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治未病”在肝炎、肝硬化治疗及预防并发症中的体现

2021-06-02 12:27张佩佩
现代职业教育·高职高专 2021年9期
关键词:治未病肝病肝炎

张佩佩

[摘           要]  “治未病”包括未病先防以及既病防变,预后防复,是中医预防、治疗疾病的重要思想之一,现代医学逐渐认识到“治未病”思想的重要性以及其在临床预防、治疗中的重要意义。对于肝炎以及肝硬化的预防及治疗,“治未病”思想始终贯穿其中且指导着临床医师的诊疗工作,充分体现了“治未病”理论中未病先防、既病防变、预后防复发的思想。

[关    键   词]  中医;预防;治未病;肝炎

[中图分类号]  R575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1)09-0184-02

肝硬化是由某种病因或多种病因联合而导致的肝脏慢性器质性病变,病变会影响肝脏正常的生理结构而致使患者出现肝区疼痛、腹水等症状,肝硬化由慢性肝炎逐渐发展而来,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且在疾病后期会出现肝衰竭等危险情况,部分患者还会因为门脉高压而导致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甚至破裂出血,因大量出血而危及生命。我国是世界上的肝炎大国,除了部分自身免疫性肝病外,因肝炎病毒、酒精或脂肪肝而导致的肝病患者越来越多,严重影响了患者的生活质量,也增加了患者和家庭的经济负担,甚至还会威胁患者的生命,因此及早对肝炎及肝硬化进行预防控制对于改善患者预后、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延长患者寿命都至关重要。而中医“治未病”的思想正是着重强调了预防疾病、防止疾病传变的重要性,其最早见于《黄帝内经》,言明“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说明有经验、医技高超的医师在诊疗中会格外注重“未病”,即在疾病发病之前就注重疾病的预防,而不要在出现症状之后再进行治疗,在疾病发病之后则要及时用药,防止疾病发生传变或出现变证。唐代著名医家孙思邈也曾说过“上医治未病之病”,也就是说水平出色的医师能够在疾病还没有出现的时候判定疾病的发病及未来走向,从而提前干预以预防疾病,在疾病还未出现症状之时就扼止其发生发展,而水平欠缺、经验不足的医师则会在疾病发病后才开始治疗干预。“治未病”的思想不仅为医疗工作提供了理论指导,同时也为预防及治疗提供了实践方针,从古今医家的诊疗历程中可见一斑。就如金元四大家之一的李东垣就曾创立“当归补血汤”以未病先防、既病放变,虽然方名为“补血”,但其中不仅用了当归,更运用了大量的黄芪,当归能够补血养血,而黄芪则着重补气,之所以采用大量黄芪配伍当归,不仅是为了“补气以生血”,大量运用黄芪以辅助当归来化生新血,还考虑到“气随血脱”,因患者大量出血,故其在血虚的同时必然会因为失血而耗伤正气,故采用大量黄芪以补益、固护正气,即在补血的同时注意补气,从而避免患者因气血俱虚而导致病情恶化。除了未病先防以外,“治未病”理论同样还强调既病防变、瘥后及时巩固,防止复发,此理论和学术思想在肝病的预防和治疗中展现在多个方面,对于缓解肝炎、肝硬化患者的临床症状、改善预后情况、提高生活质量来说更是意义重大。

一、未病先防

《黃帝内经》中《素问》将医技高明的医师定义为“不治已病而治未病”,即优秀的医生能够在疾病未出现时就预测疾病的发生发展并采取相应的干预措施。对于肝炎及肝硬化,其病变部位均在肝,而张仲景在《金匮要略》中言:“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已然阐述了肝病的传变趋势以及干预方法。中医认为肝硬化的发病机制为气滞血瘀以及湿热内蕴,且肝病进一步发展会传至脾脏,进而影响脾脏的生理功能。脾脏在中医理论中属于“后天之本”,具有运化水湿、水谷精微之功效,与胃配合能够升清降浊,维系机体的正常功能,而肝脏之病易于传至脾脏,且脾脏功能与肝病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这就要求在治疗肝病的同时顾护脾脏,保持规律良好的饮食习惯,且少食肥甘厚腻之品。若肝炎未经及时控制,则易于发展成为肝硬化,故对于已确诊肝炎的患者,需要明确其病变阶段以及发展情况,并根据病因进行对病治疗、对症治疗,及时控制疾病以延缓或遏制疾病的发展,从而尽可能地降低肝硬化的发生风险。现有研究已经证明,对于病毒性肝炎,及时采取合理的抗病毒治疗能够有效延缓病情,从而减少肝硬化以及肝癌的发生风险。而计划免疫接种同样是治未病的重要环节,我国政府重视肝炎的儿童免疫接种,使得我国乙型肝炎病毒的表面抗原携带率下降至7%,充分证明了未病先防对于降低肝炎发病率的重要性。

此外,研究证明有大量饮酒史的人群脂肪肝的发病率极高,而此类患者部分会发展成为酒精性肝炎以及肝硬化,在中医看来,酒精会带来湿热邪毒,长期大量饮酒会使得湿热内蕴而致使机体成为“湿热体质”,而长期地湿热蕴结则会导致脂肪肝的发生,最终形成酒精性肝病。现代医学对于酒精性肝病的诊断标准为男性每天摄入量大于40g,女性每天摄入量大于20g,持续5年则可诊断,部分人群每日摄入量可达80g,此类患者若持续如此之高的酒精摄入量长达2周则可确诊,但也有少部分人群对酒精较为敏感,故摄入量未达诊断标准也可发生酒精性肝病。按照“治未病”未病先防的理论,因饮酒患者的脂肪肝发病率高且易转化为肝炎及肝硬化,故首先需要戒酒或减少饮酒量来控制病情,对于身体质量指数超过正常范围的脂肪肝患者来说更应如此。除此之外,患者还应进行适量的运动,形成并保持健康的饮食习惯,以控制体重,降低酒精性肝炎及肝硬化的发生风险。对于肝硬化患者来说,食管胃底静脉破裂而导致的大出血是患者最为严重的并发症之一,故对于存在食管胃底静脉扩张的肝硬化患者而言,需要尽早使用药物来控制门脉压以降低出血风险,可在患者未出现相应消化道症状之前就口服普萘洛尔来进行预防治疗。

二、既病防变

导致肝炎发展成为肝硬化的病因有很多,故治疗肝炎并阻止肝炎向肝硬化发展的关键在于去除病因,即使患者已经发展成为肝硬化,采取及时有效的去除病因治疗同样非常重要,这是阻止疾病进一步发展与转变的重要手段,而这也充分体现了“治未病”理论中的“既病防变”。现代研究证明,肝炎病毒的复制与否是决定肝硬化从代偿期向失代偿期发展的关键,而控制疾病发生发展的有力手段就是阻止疾病,通过药物干预阻止病毒的复制,从而降低疾病向失代偿期发展的风险。

《素问》中关于养生的指导可归结为“饮食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而现代研究发现部分肝硬化患者发生食管胃底静脉出血,与其饮食习惯不佳、过度劳累以及情志失调等因素有关。在中医理论中,肝在五行中属木且喜调达而惡郁滞,主调畅全身气机,若患者情志失调,五志过极,则容易导致肝失疏泄、肝气郁滞,此外不良饮食习惯同样会影响肝气的舒畅调达,患者若偏好肥甘厚腻之品,进食烧烤、煎、炸等油腻且不易消化的食物,则会导致脾胃运化功能失常,脾运化水谷精微失常而导致脾胃俱虚,脾虚则进一步影响体内水液的输布而容易导致肝气郁滞,肝疏泄调畅气机的功能失常则会影响气机的正常运行,又因“气为血之帅”“气能行血”“气能摄血”,故气的功能失常则会导致血液不能循经而走,血溢脉外而出现严重出血。除食管胃底静脉破裂外,肝性脑病同样是肝硬化患者易出现的危险症候,尤其是对于进行门静脉内支架分流术的患者而言,其肝门静脉高压虽然得到了有效控制,但因部分血液被分流出去而导致肝脏血液供应不足,同样会影响肝脏的生理功能,致使肝脏的解毒能力下降,导致血液内的氨含量升高,故对于进行门静脉内支架分流术的患者及家属,需在术后对其进行健康宣讲指导,通过减少高蛋白饮食、增加膳食纤维等来保证大便通畅,从而避免患者在术后出现严重的肝性脑病。

三、瘥后防复

张仲景在《伤寒论》中指出对于刚刚痊愈的伤寒患者,如果过劳过逸,或无法保证规律健康的饮食习惯,则会导致疾病再次发作,这也充分说明了“瘥后防复”的重要性。对于病后痊愈的患者而言,其正气仍处于较为虚弱的状态,五脏六腑的生理功能均未完全恢复,此阶段患者仍需注意规避各种致病因素,保持规律的作息和饮食习惯,若在痊愈后不注意调摄身体,则很容易导致再次因感染邪气或劳逸失常、饮食不节而发病。

根据肝病相关治疗指南,乙肝表面e抗原阳性的患者在经抗病毒治疗有效后,还需持续治疗以巩固疗效,避免再次发作,这正是与“治未病”中“瘥后防复”理论不谋而合。而对于部分采用药物后病毒复制情况得到有效控制,乙肝五项检查中乙肝表面抗原已经消失的患者,虽然其乙肝病毒脱氧核糖核酸的值在多次测量中均低于下限,且其丙氨酸转移酶也已经恢复至正常范围,但仍需持续服用药物来巩固治疗效果,避免在重复感染或抗体复阳。对于出现过食管胃底静脉破裂出血的患者而言,虽然其出血症状和失血情况已得到了有效控制,但因其再次出血的风险极高,故仍需进行相应的干预处理,积极治疗以降低再次出血的风险,从而降低肝硬化严重并发症的死亡率。

“治未病”理论体现了中医预防、治疗疾病,防止疾病恶化的理念与方针,在中医诊疗中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其指导医师及早干预疾病,从而有效降低疾病的发生率以及死亡率,改善患者生活质量的同时更是优化患者预后,这也是中医养生防病理论体系中的重要部分。现代医学愈发重视“治未病”之理论,也意识到预防以及病后防变、防复发的重要性,这对于肝病的防治来说尤为重要。现如今关于肝炎以及肝硬化的发病机制以及诊断治疗指南愈发完善,在对肝病病因、病变过程认识得愈发透彻的同时,现代医学也逐渐意识到预防疾病发作、防止严重并发症出现以及治疗后预防复发的重要性,而针对病变各环节的治疗指南也充分体现了中医“治未病”的思想,充分展现了现代中西医结合预防治疗疾病的优势。结合现代基础医学研究、现代医学诊疗指南与中医防治体系,能够更好地服务肝硬化、肝炎患者,为其制定更为科学的治疗方案,减轻其痛苦,改善其预后,降低疾病的发病率与死亡率。

参考文献:

[1]吴立兵,申力军,楚金东,等.中医“治未病”在肝炎、肝硬化治疗及预防并发症中的体现[J].中国实用医药,2019,14(13):190-191.

[2]颜振松.运用中医恒动辩证思维方法防治肝硬化之研究[D].济南:山东中医药大学,2011.

[3]陈兰羽,吕文良.以“治未病”理论论治慢性乙型肝炎[J].中华中医药学刊,2011,29(1):210-211.

[4]荀运浩,过建春,施军平,等.从“治未病”理论入手论治慢性肝病[J].中华中医药学刊,2009,27(1):131-132.

编辑 刘莉琴

猜你喜欢
治未病肝病肝炎
中西医结合治疗肝炎后肝硬化腹水临床观察
个性化护理模式对肝病患者的临床应用价值
整体护理干预在肝病合并糖尿病患者的效果
为什么乙肝病毒是最厉害的肝炎病毒?
大学生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的防治
孙思邈治未病观与养生理论探析
朱长刚:大医更要“治未病”
体质辨识在社区糖尿病“治未病”健康管理中的应用价值
肝病切勿以肝补肝
重症肝炎的早期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