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姚市三改一拆办
“十三五”以来,余姚市委、市政府深化推进“三改一拆”行动,紧盯“基本无违建市”创建目标,坚持“拆、改、建、管、用、治”并举,持之以恒推进“控增量、去存量、提品质”。2016年以来,余姚全市累计拆除各类违法建筑904.7万平方米,累计完成“三改”面积664.95万平方米。2020年,余姚创建成为省“基本无违建市”,为辖区“两区三城”(智能经济示范区、开放合作先行区、历史文化名城、生态品质之城、幸福和谐之城)建设、高水平建设现代化创新型生态城市助力添彩。
层层落实,构建多重责任机制。为扎实推进“基本无违建市”创建工作,余姚构建了由主要领导牵头负责到位、副职领导业务指导到位、纪委书记监督保障到位的“三到位”分工协作机制,拆违联村干部到现场、村社干部到现场、执法力量到现场“三到场”工作推进机制;落实党员领导干部“零违建”承诺制度,对干部提拔任用候选人、两代表一委员、村(社区)干部等一律进行“违建审查”。
人技结合,构建严密防控机制。按照“全时段、全领域”防控要求,探索推进线上线下结合、属地部门联动的防控管理模式。把余姚全市304个行政村(社区)划分为1095个基层防控网格,以行政村(社区)为单位建立“一户一档”,开展防违控违动态巡查排摸。出台防违控违“三项制度”(《余姚市违法用地违法建筑防控监管实施意见》《余姚市违法用地违法建筑联动执法快速处置实施意见》《余姚市违法用地和违法建设监管责任追究办法(试行)》),落实农民建房带方案审批、挂牌施工及建筑放样到场、基槽验线到场、施工过程到场、竣工验收到场“四到场”制度。因地制宜开发集投诉受理、实时指挥、综合督查等管理于一体的“防违控违综合管理系统”,全面架设起新增违建防控的智慧信息网。积极运用BIGEMAP软件、无人机技术,对易产生违建区域定期开展航拍,记录图斑、录入信息、开展巡查,切实掌握违建发生动态情况。
姚江公园
攻坚克难,构建分类处置机制。突出创建靶向发力,对突出事项进行集中攻坚,以点带面,高效推进。完善制度设计,以上级相关政策文件精神为准绳,先后出台了《违法建筑分类处置意见》《没收违法建筑物处置实施意见》《开展工业功能区专项整治活动的实施方案》《住宅小区违法建筑分类处置意见》等一系列有指导性、可操作的规章制度,细化了违法建筑的具体认定类型和处置办法。开展专项整治,以各类专项行动为有效载体,加快推进违法建筑处置工作。例如:实施“亮剑2020”“三违”清剿行动,共排查处置违法建筑171宗,面积7.3万平方米;排查处置违法用地12宗,面积5421平方米;开展“大棚房”问题清理整治专项行动,共清理整治“大棚房”39宗,面积63.8亩;清查整治最良村等违建别墅5宗11栋,总面积14.9亩,拆除4宗9栋,查封腾空1宗2栋。强化分类处置,围绕“有效控制新增违建、存量违建底数清楚、‘两重’类型违建处置到位”的要求,集中处置和清理了一大批违法建筑,达到了创建效果。
阳明古镇
余姚浒溪线公路
拆违提质,构建高效利用机制。牢固树立不以创建抓创建的理念,一体化推进拆改建用,把创建的落脚点放在改善民生福祉、提升城乡品质、推进产业转型上,余姚全市拆后利用率达85.56%。拆改结合,将拆违控违与城中村改造、危旧房改造、工业厂区二次开发等统筹推进。拆建联动,对于拆后空间,积极打开发展空间,通过科学合理规划,建成了一批如阳明古镇、姚江公园等特色项目和停车场、游步道等惠民工程,提升了人居环境。同时结合“两路两侧”,通过拆、封、挡、搬、补、改、迁、修等办法,全面整治道路环线、水域两侧环境,改造提升了高铁高速、329国道、古乍线、梁周线、城东路等主干道沿线环境,建成浒溪线省级精品示范路,着力打造主城区城市绿环、水环新形象。拆治统筹,把“无违建”创建与“低散乱污”整治、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五水共治”、“六清六净”等专项行动紧密结合,与全国文明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创建,美丽乡村示范线建设等联动起来,系统谋划、统筹推进,打好组合拳,治出新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