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诗佳
[摘 要] 数字化教育环境是指利用数字化技术手段,对学校教学、管理、技术等校园信息进行数字化处理,从而实现数字化教学的学校教育环境。基于此,探讨职业院校数字化教育环境建设的内涵及意义、当前存在的理念壁垒、践行瓶颈、管理困境及体制障碍四大困境。针对这些困境,采取一份总布局、两大共同体、校企间联动、多渠道沟通作为困境的破解对策。
[关 键 词] 职业院校;数字化;教育环境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1)09-0136-02
伴随着计算机与网络的飞速发展,信息技术背景下的教育行业正在发生着一场数字革命。数字化教育环境建设是实现教育信息化的基础,是推进教育现代化的重大工程。当前,我国“百万扩招”计划不断推进,使职业院校办学的招生规模大幅增加,为适应数字化时代发展的步伐,职业院校不断深化在数字化教育环境方面的建设工作。但目前建设工作仍面临挑战,本研究拟对当前职业院校数字化教育环境建设的困境及其破解对策进行探讨。
一、数字化教育环境建设的内涵及意义
(一)数字化教育环境的内涵
“努力发展职业教育,加强职业教育吸引力,完善数字化教育环境的建设。” 在2010—2020年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中被提出。数字化教育环境一般包含硬件和软件两个方面,硬件环境是以多媒体网络技术、校园信息化基础设施以及教育方针政策、教学物质条件等为主的显性环境;软件环境是以数字化教学资源为核心,以大众教育意识、校风班风、教学氛围等为辅的对教育产生潜移默化影响的隐性环境[1]。
(二)建设数字化教育环境的意义
《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中提出:“加快发展建立资源共建共享机制,集中力量建成一批中国特色高水平职业院校和专业。”[2]在数字化教育环境下意味着教师需要在已有教学资源的情况下学会创新利用,改变目前“单打独斗”的局面,实现“共享式、贡献式”运用。从教师专业发展层面分析,教育领域实现数字化有利于提升教师的专业知识与专业技能,教师通过这样的方式与学科领域专业研究者进行更深层次的“对话与交流”;从学生能力发展层面分析,学生面对全新的数字化学习平台有利于积极学习、利用、挖掘数字化信息,培养学生对数字化的敏锐程度和信息素养。
二、当前职业院校数字化教育环境建设的困境
目前,高职院校办学的基础条件已基本达到要求,譬如信息技术基础设施、网络环境、教育场所信息化等方面已普遍建设完成。《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发展职业教育是推动经济发展、促进就业,缓解劳动力供求结构矛盾的关键环节。[3]但就目前高职院校发展情况来看,数字化教育环境建设方面仍存在部分问题,笔者认为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理念壁垒:建设理念不明确,总体规划不详细
首先,数字化教学环境建设统筹规划不具体。全球信息化浪潮催促着教育信息化快速发展,教育数字化作为教育信息化的基础。所以,正是在此意义上,数字化教育环境建设已成为教育工作者急需完成的必要任务。在促进数字化环境建设层面教育工作者已经达成共识,关键是如何实现数字化环境建设和实现怎样的数字化环境建设成为需要解决的核心问题。
其次,就目前发展情况而言,由于领导机构数字化意识缺乏,在协调各部门进行数字化教育环境建设过程中,并没有把它当作一项长远的发展计划,没有形成一批核心的数字化人才队伍,因而制约了数字化教育环境建设的发展。
(二)践行瓶颈:理论认识不充分,实践操作不熟练
首先,从理论层面剖析。目前高职院校的教师已基本具备运用数字化教学资源的意识,但在实际运用上仍存在不足。数字化的创新教学模式与传统教学模式有很大差异。因此片面的理论认识并不能对具体的实践操作进行意义上的指导。
其次,从实践层面剖析。当前大批的高学历教师队伍加入职业教育的领域中,在职业教育教学资源建设方面,教师只注重对教学资源的实际利用,忽视了用数字化技术手段对教学资源进行创新,为不同的学生提供个性化的学习方案。
最后,从学生数字化素养层面剖析。当代的职业院校学生并没有树立较完备的数字化素养和能力,主要表现在学生数字化自主学习意识不强,还比较缺乏这方面的理论认识。
(三)管理困境:环境建设不全面,集体资源不共享
首先,从整个学校的信息化建设角度来看,许多学校只是根据各自部门工作的需要采用不规范、不完整的信息化管理系統,导致各部门信息难以共享。
其次,在数字化进程中,出现“重硬轻软”的现象。许多院校热衷购买硬件设施而忽略软件环境的重要性,特别是软件环境中与人有关的因素,例如,领导者和决策者对数字化教学资源利用的技术手段,师生对数字化教学的适应性。
最后,职业院校在信息化建设中,各部门没有统一的规划,几乎都是按照自己的思路在进行建设,以至于各部门建设的系统互不兼容,资源利用率低。在实践应用中造成信息资源混乱、分散,共享程度不高。
(四)体制障碍:经费投入不充足,数字设备不完善
首先,高职院校的经费投入不能满足发展的需要。据我国教育部公布的2018年全国教育经费统计的数据显示,2018年全国教育经费总量为46135亿元。其中,投入义务教育阶段经费达到20858亿元;投入普通高职高专教育经费为2150亿元;投入其他各级各类教育经费为2408亿元。[4]
其次,硬件设备的提供存在缺口。从硬件设施覆盖面分析,中西部地区与沿海地区相比差异化较大;从硬件设施的完整性分析,由于没有对数字化教育环境进行整体规划,存在着硬件设施功能欠缺、利用率低等实际问题。
最后,高职院校实训场地建设不完善。我国职业教育比较侧重于以学校为主体的学习模式,但由于教育经费的投入有限,所以学校的实训场地还需要进一步完善。
三、建设数字化教育环境的解决路径
(一)一份总布局:把握总体发展方向,做好数字建设规划
首先,学校领导机构和决策者需提高数字化教育环境建设的认识,从院校目前发展情况出发,把握发展的总体方向,做好未来的建设规划。院校应该树立数字化建设发展意识,不断把数字化教育环境建设引向深入。
其次,要加大对数字化教育建设的宣传,转变教师和学生对数字化教育环境建设的认识,提高数字化观念意识,树立数字化精神理念和现代教育观。将以往的旧三中心积极向新三中心转变。
最后,一切发展要从实际情况出发把握总体方向,做好未来的建设规划。学校中教师和学生应努力适应数字化教学环境的建设。教师需因材施教,为不同学生营造浓厚的数字化学习氛围,做好数字化教育人文环境的建设。
(二)两大共同体:提升教师教学能力,培养学生数字素养
首先,“无货架寿命”师资培训策略来源于商场摆放的货物,每件物品在保质期内还没有售卖出去,就意味着该货物将会被淘汰。[5]基于同样的视角,意味着教师需要进行终身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和专业技能。
其次,教师要树立正确的现代教育观,不断向数字化教育理念靠近。教师可利用共享平台上传教案、课件等教学资源,各行业的教师可以相互学习借鉴。这样可以实现教学能力的提升、信息技术的运用、学生资源的共享。
最后,要把信息技术教育作为学生学习的工具,而不仅仅是一门简单学习的课程,学生面对全新的数字化学习平台,能够积极学习、利用、挖掘数字化信息,培养学生对数字化的敏锐程度和信息素养。
(三)校企间联动:深度落实校企合作,极力促进产教融合
首先,“无界化”校园文化的理念主要来自对企业文化建设的认知,企业文化的特色是一个企业的灵魂所在。[5]基于此视角,校园文化特色也正是学校办校的“立校之本,發展之源”,一所好的院校需要有过硬的基础设施建设、“双师型”教师指导以及高度的校企合作。
其次,要具体落实“双师型”教师。在“双师型”教师的培养上,教师可以定期前往企业进行专业实践,调研企业对学生能力和素养的要求。在思想上潜移默化地受到企业文化的熏陶,在行动上提高教师的实践操作能力。
最后,在数字化教育环境建设进程中,我国职业教育要选择一条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职业教育道路,培养出适合社会经济快速发展所需要的人才,打破“断头式教育”的阻隔。
(四)多渠道沟通:加大教育经费投入,完善教育设施建设
首先,应适度加大经费投入的来源。约翰·斯通(D.B.John Stone)提出教育成本必须由政府、企业及个人多个受益主体共同分担。[6]国家在鼓励各大企业对职业教育的投入的同时可适当减免企业增值税、拓宽融资渠道来给予补偿。
其次,需合理安排教育经费的配置。国家应在了解各省各地职业院校目前发展的情况下,保证投入发达和欠发达地区的教育经费比例。政府部门应该根据当地职业院校发展的现状,科学制定教育经费分配比例。
最后,高职院校应加大对实训设施的建设。数字化教育环境的建设需要成员间的全力配合、系统科学地管理、在实训设施上的投入。学校应充分考虑实训器材的需要,保证数字化实训设施建设有专项的经费投入。
四、结语
数字化教育环境建设是一项庞大的工程,学校需把它作为一项长期的发展计划。从宏观上把握数字化教育环境的整体发展方向,从微观上严格把控建设的流程与细节,从深度上贯彻落实此项计划的总体进程,从广度上覆盖职业院校的每个角落。所以,正是在此意义上,职业院校的数字化教育环境建设需结合院校办学特色,不能盲目投资造成财力、物力的浪费,要树立建设理念、克服实践瓶颈、落实管理制度、打破体制障碍,要建成人人可用、人人会用的职业院校数字化教育环境。
参考文献:
[1]罗文浪,邹荣,袁波.高校数字化教学环境的构建[J].井冈山学院学报,2007(6):121-123,126.
[2]杨润勇.以“五大思维”统领职业教育立法研究[J].职业技术教育,2020,41(24):1.
[3]刘晓彦,隋庆茹,姚玉霞.高等职业教育数字化资源建设研究[J].信息通信,2018(2):290-291.
[4]马佳宏,李雪.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机遇、挑战与应对[J].成人教育,2020,40(8):67-71.
[5]段丽华.新加坡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路径及启示:以南洋理工学院为例[J].职业技术教育,2017,38(33):67-71.
[6]马佳宏,李雪.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机遇、挑战与应对[J].成人教育,2020,40(8):67-71.
编辑 张 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