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舰月
[摘 要] “供给侧改革”是中央经济工作的重要战略,它不仅是一种手段,更是一种思维。“供给侧改革”思维强调教育要关注需求,优化供给;教育要体现完整性和系统性;教育要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因此,高校思政课要实现供给侧的优化、加强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以及充分利用多媒体与信息技术调动学生主体性,加强高校思政课的实效性。
[关 键 词] “供给侧改革”;高校思政课;发展研究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1)06-0188-02
2020年12月16日至18日,中央召開经济工作会议,总结本年度经济工作,为今后经济发展指明发展方向及路径,会议内容强调经济发展工作的主要战略方向仍然是要坚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促进供给体系对国内需求的适用匹配性,提升经济循环性,完善产业链、供应链,将最终需求的来源发展成以国内市场为主[1]。“供给侧改革”作为经济重要改革发展战略,其潜在意义与价值也引起了教育工作者的重视。“供给侧改革”不仅是一种手段,更是一种思维,高校思政教育也应有“供给侧改革”思维[2]。作为思政教育重要载体的高校思政课也应从“供给侧改革”的角度出发,对其结构进行分析重置,以全新的内容、创新的手段提高高校思政课的实效。
一、“供给侧改革”思维的教育价值
(一)“供给侧改革”思维中的需求和供给
“供给侧改革”的方法是通过提高供给质量,利用改革促进结构调控,促进正确要素达到配置,减少扭曲,提升有效供给,以便满足人民的广泛需求。这种改革思维启发教育的供给侧也要关注需求侧,供给不仅能创造需求,需求也能够倒逼供给,所以教育领域要更多地关注需求,从而优化供给。
(二)“供给侧改革”思维中的完整性和系统性
“供给侧改革”的五大任务是稳总量、调结构、防空转、控风险、补基础。这是一种基于系统观念和整体思维的改革思维,它启发我们高校思政课也应体现完整性和系统性,结合大学生思想成长规律和认知成长规律,从系统性上提升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
(三)“供给侧改革”思维中学生的主体性
“供给侧改革”强调要通过需求倒逼供给,即充分考虑广大人民的需求,应用到教育领域就是高校思政课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实现教师主导性与学生主体性的结合。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中指出思政课作用不可替代,思政课教师队伍责任重大。思政课教师要发挥其创造性、积极性、主动性,提升课程质量[3]。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要不断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亲和力和针对性。思政课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思政教师的主导作用,加强对学生认知规律和接受特点的研究[4]。
二、“供给侧改革”思维与高校思政课创新发展
(一)高校思政课的供给侧与优化
高校思政课的供给侧主要有如下几方面。(1)教师队伍。高校思政课教师队伍的主要群体由高校思政专业教师、辅导员构成,他们给处于需求侧的高校学生提供其所需“产品”,将特定的思想观念、政治意识、道德规范等,通过专门制定的途径传授给学生个体,转化为学生个体的思想品德,满足其个人的思想需求,同时满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对人才“政治素养”的要求。但是目前思政课教师严重匮乏,水平有待提高,难以满足学生的需求。(2)教学内容。近年来高校思政课主要包括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形势与政策,以及部分高校开始试点开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这些课程对学生而言存在着重复性、与现实生活脱离以及兴趣点低等现实问题[5]。(3)教育教学模式。目前大学最常见的思政课模式仍然停留在课堂教学以及全校统考的方式展开。课程由老师讲授为主,进行纯思想理论教授,师生课堂互动少,容易造成学生思维疲劳,使得学生失去兴趣。(4)教学环境。目前,思政课的教学环境存在风气不良、积极学习氛围有所欠缺的情况。很多大学生对思政课抱着混学分的想法,有的学生甚至选择逃课去做别的事情。即使老师通过考勤严格的方式要求学生来上课,学生对课程参与的热情也大打折扣,开始逐渐集中在后排座位,课堂参与度明显降低,甚至在课堂上开始做一些与课堂无关的事情。至于期末考核,开卷考试完全达不到考核学生的难度,而闭卷考试考前的背书做题临时抱佛脚就可以应付,使得思想政治课的期末考核流于形式。
(二)高校思政课要与中小学思政课教育对接
“供给侧改革”思维启发高校思政课也要有系统思维,这一系统思维启发我们要把思政课对学生思想品德修养和政治素养培育看成一个体系,同时要遵从学生思想成长规律,分阶段、分重点开展中小学思政课教育,并结合中小学思政课开展的现状和问题,有针对性地设计高校思政课的内容,一方面进行更好的对接,另一方面避免简单的重复。
(三)高校思政课要注重学生主体性与教师主导性相统一
“供给侧改革”思维强调要从供给方和需求方改善经济结构,高校思政课也要研究教师和学生的关系。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召开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时指出,要坚持主导性和主体性相统一,思政课教学离不开教师的主导,同时要加大对学生的认知规律和接受特点的研究,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6]。
三、高校思政课创新发展路径
(一)高校思政课“供给侧改革”
首先,要加强引导和培训教师队伍的建设。高校教师要坚持教育者先受教育,努力成为先进思想文化的传播者、党执政的坚定支持者,更好地承担起学生健康成长指导者和引路人的责任[7]。同时要扩大思政教师的范围,树立多元主体共治理念。其次,在教学内容上,要创新内容以及内容表达方式,做到“新瓶装美酒”。中央财经大学的做法是以“问题链教学法”创新思政课程教学内容,关注学生困惑的问题,通过“问题链”引导教学,使思政教学沿着答疑解惑的路径层层递进、不断深入[8]。在教学模式上,实现理论与实践、讲授与参与、线上与线下相结合,为高校学生提供丰富的、可选择的教育服务,切实提高思想政治教育供给的实效性[9]。西安交通大学则更加明确地提出“讲‘95后大学生喜欢的思政课”,利用视频、情景剧等更具表现力的方式让学生融入其中。同时实践教学也是必要的环节。通过每学期的团日活动、党日活动等社会实践,发挥实践中的育人作用,最终实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教育环境方面要建立良好的制度,完善领导、组织和人才供给机制;完善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制度;制定科学的师风师德考核机制和退出机制,建立责任奖惩机制。同时加强学校的校园文化建设,将校风校训、育人目标、德育体系体现在校园文化建设中。
(二)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
中小学到高校的思政课要有良好的过渡性,从而让高校学生更好地利用中小学思政课程内容,以便尽快适应高校思想成长。一方面高校思政课要多关注中小学思政课的内容,看哪些方面是重复的,教学目的有什么区别,从而实现内容上的差异,体现出大学思政课的特殊作用。另一方面要关注中小学生在结束中小学阶段的学习后的思想政治状况,同时关注一些青年学生的新时代特征,比如在认知、话语方面,有哪些突出的变化,有些价值观念在上大学之前就已经形成,需要高校教师有一定的了解。最后,要关注不同年级思政课的阶段性特征,如大学阶段重在增强使命担当、高中阶段重在提升政治素养、初中阶段重在打牢思想基础、小学阶段重在启蒙道德情感这一具有针对性、阶段性的思政课工作方向[10]。
(三)利用多媒体与信息技术调动学生主体性
当下“供给侧改革”也需要关注第四次工业革命这个时代背景,高校思政课更应该充分关注多媒体与信息技术对高校思政课带来的机遇和挑战。如北京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自2009年起就开始探索新媒体技术在思政课教学改革中的应用,《重走长征路》让VR与思政课结合,通过虚拟仿真技术让学生体验长征路和中国革命精神。以情感体验、交互浸入等方式增强学生对中国革命精神和中国革命道德的认知,从而提升高校思政课的实效。此外,研发团队还开发过“情商加油站”“职场演兵”等辅助教学软件并将其应用于思政教学,用学生的话说,“思想政治理论课还可以在游戏中学习”,“在不经意间学到了很多知识,领悟了很多道理”。[11]
参考文献:
[1]詹成付.深刻把握新发展格局的基本内涵和重大意义[N].中国社会报,2020-11-17.
[2]侍旭.高校思政教育也应有“供给侧改革”思维[N].光明日报,2016-03-16.
[3]邓晖,叶乐峰.思政课作用不可替代思政课教师责任重大[N].光明日报,2019-03-19.
[4]汪号.浅谈思政课对学生系统性思维的培养[J].现代职业教育,2019(36).
[5]杜敦科.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学术属性及实现途径[J]. 教育观察(上半月),2017,6(4).
[6]阿勒泰·赛肯.正确认识思政课中教师主导与学生主體的统一[N].光明日报,2019-08-02.
[7]牛艺虹.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思想研究[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18.
[8]中央财经大学:“问题链”创新思政课[N].光明日报,2016-05-18.
[9]祁芬莲.新媒体环境下,高校网络思政教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思维[J].时代教育,2016(23).
[10]中共中央办公厅 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EB/OL].新华网,2019-08-14.
[11]北理工思政课这样上VR“仿真”重走长征路[EB/OL].人民网,2016-12-13.
编辑 张 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