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图 余娅 白洁 统筹/李乐
望城一中外国语学校校长李志华
李志华能感觉到,学生挺喜欢他。
前不久,他参加低年级的活动。活动一结束,学生便拥上来,嚷着要“和校长合影”。
他被一圈圈围住,学生们扯着他的衣角,像孩子拉着父亲一样,不肯松手。
“好好好,我们拍合影。”他欣然答应,对着镜头亮出了剪刀手,自己也笑得像个孩子。
李志华说,这种被需要、被信赖的感觉,做教育的人最有感触。
走进望城一中外国语学校(以下简称“望外”),一方醒目的文化石立在眼前,炽热的文字,炯然望向来客。
文化石的一面写着“一切为了孩子,一切为了未来”;另外一面写着“尚善尚美”“求真求实”“图新图强”,笔迹略显稚拙。下方五枚篆刻名章,是写字人的名字。
望外文化石,是李志华的诚意之作。2019年秋天,学校建成开学,教学设施一一就位,唯独文化石上,李志华有意留下了空白。
文化石上写什么?谁来执笔?李志华有文章要做。去年秋天,他发动全校两千多名师生为文化石题字。大家兴致盎然,纷纷拿起笔来创作。这些稚嫩的作品,虽然不及名家大作有分量,但李志华从中看到了更宝贵的东西:质朴的少年气息。
“没有什么比学生亲手写下的文字,更能代表一所新学校的精神气质。”李志华请来工匠,把优秀的学生作品刻在了文化石上。
从教二十余年,李志华已过不惑之年,对“校长”两个字,有了更为深刻的思考。他说,校长,要当好“幕后人”,把师生推到台前,给他们舞台,为他们喝彩。
一位老师说:“李校长很少说‘我觉得’,经常把‘你觉得呢’挂在嘴边。”望外年轻老师居多,李志华是前辈,也是校长,但他不会居高临下,与大家相处时非常诚恳。
因为他觉得,望外是属于师生的。
李志华把学生看作自己的孩子,唤他们“望仔”,还为“望仔”设计了造型:卡通人物穿着白色太空服,咧嘴笑着,一双明亮的眼睛,好奇地打量着世界。
“望仔”寄托着李志华的期待。在这所九年一贯制学校,学生的年龄跨度从六岁到十五岁,童年入学,少年离校。李志华说,要呵护他们珍贵的好奇心,给他们九年快乐的时光。
于是,他把望外的校园,打造成了一个充满科技感与奇思妙想的空间。望外的每间教室外,都挂着一块电子班牌,班上的大事小事,都转换成图片和视频,在班牌上滚动播放;在云课堂教室,学生人手一台平板电脑,动动手指,就能将课堂接入互联网。
望外的教学楼,由连廊相接。连廊墙上,绘着宇宙、星空,世界建筑奇迹,还有家乡望城的风光。卡通“望仔”坐上时空飞船,带着大家“穿越古今”。学生走在连廊里,仿佛穿行于时空隧道。
既然是探险,当然不能只有电脑和墙壁上的“纸上谈兵”。李志华带着学生动手体验鲜活的生活,迈开腿丈量厚重的历史。学校开设了七十多门课外活动和兴趣课。棋艺课上,学生静若处子。运动课上,学生动若脱兔。还有校外的游学,仿佛穿行在现代与传统之间的神秘旅程:游长沙世界之窗、宁乡方特、望城铜官窑、雷锋故里……
李志华说,他对学校最初的设想,是培养学生成为有“家国情怀、全球视野、创新思维、应变能力和审美情趣”的世界公民。2017年,李志华曾到访英国。半个月里,他坚持每天给学生写信,记录分享自己的所见所感。他在信中写道:“希望你们也有机会出来看看,感受不一样的文明。”
语言,是了解文明的绝佳入口。望外以外语立校,李志华创造机会,让望外的学生从小浸润在外语学习的氛围之中。小学一年级的孩子,可以加入兴趣班,跟着英语童话剧里的王子公主,咿呀咿呀念出简单的词汇;到初中后,他们可以在英语之外,选修日语等语种,掌握与世界沟通的另一门语言。
外语学习,不是填鸭式的,也不以考试为目的。李志华说,语言的功能,是人与人之间的理解沟通。
两位新同学的加入,佐证了李志华的话。2019年,13岁的季雨麓和妹妹随父母从日本一起回国,在望外七年级就读。同学们对季雨麓很友好,因为上过日语课,大家会主动用日语和他聊天,问他关于日本的人和事。他笑着说:“爸爸妈妈有了新的工作,我和妹妹结识了新同学,爱上了新学校。”
“希望他们在美丽的望外校园,享受爱的阳光,自由呼吸,恣意生长。”李志华说,这里,有雨天为小“望仔”撑伞的大“望仔”,有风雨无阻坚守在护学岗上的家长,有陪伴着他们成长的好老师……望外的灵魂是热爱,爱知识、爱生活、爱人,热爱,是建筑这所学校的基石。
与李志华校长面对面焦点问答:从《平凡的世界》看见自己
Q:我每天坐公交车来上学,有时候车上有老人,我会主动让座。可有的时候,我自己想要坐一会,怎么办?
——刘博涛(X1502班)
A:礼让他人,是一种美好的品格。公交车上的老人,身体弱一些,我们多帮助、照顾他们一些,是自然而然的事情。如果你自己真的很需要座位,大可以说出自己的想法。我想,稍有理智的人,都能够理解你。网络上常常有一些人,逼着年轻人让座,不让就恶言相向,这其实是一种道德绑架。人和人之间的关系,是平等的,让座与不让座,是大家自己的选择。凡事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的人,也不能一味地妥协。
Q:有什么书对您的成长影响很大,可以和我们分享一下吗?
——朱胤林(X1502班)
A:我小时候在娄底的山村里长大,父母是地道的农民,家里的条件并不好。我从小就喜欢看书,但那个年代,我们能接触到的书籍相当有限。记得对我影响最大的一本书,是路遥的《平凡的世界》。爱上这本书,是因为感同身受。书中的主人公孙少平的成长环境和我很像。我读着他的经历,就好像看到了自己。我从他身上,获得了力量:不管身处何时何地,一定要积极向上,乐观地面对人生中的种种挑战,未来总有希望。于是,我努力读书,认真工作,从山村考到城市读书,努力改变自己的命运。
Q:我们选择阅读书目时,是听父母的意见还是听自己的?
李志华校长和学生交流
——姚梓晨(X1502班)
A:学校和老师推荐的指导书目,大家可以当作参考建议。但也不是说,我们只能看这些书。同学们要有意识地扩大自己的阅读面,博览群书,广泛涉猎,从书中获得新知,也找到自己感兴趣的领域。就初中生而言,我希望你们多读一些名人传记,通过他们的故事启发自己的人生;我还希望你们多读一些自然科学方面的书籍。我们生活的世界,充满了未知。我们能够看到、学到的,只是其中的冰山一角。大家可以通过阅读,打破时间和空间的界限。
益阳市桃江县灰山港镇中心学校春草文学社:从春天的梦里醒来
春草文学社部分成员
这里,原是一片荒芜的土地,后来长出了青青的小草。初春的小草,一丛丛,一簇簇,不打眼,不张扬,却滋滋地长,窸窸窣窣地绿。绿到盎然,绿到笑醒了。
益阳市灰山港镇中心学校春草文学社始创于1984年。三十多年来,文学社历经一路风雨,载着一路欢歌,带着一群群拥有文学梦想的孩子,展开翅膀,飞向远方。
文学社指导老师、社长/刘海山
《春草》社刊主编,中学语文一级教师。他说自己是一位花农,在春草文学社的园子里,捧着一把文学的种子,播种、施肥,静待绿草如茵,花开满园。
趣味快问快答
Q&A
Q:隋末唐初的“风尘三侠”是指哪三位人物?
A:李靖、红拂女、虬髯客
Q:地名,是一方地域的文化记忆。你知道“灰山港”这个地名的由来吗?
A:
灰山港的传说
灰山港这个名字虽不打眼,却源自一个极有趣的传说。
相传元朝末年,有一位风水先生,从北方沿着龙脉走来,找到灰山港毂梁寺附近的一处荒丘。风水先生料定,这是一块能出天子的宝地。
风水先生买下这块地。为防止灵气逸散,他召来一只有神力的蜘蛛,让它不停织网,罩住这里。天色将明时,网也快织好了。这时,一位放牛的老人来了,嫌蜘蛛网碍事,便用拍子拍死了蜘蛛。
这一下非同小可。“轰”的一声,一口石棺破土而出,冲向天空,消失不见了。风水先生瞧见,气得半死。原来这处风水宝地,有青龙、白龙两条龙脉,本该是青龙追白龙,出天子的福地,但阵法已破,神龙已无处可寻。
自那以后,人们将此地称为“飞丧港”。后来因为误传,加上此地有丰富的石灰资源,久而久之,“飞丧港”成了“灰山港”了。
—— 刘安琪 (桃江县灰山港镇中心学校239班)
指导老师/刘灵飞
#文学社的故事#
我生性内敛,从小就沉浸在文学作品里。在家,我最爱的事就是看书。后来,书店和图书馆又成了我花时间最多的地方。
书看得越多,越有一种隐隐的、想要表达的欲望。
进入中学,语文老师看出了我对文学的热爱,鼓励我加入春草文学社。我虽然很喜欢文学,但从没想过自己也能写。抱着试一试的态度,我成为了文学社的一员。
这仿佛一扇神秘的大门被缓缓打开。文学社的各种活动,都那样有趣。在“读书”主题手抄报活动中,我把自己喜欢的书推荐给小伙伴,和他们分享自己的读书心得;在诗歌朗诵比赛中,我大胆地站上台,将自己喜欢的诗歌读给大家听;在现场作文大赛中,我将身边的故事写成文字,然后看着这些文字整齐地排在了社刊《春草》上……
文学的路上,并不孤独。一切都在慢慢改变。我自信开朗多了。
——周瑶(桃江县灰山港镇中心学校239班)
寻找盟友:文学社联盟正在湖南全省寻找新的伙伴。你所在的校园文学社想露面,想说说你们的故事,请跟我们联系。你一个电话,这版面就可能属于你。编辑部电话:0731—850156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