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强
[摘 要]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养是家国情怀涵养的重要内容,统编版高中历史教科书在编写中突出了民族团结主题教育。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渗透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达到立德树人的目标。从创设历史情境、开展问题驱动教学、进行史料研究三个方面探索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融入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路径,以期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高中历史教学提供可鉴之处。
[关 键 词]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高中历史课堂教学;统编高中历史教材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1)06-0192-02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促进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1]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对于实现民族团结、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重大意义。学校教育肩负着立德树人的重大使命,在培育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加强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工作方面有着义不容辞的责任。
2017年版高中历史课标提出了“能够认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历史发展趋势,形成对中华民族的认同感和正确的民族观,具有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2]。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中要落实家国情怀素养,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教学中,帮助学生形成对中华民族的认同感,树立正确的民族观,增强民族自豪感。当前,部分高中历史教师对于新的课标把握不到位,缺乏将中华民族共同体思想渗透课堂教学的意识,对于如何有效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课堂教学的路径与方法不够明确。笔者结合新的统编版高中历史教材《中外历史纲要(上)》,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高中历史课堂教学的路径进行探索。
一、创设情境,体验历史
由于历史本身的局限性,我们在学习历史时不能够看到活的运动的历史,只能借助各种手段,创设一定历史情境,让学生置身于特定教学情境中来感知历史,激活思维,进而帮助学生理解历史、感悟历史。
借助教材中的插图,是创设情境最简单的手段。教材插图、模型、实物的展示,实际上就是把课文内容形象化、真实化,再配上语言文字就更容易使学生感知历史、再造历史。例如,在第1课“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中,课本就有“元谋人门齿化石”“中国旧石器时代重要人类遗址分布图”“中国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存分布图”“陕西临潼姜寨聚落遗址复原图”“红山文化牛河梁遗址的祭坛、积石冢”“良渚古城城墙分布范围示意图”“陕西襄汾陶寺遗址墓地部分及2001号大墓出土时全景”“殷墟出土刻有文字的龟甲”“何尊及铭文中的‘中国”“西周分封示意图”10幅插图。中国原始社会距今年代十分长远,且文字记载十分少,早期国家虽有一定文字记载但也较少,学生学习该课具有一定的困难。统编版教材提供了丰富的插图与地图,将过往难现的历史形象化、真实化,让学生能够切实体会到中华文明起源的多元一体格局,感受到中华文明发展的独特魅力。星罗棋布、多姿多彩的原始文化分布经考古发现,说明了众多的原始人类族群创造了多元的各具特色的文化,他们是中国境内绝大部分民族最早的祖先群体,共享着同一个生存空间和空间内的自然资源,中华民族共同体在原始社会时期已经开始孕育[3]。
利用多媒体技术,是创设情境最常用的方式。多媒体教学以其鲜明逼真的动态画面,情感丰富的音响效果刺激学生的视听,使学生眼见其形、耳闻其声,从而更易激发学生积极主动的思考。例如,第24课“全民族浴血奋战与抗日战争的胜利”中讲授全民族抗战时,分析学情时应考虑学生处于和平的环境成长起来,对于“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刻”没有切身感受。教师可以搜集抗战时期遗留下来的珍贵影像、照片、录音等,在课堂上播放给学生观看,让学生能直观感受到日本帝国主义的凶残、中华民族真的到了生死存亡之际。在全民族奋起抗战中,中国各个民族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迅速建立,各族人民并肩作战,共御外辱,誓与祖国共存亡的勇气和决心与帝国主义展开了激烈的斗争,将各族人民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认同提升到了更加突出的地位。[4]
二、问题驱动,探究历史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培养,不是简单地对历史知识的记忆,而是在探究历史的过程中逐步落实。我们应当从课程标准出发,将问题作为教学的切入点,让学生在问题驱动下开展合作学习、研究性学习,激发学习兴趣,积极探究历史,润物细无声地培养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第3课“秦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第4课“西汉和东汉—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的课标要求为:通过了解秦朝的统一业绩和汉朝削藩、开疆拓土、尊崇儒术等举措,认识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及巩固在中国历史上的意义;通过了解秦汉时期的社会矛盾和农民起义,认识秦朝崩溃和两汉衰亡的原因。从对课标的把握,我们可以看出,对于这两课学习要点在于认识大一统国家的建立及巩固在中国历史上的意义。“大一统”是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重要内容,深刻影响着中国人的文化心理,塑造了中国古代“家国天下”的政治格局。各朝各代或各个民族政权都以统一全國为己任,各族同胞一直保持着对大一统“太平盛世”的渴望和追求,各民族也在大一统的国家中交往、交流、交融,共同创造祖国历史。“大一统”对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形成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在中华民族共同体数千年的逐渐形成中,都贯通“大一统”思想的脉络,是中华各族儿女的民族认同和国家认同的思想来源之一。[5]
教师在第3、4课的教学中要牢牢把握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及巩固的重要意义,可以先提出问题:秦朝的统一之后建立的政治制度与西周政治制度有何不同?引导学生将官僚制、郡县制与西周的贵族制、分封制做对比。大一统国家的表现不仅在于版图覆盖范围的扩大,更在于建立了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官僚统治,政权结构更加紧密,管理力度更加强化,后世中国历朝历代的政治制度根基在秦代得以奠定,而且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对于国家统一的重要作用。[6]随后可以进一步探究,汉初实行郡国并行制带来了七国之乱、导致中央政府空虚,汉武帝时采取多种方式进一步巩固大一统,探讨大一统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发展的关系、对于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形成的作用。
三、挖掘史料,感悟历史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培养是家国情怀素养的一部分,体现的是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内化于心,外显于行,可以通过学生的外在实践效果探知。史料辨析是学习历史的基本途径,学生在对史料进行挖掘与分析中切身感悟历史,发表自己的理解和想法,教师透过此分析学生对历史的情感体验。
第2课“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中增加了“华夏认同”的内容,这是以往教科书没有的,这一变化充分体现了统编高中历史教科书在编写中突出民族团结进步主题教育。华夏认同涉及中华民族认同,其中最主要的“夷夏之辨”对于中华民族共同体形成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是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形成的重要思想理论部分。
在本部分的教学中,可以运用史料教学法来探究“夷夏之辨”对华夏认同的关系,对中华民族共同体发展的意义。教师可以首先展示史料,西周时期有“四夷、八蛮、七闽、九貉、五戎、六狄”(《周礼·职方氏》),秦汉时期蛮夷指北方的匈奴、鲜卑、乌桓,东北地区的高句丽与挹娄,南方的南越、夜郎、哀牢等。我们可以看到“夷夏”在地理空间上不是固定不变的,随着历史发展,汉人为主体的华夏在地理区域与文化影响上逐渐扩大,诸夷在国家统一进程中不断融入华夏民族。其次,从古史传说中炎黄结盟、春秋战国时期诸夷被各国兼并融合、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少数民族内迁、元朝统一、清朝奠定现代中国版图,夷夏之间的战争、兼并、通商、结盟使得血统上两者不断“模糊”,例如春秋时期北狄被晋国所灭导致狄人融入晋国;楚国在战国之前被视为“蛮夷”,但在战国时期已经融入华夏,并成为战国七雄之一;隋唐皇室有胡族血统等等。我们可以进一步得出,夷夏的区别也不在血统上,地理意义与血统意义只是有“辨”,而不是有“别”[7]。接着展示史料,春秋时期的管仲力主“戎狄豺狼,不可厌也;诸夏亲昵,不可弃也”;战国时期,孟子提出“吾闻用夏变夷者,未闻变于夷者也”;清朝前期,清廷搬出“大一统而斥偏安,内中华而外夷狄,此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义。是故夷狄而中华则中华之,中华而夷狄则夷狄之,此亦春秋之法”来回应汉族士大夫对其蛮夷属性统治全国合法性的质疑与反抗,迫使汉族士大夫不再以夷狄视之[8]。据此分析,我们可以更进一步得出夷夏之辨不再是生存地理空间、种族血缘的区别,而视文化因素为最高认同符号。教师可通过不同史料来引导学生认识“夷夏之辨”的三层含义,并逐渐深入,指出夷夏之辨不仅没有阻碍华夏认同,反而还促进华夏认同,与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发展相互激荡。
综上所述,培育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高中历史课堂教学涵养学生家国情怀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教学中,我们高中历史教师要不断更新教学观念,牢记立德树人的教育任务,结合历史学科的教学内容和学科特点,深入研究课标与教材,认真分析学情,通过创设历史情境、问题驱动、分析史料,在体验、感悟、探究历史中逐渐培育学生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涵养家国情怀。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20.
[3]王文光,徐媛媛.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形成与发展的历史过程研究论纲[J].思想战线,2018,44(2):70-74.
[4]吴琼,王小兵.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历史演变、现实意义与铸牢路径[J].南宁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41(1):98-103.
[5]严庆,平维彬.“大一统”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形成[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18,39(5):14-18.
[6]徐蓝,朱汉国.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解读[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8.
[7]关健英.夷夏之辨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形成[J].船山学刊,2016(1):43-48.
[8]刘方玲.清初关于历史上夷狄政权的正统辯论与清朝正统问题[J].燕山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19(1):73-80.
编辑 李建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