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江南水乡的年轻人,怀揣着建筑梦想来到古都的西安冶金建筑学院求学,没想到,这一待就是一辈子。1990年代初的大学生活是艰苦而充实的,记忆中气候和饮食的不适应并没有打消学习的热情,除了同窗学子的友情,更多的回忆来自老师们的音容笑貌和谆谆教导。每次在东楼走廊里迎面碰上张似赞教授,他都会微笑颔首、侧身相让,同学们也就会赶忙依样学样,侧身让张老师先行。赵秀兰教授手把手给同学们挨个修改设计草图,被我们亲切地称为“赵妈妈”,还记得我留校后第一次上讲台,就是赵妈妈亲自辅导备的课。当然还有张缙学、郑世齐、侯继尧、李觉、赵立瀛等教授们,每位都是个性鲜明、治学严谨。现在,我们接过了老教授们的接力棒,不敢忘记先辈们的教导,继续为母校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1.2 多媒体立方:西安咖啡街区立体车库表皮改造
3.4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国际教育学院更新改造
5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教学楼更新改造
每个时代的建筑教育,既基于历史的积淀又需符合时代的要求。新时代建筑业正在加速推进以绿色建筑为特征的产业变革,形成对建筑人才需求的多元转变。在新工科建设战略的推动下,建筑教育变革已经踏上新的征程。
(1)新时代建筑人才培养面临的新挑战
以信息化、智能化、大数据为主要特征的新时代,正在加速推进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就建筑产业而言,我国走过了规模快速膨胀的粗放增量阶段,转而进入了精细操作存量时代。建筑产业和工业生产、材料研发、智能制造等产业的结合度越来越高,逐步建立起了建筑全产业链结构。“绿色”已经成为我国新时期的建设方针,强调建筑绿色全生命周期的精细化设计、生产、运维、更新,成为全体建筑从业者的共识。
以“绿色”为特征的新时代建筑产业,面临城乡建设新格局、新阶段的任务转型,建筑全生命周期的关联拓展。对建筑人才的需求转向多元化、全系列,更加强调通专结合、问题导向和具备创造性能力。这样的人才需具备“复合、创新、拔尖”3个层次特征,复合表征人才需要具备衔接上下游周边产业的宽厚知识体系和实践能力,能够在经纬交叉的行业关联中出色完成自身工作;创新表征人才需要具备通过实践研究和技术应用带动行业提升发展的创造性才能,能够突破行业局部瓶颈或提升纵向进展;拔尖表征人才需要具备广阔的前瞻性国际视野、有深度研发乃至创新性破解建设难题的能力,能够引领行业创新、占据发展高地。
(2)新工科建设背景下的建筑教育新征程
“新工科”建设是我国高等工程教育“站在新的历史起点”应对“世界范围内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速进行,综合国力竞争愈加激烈”的局面,实现“我国从工程教育大国走向工程教育强国”的发展战略。
新工科建设是针对我国工程教育普遍存在的问题提出的变革战略。就建筑教育而言,问题和大部分工程教育类似,主要是专业教学过分专、学科交叉较弱、教学体系单一、教学内容落后、与实践脱节等。但也存在建筑专业特有的问题,如建筑设计和技术的脱节,特别是新时代技术进步越来越快,高校教师由于和实践距离较远造成课堂教学落后于建筑实践,导致建筑教学被动地走向越来越艺术化、哲理化,培养出来的人才眼高手低,无法和实践接轨。
如前所述,在未来,绿色建筑的全生命周期发展趋势、基于智能设计和建造、智能运维为主体的全产业链提升和高效协作。需要建筑学“新工科”教育树立人才培养新理念、探索人才培养新模式。
(3)基于既有教学底蕴的建筑学人才培养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建筑教育承袭历史传统,探讨“新工科”建设背景下建筑学专业教学的目标、理念和教学改革举措,探索为新时代建设事业培养合格建筑人才的路径。
首先是人才培养目标的多元化转变,传统上建筑设计师这样的单一培养目标在新时代已经无法适应人才需求。建筑系学生对自身未来事业的规划也体现出个性化发展趋势。站在建筑学人才培养的角度,就需要调整人才培养目标,更加强调复合性、创新性能力、更宽厚的多学科交叉基础,以及强调自我学习能力、社会协调能力等多方面综合性能力培养。
其次是教学体系的多线程调整,人才培养目标从单一导向转变为多元导向,相应的,教学体系也需要作出调整以支撑培养目标的达成。对建筑学专业教学而言,专业教学理念和脉络的兼容并蓄最为关键,课程体系的增减升级和实践环节的内外兼修也要同步跟进。
最后是教学组织的开放化改进,教学组织是开展课程教学、达成教学目标的实现手段,其关键是“教与学”的两个核心主体(教师与学生)之间的组织与互动关系。教学组织要以学生学习兴趣为导向,具备多元、开放的特征。同学们根据自己的兴趣和未来的就业方向有目的地选择合适的设计课题。
(4)结语
新工科建设前景下的建筑人才培养,需要从过于专业细分、过于标准化教学、过于强调拔尖成才的导向,转向调整为更加复合性宽厚基础、更加多元化目标、多线程教学和多学科交叉的教学体系,才能适应新时代建筑行业人才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