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慧敏
摘要:目的:分析标准化护理在急救物品管理中对急救物品完好率的影响。方法:此次研究初始时间为2020年8月,截止时间为2021年8月,此段时间内我院急诊科接收的脑梗溶栓患者76例,以我院急诊科34名护理人员作为研究对象。本院自2021年2月实施标准化管理,其中2020年8月-2021年1月为管理前,采取常规的护理管理,2021年2月至2021年8月为管理后,采取标准化护理管理。结果:在实施标准化护理干预后的急救物品配置水平改善效果整体优于管理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标准管理后的消毒隔离、护理文件书写、危重患者护理落实效果、基础护理落实效果以及急救技术各方面的合格率得到显著的提升,同时患者对于临床护理工作的满意度也得到了明显的提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标准化护理在急救物品管理中对急救物品完好率方面的质量管理水平得到了显著的提升,进而提升了急救药品管理的合格程度,值得推广应用。
关键词:标准化护理;急救物品管理;急救物品完好率
急诊室作为医院急危重症抢救工作的重要场所,在急救流程中,急危重症患者的抢救工作更是离不开急救物品的使用,唯有确保急救物品质量管理才能够满足基础的临床所需,有序为患者提供救治服务[1]。本院自2021年2月开展急救物品管理方面开始实施标准化护理工作,同时抽取此段时间内我院急诊科接收的脑梗死患者76例,以我院急诊科34名护理人员作为研究对象,观察护理干预前后急救物品完好率的影响,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此次研究初始时间为2020年8月,截止时间为2021年8月,此段时间内我院急诊科接收的脑梗溶栓患者76例,以我院急诊科34名护理人员作为研究对象。实验时间段均为同一批护理人员,本院自2020年8月实施标准化管理,其中2019年8-月2020年8月采取常规的护理管理,2020年8月-2021年8月采取标准化护理管理。其中男性23例,年龄区间保持在23到35岁,均值(30.54±7.39)岁,工龄最少1年,最多17年,平均(10.13±5.26)年;女性11例,年龄区间保持在24到36岁,均值(29.87±7.42)岁,工龄最少2年,最多17年,平均(9.89±5.13)年。对比以上数据,P>0.05,提示组间差异微弱,可比性强。
1.2 方法
1.2.1 管理前
管理前患者采取常规护理干预,急诊室工作人员延续传统的管理要求,在临床工作中发现问题后进行总结归纳,并找寻相应的解决措施,只需要确保急救物品管理工作达到相关规范即可。
1.2.2 管理后
管理后患者采取标准化护理干预,详细干预措施如下:(1)各区域分别统计急救物品基数,同一物品设置好对应的编号,定时对物品的位置、品种、数量等定时清算,并安排专人定时进行保养工作,各区域各物品及药品及仪器等最好是采取配套放置原则。(2)急救过程中使用的一次性物品应根据其有效期顺序排列,并对临期药品设立专用的记录册,安排专人对此类药品进行管理。(3)加强护士分层管理工作的强度,对于低年资护理人员需加强培训强度,尤其是对于急救物品及仪器的使用和管理方面均需重点开展培训流程。对于气管插管箱内物品更是需要安排专人定时清理管理,掌握物品性能、名称、规格资料以及批号信息等多方面资料,并确保包装的完整程度,核对物品等各项信息治疗与等级信息是否一致,每次检查后需配合签名认证,确认护理工作是否到位[2]。(4)随机模拟抽查在班护士对急救物品取放流程的掌握程度,通过这种方式增强大家的警觉性。(5)整合人力资源,合理的分组排班,最好是高低年资不同层级的护理人员穿插搭配,并通过层级管理的方式做好指导工作,组长负责急救药品和物品的管理质量,增强护士对于急救物品管理的掌握度。
1.3 观察指标
比较不同干预模式下急救物品质量管理效果,分别从急救车上填补物品时间、急救车上取物时间、急救车上取药时间、物品放置标准化、物品配置标准化,以及物品取放流程效率各方面的质量改善差异。
比较不同干预模式下护理合格率改善差异,使用本院自制的护理质量评估量表,分别从消毒隔离、护理文件书写、危重患者护理落实效果、基础护理落实效果以及急救技术各方面的合格度方面进行观察,分別为非常满意(>85分)、满意(65~85分)及不满意(<65分);同时配合本院自制的护理满意度进行评估,所选患者76例(管理前后各38例)以问卷调查的方式对临床护理工作进行打分,总分100分,分值越高则护理满意度越高。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1.0分析,计量资料以(±s)表示,经t检验,计数资料经χ2检验,以(%)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为P<0.05。
2结果
2.1 比较不同干预模式下急救物品质量的管理效果
急救车上填补物品时间管理前为(15.67±2.14)min、管理后为(33.69±3.55)min,得出结果(t=39.416,t=0.000);急救车上取物时间管理前为(5.13±0.26)min、管理后为(7.33±1.54)min,得出结果(t=8.214,t=0.000);急救车上取药时间管理前为(11.35±0.24)min、管理后为(18.56±1.47)min,得出结果(t=28.226,t=0.000);物品放置标准化管理前为(93.54±3.71)分、管理后为(82.13±3.69)分,得出结果(t=16.058,t=0.000);物品配置标准化管理前为(95.33±3.62)分、管理后为(81.97±4.58)分,得出结果(t=13.344,t=0.000);物品取放流程效率管理前为(91.34±1.59)分、管理后为(79.83±1.64)分,得出结果(t=29.382,t=0.000)。可见在实施标准化护理干预后的急救物品配置水平改善效果整体优于管理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47705507-9172-45E2-9B21-9D00DF49E85D
2.2 比較不同干预模式下护理合格率改善差异及护理满意度
消毒隔离管理前合格率为52.94%(18/34)、管理后合格率为97.06%(33/34),得出结果(χ2=21.909,t=0.000);护理文件书写管理前合格率为61.76%(21/34)、管理后合格率为79.41%(27/34),得出结果(χ2=7.502,t=0.006);危重患者护理落实效果管理前合格率为58.82%(20/34)、管理后合格率为91.18%(31/34),得出结果(χ2=27.925,t=0.000);基础护理落实效果管理前合格率为91.18%(31/34)、管理后合格率为100.0%(34/34),得出结果(χ2=9.227,t=0.002);急救技术管理前合格率为50.00%(17/34)、管理后合格率为91.18%(31/34),得出结果(χ2=40.842,t=0.000);可见标准管理后的消毒隔离、护理文件书写、危重患者护理落实效果、基础护理落实效果以及急救技术各方面的合格率得到显著的提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管理前患者的护理满意度为(83.54±2.63)分,管理后患者的护理满意度为(98.62±1.57)分,得出结果(t=30.349,t=0.000);可见管理后患者对于临床护理工作的满意度也得到了明显的提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医疗结构属于风险性较为多的类型区域,也是聚集各类高新技术的整体范围,其中包含各种安全问题,一直是社会各界所关注的重点对象[3]。医院针对性急危重症患者开展抢救工作中的时候,急诊科作为必不可少的环节之一,如果在抢救过程中没有及时的开展抢救措施和护理工作,则患者随时都有可能发生生命危险等[4]。然而充足且完好的抢救物品是开展高质量抢救工作不可缺少的关键因素,由于急诊护理工作大多是在慌乱中展开,和常规临床护理相比更为琐碎和繁复[5]。而且急诊区域又相对分散,急诊中使用的物品也是五花八分,再加上护理人员资质也是各不相同,对于急救物品或药品的归纳也并不熟悉,在清点器械及药品的时候也没有一个标准的流程,无法确保急救物品和药品的完好率。
本院在开展护理管理前并未分区域设置专人管理,交接班时间通常在10min之内,急救药品及物品放置无相关规范,不同位置的急救物品配置数量也各不相同。在开展标准化护理干预后,护士长逐渐急救物品管理小组,重点关注急救物品准备措施是否到位,总结以往临床工作中的相关经验,并结合现在临床中最新的管理方式。根据实际状况制定最新标准的急救物品管理流程,详细规划急救物品分区、仪器类和救护车区域、规范交接流程等,交接班过程中设定制定清点人员,交接班点数时间延长至20min左右,确保有足够的时间完成交接工作,进一步提升急救物品的完好率。在本次数据分析中发现,在实施标准化护理干预后的急救物品配置水平改善效果整体优于管理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标准管理后的消毒隔离、护理文件书写、危重患者护理落实效果、基础护理落实效果以及急救技术各方面的合格率得到显著的提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可见在开展标准化护理管理后的急救物品管理配置水平得到了较好的改善效果,在提升护理服务质量的同时,还能够更好地为急诊抢救患者提供更高水平的护理服务工作,让患者的临床救治工作更为顺利。
综上所述,标准化护理在急救物品管理中对急救物品完好率方面得到了显著的提升,急救物品管理更具规范化,值得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李彩红,江龙来,张明霞.定置管理法在医院抢救车管理中的应用[J].齐鲁护理杂志,2018,24(20):114-117.
[2]罗劲,莫超连,麦小玲.风险管理在基层医院急诊科护理中的应用[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8,15(8):139-140.
[3]杨飞英,俞文方,余善招,张玲,钟幼娣.运用FOCUS-PDCA进行抢救车标准化管理[J].浙江创伤外科,2019,24(4):866-867.
[4]柯锦秀,陈荣梅,罗丽莹.PDCA循环在提高门诊护理人员应急急救能力中的应用效果[J].中国急救医学,2018(S02):230-230.
[5]何百花,魏艳琴.五常法管理对手术室护理质量及护理人员自我约束意识的影响分析[J].当代护士:下旬刊,2020,27(4):149-151.47705507-9172-45E2-9B21-9D00DF49E85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