颜色的光源进行荔枝蒂蛀虫的诱捕试验,探究不同颜色光源对荔枝蒂蛀虫成虫的引诱效果,以期为其防治提供新的思路。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红光灯(622~760 nm,9 w),黄光灯(577~597 nm,9 w),绿光灯(492~577 nm,9 w),蓝光灯(435~450 nm,9 w),紫光灯(390~435 nm,9 w),粘虫板(黄色,20 cm×15 cm),插排(12 m)。

1.2 试验方法

2019年3月1日至4月30日,在海口市琼山区三门坡镇红明农场荔枝园中布置10个诱捕点(分成两纵列,每列5个位点),功率皆为9 w的红色、黄色、蓝色、绿色和紫色5种颜色的灯各两个,同种光源平行布置,在晴朗无雨的夜间19:00—23:00进行诱捕。每种灯旁30 cm处挂置一张黄色的粘虫板用于粘虫。每种灯相距10 m,每隔1 h检查捕获的成虫数量。红色、黄色、蓝色、绿色和紫色5种灯依次在各平行位点上诱捕2 d,诱捕10 d后在果园中重新布置诱捕点,总计诱捕30 d。

2 结果与分析

2.1 各种灯光诱虫效果

5种颜色灯光的诱捕效果分析见图1。绿色灯光的诱捕效果最佳,诱捕到的成虫数量最多,共诱捕到41只荔枝蒂蛀虫成虫;其次是蓝色灯光,共诱捕到19只荔枝蒂蛀虫成虫;第三是紫色灯光,共诱捕到8只荔枝蒂蛀虫成虫;红色和黄色灯光诱捕效果最差,在总共30个夜晚中均未诱捕到荔枝蒂蛀虫成虫。

图1 灯光诱捕效果Figure 1 Trapping effect of light

单日诱捕荔枝蒂蛀虫成虫数量变化情况见图2。3月3日诱捕到第一只荔枝蒂蛀虫成虫。单日诱捕成虫数量最多的日期为3月27日和4月11日,均诱捕到6只荔枝蒂蛀虫成虫。2019年3月份和4月份分别共诱捕到29只和39只荔枝蒂蛀虫成虫。

图2 单日诱捕荔枝蒂蛀虫成虫数量变化情况Figure 2 Change of the number of Conopomorpha sinensis Bradley adults in a single day

2.2 最佳诱捕时间

不同时间段诱捕效果分析见图3,诱捕的最佳时间段为20:00—21:00,期间共诱捕到29只荔枝蒂蛀虫成虫;21:00—22:00次之,期间共诱捕到20只荔枝蒂蛀虫成虫;随后依次是19:00—20:00和22:00—23:00,期间分别诱捕到12只和7只荔枝蒂蛀虫成虫。

图3 不同时间段诱捕效果Figure 3 Trapping effect in different time periods

3 讨论

昆虫主要依靠单眼和复眼感受外界的光照刺激,单眼是复眼的辅助器官,光通过复眼后由视觉色素感知并传递给神经中枢引起视觉反应。大量的研究结果表明,昆虫的敏感光谱波长为253~700 nm,同时光的强度也是影响昆虫趋光性的重要因素之一[6]。昆虫能够感受到紫外光至中远红外光,但不同种类的昆虫对光的趋性也各不相同,即使是同一种昆虫对光的趋性也会因雌雄或龄期的差异而不同[7-10],如绿光对金龟子的吸引力较强,而蚜虫明显对黄光的趋性更强[11]。昆虫的趋光性又可分为正趋光性和负趋光性,正趋光性可用于诱杀害虫,负趋光性则可用于趋避害虫,如使用银灰等光源可以驱避蚜虫,夜行性蛾类昆虫对一定波长范围内的黄色灯光具有忌避性等[12]。在灯光防治中,防治效果又会受到光源安装高度、距离等因素的影响,因此利用灯光防治有害昆虫时,必须考虑害虫本身、自然环境和诱虫光源等因素选择和创造有利的条件,以到达最佳的防治效果[13]

光照对荔枝蒂蛀虫的生长具有重要影响。郭义等发现在以黑暗为对照条件时,荔枝蒂蛀虫成虫对不同颜色灯光的选择依次是:紫>蓝>白>红>黑>绿>黄[14]。本研究采用5种不同颜色的光源在荔枝园进行荔枝蒂蛀虫成虫诱捕试验,结果表明其对5种颜色灯光的趋性强弱依次是:绿>蓝>紫>红=黄,与郭义等的研究结果不同,可能是实验环境与光源的差异造成的。荔枝蒂蛀虫的种群数量从花期开始增加,至果实成熟时达到顶峰,因此4月份诱捕到的成虫数量高于3月份。由于本研究采用粘虫板捕获成虫,将成虫取下后其身体结构被破坏,无法分辨雌雄,故无法判断各颜色的灯光对雌雄成虫是否有不同的影响。

对荔枝蒂蛀虫成虫的繁殖行为的研究发现,荔枝蒂蛀虫的羽化盛期在夜晚19:00—24:00,羽化高峰处在20:00—22:00;成虫的交配行为大多在18:30—24:00发生,交配高峰是20:00—22:00[15]。本研究发现,夜晚20:00—21:00诱捕荔枝蒂蛀虫成虫的效果最佳,21:00—22:00的诱捕效果次之,故推测20:00—22:00荔枝蒂蛀虫成虫的活动力最强,诱捕效果最佳,与前人的研究结论一致。

随着科技的发展,杀虫灯的种类越来越多,不仅能满足害虫防治的需求,还衍生出许多“种养结合和灯光诱虫配套生态集成技术”,实现了种植业害虫物理防治与养殖业活饲料收集喂养相结合,既能提高资源利用率节省成本支出,还能增产增收[2]。刘卫强曾使用频振式杀虫灯结合果实套袋进行荔枝蒂蛀虫防治试验,取得一定效果[16]。灯源的种类、强度以及位置等因素均会对杀虫灯的诱杀效果产生影响,而且荔枝果树多采用间伐种植,株行距较小,透光性差,因此光源在荔枝林间设置的高度、距离及光照强度等问题都亟待进一步研究。

目前对昆虫趋光性现象的解释还存有争论,但对于调节昆虫趋光性的神经系统的研究已经取得了很大的进步。已有研究表明,果蝇幼虫中央脑的两对神经元能够调节果蝇幼虫对不同光照强度的偏好行为[17],同时还发现大量的突触后神经元中树突分支会因果蝇幼虫视觉系统中的感觉变化而发生结构变化,并且产生一系列的生理反应[18]。到目前为止,尚未有关于荔枝蒂蛀虫趋光性的响应机制的研究报道,相关问题仍需要进一步的研究。

猜你喜欢
蛀虫荔枝光源
日啖荔枝三百颗,会上火吗
科学大众(2022年23期)2023-01-30 07:03:24
供销社里攫取黑金的蛀虫
书香里的“蛀虫”
公民与法治(2022年4期)2022-08-03 08:20:44
ЛИЧИ: ЭКЗОТИЧЕСКИЙ ТРОПИЧЕСКИЙ ФРУКТ
中国(俄文)(2019年8期)2019-08-24 09:34:38
《光源与照明》征订启事
光源与照明(2019年3期)2019-06-15 09:21:04
千里采荔枝的鹤
荔枝熟了
岭南音乐(2017年2期)2017-05-17 11:42:07
绿色光源
科技连载:LED 引领第三次照明革命——与传统照明的对比(一)
“牙老大”历险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