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带一路”背景下高校大学生科研创新能力培养探析

2021-06-02 11:32曹小卫孔阳李巍
现代职业教育·高职高专 2021年9期
关键词:科研项目科学研究创新型

曹小卫 孔阳 李巍

[摘           要]  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时代背景下,国家越来越重视创新精神的重要性,当代大学生的创新能力也逐渐受到社会的重视。作为一名合格的大学生,培养和提高创新能力,有利于适应快速发展的社会,满足国家对人才的需求。但是纵观国内高等学校,虽然提倡对大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却缺乏培养创新精神的环境。因此通过研究大学生科研创新能力培养存在的问题,能够从根源上发现问题并提出科学有效的解决方法。

[关    键   词]  大学生;科研创新能力;对策

[中图分类号]  G645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1)09-0096-02

伴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国家对人才的需求量越来越大,新时代对人才能力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新时代的大学生不仅需要掌握扎实的专业知识,更需要培养和提高创新精神,以适应快速发展的社会。大学生在大学学习期间,应转变学习观念,积极参加科研项目,培养创新精神。对于高等学校,应将培养大学生的科研创新能力放在重要的地位,以落实国家人才发展目标,从而满足国家对人才的需求。

一、大学生科研创新能力培养存在的问题

(一)本科生对科研创新的认知现状

对于高等教育,虽然一直在提倡素质教育,但由于历史原因,应试教育一直伴随着中国教育的发展。进入大学,虽然很多学生想要体验丰富多彩的大学生活,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但由于专业课课程多、专业课难度加大,在传统思维的影响下,大多数学生把时间用在学习专业课知识上。由此,大学生没有意识到科研创新精神的重要性,缺乏对科学研究项目的兴趣,没有多余的时间去了解科研创新项目的知识,缺乏专业的创新指导,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不足,最终导致创新能力缺乏。对于一些大学专业,学校会对本科生进行相应的科研项目指导,但由于上课时间有一定的限制,进行科研创新项目的时间分散,影响了大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在具体操作过程中,科研项目的开展效率较低,学生缺乏科研创新兴趣,致使最终的科研结果受到影响,没有真正达到对大学生动手能力、科研素质的培养。此外,有一部分学生在进行科研创新项目时,并不单纯是为了创新能力的培养、喜欢科学研究、喜欢创新,而是为了更大可能地获取学分、奖学金及将来就业的文凭。虽然这些目的都很现实,但是却导致当代大学生精致的利己主义,不利于大学生科研创新能力的培养与提升,不利于传承单纯的科学奉献精神,不利于建设创新型社会。

当然,对于大学生创新精神及能力的培养,不仅仅局限于大学,在小学、初中、高中的教学中,教师、学校就应注意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及能力。我国的教育与西方国家的教育相比仍有很大的差距,西方国家在教学过程中更注重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毕业论文的写作有助于展现大学生的创新能力,但由于学生在平常的学习过程中缺乏对问题的主动思考,大部分本科生不能达到毕业论文的写作要求。

(二)教师授课方式传统落后

我国的高等教育中,虽然大多数教师教学能力和开展科研项目的能力很强,但是由于既担任着本科教学,又带领着研究生,因此他们大多致力于自身科研项目,而缺乏对本科生的教学及创新能力的重视。在此教学背景下,教学能力强、创新项目经验丰富、认真指导本科生的教师越来越少。同时,一些教师为节约上课时间,以讲为主,学生听课的积极性不高,效率低,教师与学生探讨交流问题的机会也少之又少,在作业的布置上仅仅为了学生最终的期末考核,导致学生基础不扎实,学习能力缺乏,难以达到本科生的教学要求。

(三)高等学校对本科生科研项目的重视不够

国家为了培养更多的创新型人才,对高校学生的创新能力给予极大的重视,对知名高校采取资金补助及教师人才的引进。但是,国家资助有限,一些高校在接受国家资助时并没有用在培养创新型科研人才上。现实是大多数高等学校为大学生提供的科研创新项目活动场地个数少,条件简陋,开展创新型科研活动的机器设备数量有限。科研实验基地的条件达不到实验的要求,极大地影响了科学研究项目的进程及结果。并且,基于传统的教学模式,大多数高校在课程设置及内容安排上整体侧重于理论性教学,对于开展实验项目的课程课时的安排较少,实验室对学生开放时间有限,学生很少能接触到具体完备的实验设备;在进行实验课教学时大多数教师仍着重讲解理论知识、验证深奥的科学理论,为加快教学进程,教师自己操作,让学生以观察实验现象为主,在实验时缺乏小组讨论的机会,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不足,过度依赖老师,缺乏科研创新兴趣、科研创新精神和百折不挠的科研品质,不利于取得有社会价值的科研成果。

二、大学生科研创新能力培养的意义及对策

(一)大学生科研创新能力培养的意义

大学生在毕业后,其创新能力成为就业竞争获胜的法宝。国家发展政策已明确提出:鼓励支持本科生投入科研项目,在创新过程中培养他们的兴趣和创新精神。大学是国家培养创新型人才、进行科研项目、技术开发的地方。当代大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承载着建设和发展国家的历史重任。但是现实中大部分想要提高创新精神的大学生因为缺乏专业的教师指导,导致做项目研究时创新精神薄弱、科研知识严重匮乏、处理问题效率低、能力不够,鉴于此,学校应创造良好的科研氛围,让广大学生积极参与到科研项目中。

1.大学生培养创新能力是提高综合素质的要求

许多企业家明确表示,当代大学生缺乏创新能力,缺乏独立思考的能力,缺乏对事物认知的能力。新时代面临着对高素质综合型人才的需求,培养创新能力有利于提高当代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发达国家始终将人才培养放在国家发展的重要地位,对于科技的创新尤其重视。如果我们从小学阶段就助力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随着时间的积累,学生的创新能力就会得到极大的培养和提高。在大学期间对本科生开展各种科研创新项目,进行创新型科学项目的指导,有利于培养大学生敏锐的观察力、锻炼创新型思维、提高思考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在进行创新型科学项目研究的过程中,学生可以跟随指导教师体验科学家在进行科研时的心理感受,从而有助于学生培养坚持不懈、坚持真理、探索精神的科研素质。当然,学生在进行科学研究的过程中,不仅可以利用已学的专业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加深对专业知识的认识,也可以通过网络等多种途径查阅相关的知识,积极探索未知的知识,丰富自己的课外知识,培养自主学习的兴趣及能力。在以后的就业中,由于大学期间对创新能力的培养及扎实的专业素质,在工作时有利于快速分析问题,动手能力强,工作效率高,从而适应新时代对人才的需求,為社会做出应有的贡献。

2.大学生培养创新能力是创新型人才的保障

目前大学生就业压力大,用人单位逐渐改变聘用标准,并且随着教育程度的加深,本科生的文凭也失去原有的价值,本科生要想在茫茫人海中脱颖而出,关键是要具备一定的创新精神及能力。大学期间是培养创新精神及能力的重要阶段。大学的开放性,为科学研究提供了极好的生态环境。通过科学研究,大学生可以激发对科学研究的兴趣,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创新精神,从而在工作岗位上游刃有余。

(二)大学生科研创新能力培养的对策与方法

1.建立有效的科研创新奖励机制

任何工作的正常运营都离不开良好、科学的运行机制,对于创新型人才的培养需要建立明确完善的运行机制。对于高等学校,在进行创新型科学研究时,学校应首先完善奖励机制。对于有丰富研究经验的积极细心指导本科生进行创新型科学研究的教师,鉴于科学研究是一项智力活动,耗费大量的时间及脑力,并且一些卓有成效的科研成果能为学校增光添彩,因此学校应给予教师相应的资助奖励,并且对学生也要进行奖励,以激发其科研创新的兴趣,培养其对科研创新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构建大学生科研创新能力训练的体系

创新能力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高校应依据科学有效的研究进程在合适的阶段制定不同的培养方法。在学生进行理论知识的学习中,教师不仅要认真讲解具体的证明思路,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还要着重强调其在具体实践中的应用,同时学生应重视教师的教学任务,努力达到教学目标。当然,教师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应开展一些学生主动探索的实验课程,让学生在真实的实验环境下,体验科学家做实验的思路及方法。在最后的实验考核中,教师应布置一些稍有难度的科研论文,让学生通过实验的过程完成任务。此外,在改进教学模式的同时,高等学校应注意为学生提供先进的实验设备,从而有利于完成创新型难度高的实验项目。在教学考核中,高等学校应重视学生毕业论文的写作。学校应安排经验丰富、实验能力强的教师指导学生毕业论文的写作,严禁学生毕业论文选题单一、考核方式仅仅依靠成绩,教师应鼓励学生自主查阅资料,了解最新的科研动态,从而根据自己的能力,解决适合自己的问题。

3.构建大学生科研创新的校园环境

高等学校培养创新型科研人才应营造良好的科研氛围。广大教师及学生在积极向上的科研氛围下,能够更加专注于开展科研项目。为了营造良好的科研氛圍,开展先进的科研报告、学术活动是必不可少的。高等学校的教师可以通过自己做科学研究积累的经验,向学生分享科学研究的心得,普及科学研究的方法、理论知识及能力要求。借助学术交流会的平台,激发学生对科学研究的兴趣,利于学生找准自己感兴趣的研究方向,掌握最新科研动态,开阔视野,从而在浓厚的科研氛围下培养创新精神及能力。与此同时,学校应加强不同学院之间的科研交流。科学研究往往涉及许多不同的领域,不同学院及专业的学生之间通过交流,能够产生思维碰撞的火花,从而有助于激发创新型科学研究的兴趣。此外,学校领导应重视对教师科研创新能力的培养。教师在对学生开展创新型科研项目指导时往往起着引领的作用。教师如果缺乏一定创新精神及能力,就不能对学生进行创新能力的指导。由此,高等学校应建立完善的教师科研能力培养方案,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三、结语

本科阶段是培养大学生科研创新能力的重要时期,大学生科研创新的能力决定了自身的未来走向。大学生只有具备一定的科研创新能力,才能在快速发展的社会中,积极调整自身的战略定位,在工作岗位上得到重用,从而为社会做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郝渊晓,周美莉,赵彦,等.大学生科研训练与创新能力培养之思考[J].技术与创新管理,2011(6).

[2]李洪波,杨道建,杜明拴.高校大学生科研创新能力分析及对策研究:以江苏大学为例[J].科技管理研究,2011(6).

[3]刘军仪,杨春梅.美国研究型大学本科生科研的模式[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11(2).

编辑 郭小琴

①基金项目:本文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81701825);江苏省重点研发计划项目(BE2018684);江苏省高等学校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17KJB416012);中华医学会医学教育分会和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医学教育专业委员会2018年医学教育研究课题(2018B-N03053)的资助。

*通讯作者:孔阳(1992—),女,江苏扬州人,硕士,就职于扬州大学外国语学院,讲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猜你喜欢
科研项目科学研究创新型
学校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实践与思考
医院科研项目信息化管理应用探讨
浅谈高校科研项目管理模式的创新
Can you eat yourself more happily? 吃出快乐
天津推出创新型企业领军计划
A Brief Analysis about the Content and Current Situation of Vocational Students Oral English Skills Competition
高校预算绩效评价探讨
高等教育功能转型与创新人才培养研究
国务院印发《关于改进加强中央财政科研项目和资金管理的若干意见》
这些研究疯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