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庆昆
一提起阿胶,人们自然会想起山东阿胶,殊不知咱天津同仁堂生产的“天工牌”阿胶,在国内第一个走出国门,不但占领了东南亚市场,而且还在1929年与美国东亚贸易公司签订了经销特约书,产品畅销到美国的休斯顿和旧金山。并以其质量上乘享受美国海关免检的优厚待遇。
阿胶亦称驴皮阿胶,是一味滋阴补血的中药,明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这样描述:阿胶为养肝、利筋骨、和血滋阴、治虚劳、调大肠之圣药。它具有治疗虚劳咳嗽、吐血便血、妇女月经不调等功能。到了冬季,一些有进补习惯的老年人,非常喜欢服用阿胶,一见到阿胶盒上有“天津同仁堂”的烫金方戳,一股暖流便在躯体酥酥的涨溢,是老年人不可多得滋补品,他们信赖天津同仁堂药铺生产的驴皮阿胶,当时的天津同仁堂药铺,坐落在针市街66号,属于前店后厂式的生产,该厂除所用的原料都是真材实料外,还有一批制作阿胶的大工匠,他们个个身怀绝技,所制成的成品,黄中见红,清香透明,精盈剔透,如同珍贵的琥珀,十分惹人喜爱。百姓们把天津驴皮阿胶视为祛除严寒、补血强身的灵丹妙药,深受国内外老人的青睐。
阿胶的制作工艺十分讲究。
首先要把干燥的驴皮,放到池中侵泡,每天换一至二次清水,泡两至三天,皮软能将皮上的毛刮下,捞出,刮掉驴毛,用铡刀将驴皮切成三寸大小的方块,然后用清水漂洗干净,再用沸水烫成小卷状,将驴皮放到铜锅煮一昼夜。捞出驴皮,滤出杂质(俗称第一锅熬制),然后将胶液到入第二锅,继续加热,待驴皮胶质提尽,再将胶液倒出过滤静置,使杂质沉淀,再滤取上清液,倒入第三锅熬制,在第三锅操作的一般都是由具有经验丰富的老师傅担任,他们认为,掌握火候很重要,稍不慎极易糊锅,如果熬糊了,整锅的胶液都要报废。他们坚持用文火将胶液浓缩至稠膏状时,再加入豆油、冰糖、绍酒,搅拌均匀,倒入凝胶盘内,让其自然冷却后倒出,切成长方形小块,即成阿胶。
制胶师父们经过长期的工作实践,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他们认为,掌握熬胶的火候很重要,如掌握不好,熬出的阿胶不是“老”就是“嫩”。兑糖的数量也要掌握好,糖兑多了,胶发酥,糖兑少了,胶变硬。切块时要大小均匀,一般8块一斤或16块一斤,否则大小块不一,既影响外观,分量也掌握不好。
天津最早制作阿胶的师父,大部分出自河北安国,比如刘子信、刘遇春等人,他们在民国年间就在安国老家东顺堂自开作坊熬驴皮胶,1943年来到天津小刘庄李家胡同开设“宏泰胶庄”。到1953年,刘子信与同乡刘遇春、吕建生、田树荣等人在红桥大伙巷郭家胡同合伙开设建国药社,继续从事他们熟悉的熬胶工作。
1953年,天津同仁堂在西于庄建立了一个规模较大的阿胶厂,天津各胶庄的师傅们和制胶工匠们,都被调入同仁堂制胶厂,一直延续到20世纪70年代,因为厂址坐落在居民区,环保要求严格,停止了生产。转到郊县,从此“天津阿胶”成为“卫药”史上的一段佳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