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铃凡
[摘 要] 民俗旅游已成为旅游开发的重要方面,只要树立明确的文化理念,认真发掘我国西南地区具有特色的民族性格与文化内涵,理清西南地区的旅游开发文脉与民俗文化精神特质,把开发民俗旅游资源与保护民族优秀文化结合,开发出能激起旅游者文化共鸣和思想共鸣的旅游项目,必可使旅游者在充分体验到洋溢着东方“天人合一”思想神韵的民俗文化的同时推动区域旅游经济发展,实现民俗文化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关 键 词] 民俗文化;区域旅游资源;无形资产;文脉
[中图分类号] F592.3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1)09-0066-02
随着社会信息化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的旅游方式也呈现多样化、网红化的趋势。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旅游目的从过去简单游览名胜古迹、欣赏秀丽风光、体验少数民族风土人情,逐渐过渡到深入体验当地的民俗文化、打卡网红地等,旅游需求呈现多样化趋势。旅游活动也从单一的观光旅游转变为集观光、度假、商务、休闲等多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性群体旅游活动。随着微信、短视频等现代化通讯及社交方式的出现和旅游电子商务的不断发展,旅游信息的传播也体现出快速、多样化特征。在当前的综合性旅游活动中,具有地方特点的旅游文化的影响度和包含度越来越广,形成了新时期文化旅游的发展趋势。文化不仅开阔了旅游者的视野,而且也提升了旅游的水平和档次,而民俗文化旅游更是文化旅游中的重要一环。相比于我国东部沿海地区,西南地区从经济上来说还属于欠发达地区,但该地区少数民族众多,民族氛围浓厚,民俗文化丰富,很多地方将开展民俗旅游作为推动旅游经济与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
一、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与评价
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国外学者就已经开始认识到民俗文化旅游在宣传自己国家和地区中所起的重要作用。随着多年的发展,国外的民俗旅游由简单了解当地历史文化古迹、少数民族生活方式,逐渐转变为特定的民俗活动专题旅游、民俗节庆旅游以及与高科技相结合的民俗风情旅游等。
如今,民俗文化已不再被贬损为“原始”与“落后”,人们认识到民俗旅游已经成为弘扬当地传统文化,向全世界游客展示本地区民族文化与形象的旅游资源。[1]把民俗文化开发成鲜活的旅游活动,既满足了旅游者“求新、求异”的心理需求,又可以从民俗旅游活动中获得知识与乐趣。因此,從21世纪初开始,全世界各地都把民俗旅游作为重要的文化旅游项目来规划与开发,民俗旅游开发也从最初的自发状态逐渐过渡到保护与开发并重的自觉状态。随着新时期人们对民俗文化旅游的全新认识,对民俗旅游也开始了深层次的探讨。
20世纪90年代开始,国家就已经十分重视民俗文化的保护与旅游开发,并多次推出了以“民俗风情游”为主题的民俗旅游活动,正式推出了民俗旅游的品牌与项目产品。这就意味着旅游界对民俗旅游项目的规划与开发,也上升到了全新的层次。当今的中国旅游将更加注重文化的渗入,从21世纪初推出的以我国23个世界自然与文化遗产为景点的“神州世纪游”就可看到中国旅游发展的文化趋势。另据一项对英、法、美、日、德这几个国家的旅游者访华动机的问卷调查,排在访华动机首位的是为了来中国深入了解中国民众的日常生活文化及状态,比例占到100%;排在第二位的是要探究中国的历史文化,占80%;排在第三位的是要游览中国的美丽风光,只占40%。[2]所以,民俗风情旅游不但逐渐成为吸引旅游者的重要文化资源,而且成为当代世界旅游业发展的新潮流。但是,在民俗文化旅游发展的同时,依然存在不少问题。如从事这一行业的人员素质低、对民族文化和历史了解太少,经常出现“张冠李戴”“指鹿为马”的现象,甚至把民俗庸俗化;民俗文化旅游活动的策划和组织还带有很大的随意性、不规范性;民俗文化旅游资源的整理和挖掘还较肤浅。[3]
因此,选择民俗文化作为旅游发展切入口的过程中,开发出顺应当地精神特质与旅游开发文脉的旅游产品,才是进行民俗文化旅游规划与开发的关键。相对于对土地、风景区等有形资产的开发,对民俗文化这类无形资产的开发更易以较少的投资获得较高的经济效益。因此,在进行民俗旅游项目策划时,对民俗文化旅游产品的规划与开发更要体现当地的文化内涵,需要进一步凝练文化符号,营造具有吸引力的民俗文化氛围。同时,还要注重对民俗文化旅游人才的培养,因为民俗旅游注重的是民俗文化的灵魂,这都要依托具体提供民俗文化旅游产品的人来实现,此外,还要注重塑造真实的文化形象。
从民俗文化的视角来探析民族地区的旅游发展问题,给我们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来研究民俗文化旅游,就是要在进行民族地区文化旅游资源挖掘的同时,注重民俗文化的保护与民俗文化人才的培养,在保护的基础上开发出具有地方特征的民俗文化旅游产品,使民俗文化旅游资源形成更大的吸引力和持久的竞争力,推动西南少数民族地区旅游经济的发展。
二、西南地区民俗文化旅游开发
(一)体现“天人合一”的文化性
在对我国西南地区的民俗旅游资源规划与开发的过程中,要深入挖掘并确定该地区在全国范围内旅游资源的独特性,与此同时,还要将西南地区的人文旅游资源与自然资源景观有机融合,使旅游者在休闲自在的旅途中,既能实实在在感受到西南地区民俗旅游资源的神奇魅力,又能深刻感悟到西南地区天人合一的人文境界。具体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1)西南地区民俗旅游资源的开发要强调科学性;(2)要从文学、艺术、史学、人类学、社会学、民族学、民俗学等方面深入挖掘西南地区的民俗文化内涵;(3)西南地区民俗旅游资源的开发要体现新时代特征,以现代的、生态化的旅游开发观念与审美,深层次开展文化创意和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
(二)保持“原汁原味”的民间性
民俗文化是本地区少数民族居民日常生活的鲜活体验,是伴随着该地区自然与社会生活的需要而经历数百年甚至数千年形成的一种文化形态,其突出特点是民族性与淳朴性。所以,民俗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无论在开发内容上,还是民俗文化旅游资源的造型格调上,都必须遵从本地区民俗的原本形态来聚集和展示。只有这样,才能在真实展示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的民间风格和地方民族特色,才能带给旅游者以真切、民族、淳朴的心理感知,否则就会演变为粗劣的舞台表演,就是所谓的“伪民俗”,而“伪民俗”是没有发展潜力的,必然会被淘汰。
(三)感受“入乡随俗”的参与性
随着旅游者规模的扩大和参与旅游阶层的深化,旅游者对知识的识别和渴求越来越凸显,越来越多的旅游者之所以旅行,主要目的就是要探究不同地区的文化魅力,寻找带有运动刺激感的旅游情趣,甚至参与带有一定冒险的旅游活动,现在的旅游越来越体现参与性,甚至是体验式的参与,而不再仅仅满足于作为观赏者。民俗旅游资源与历史文化旅游资源相比,其最大的优势就体现在它是一种少数民族地区“活”的文化,旅游者通过亲身体验民俗文化,参加丰富多彩的民俗民风活动,感受西南地区浓郁的少数民族味道。西南地区色彩纷呈的民族节日、千姿百态的民族歌舞以及丰富多样的体育竞技,在西南地区美丽的山水风光的地平线上树起了一道瑰丽的风景线,只需适当开发便具有很强的旅游吸引力。
(四)开发与保护并重的原则
现代旅游业的高速发展改进了社会的经济结构,也使历经千百年才形成的自然与人文环境面临毁坏或退化的威胁。在西南地区民俗文化旅游资源开发过程中需要在两方面取得平衡——既要保护与传承优秀民俗文化,又要促进地区经济发展。民俗文化的传承方面,要注意不能孤立地传承或者是“冻结”式保护。需要将民俗文化置于历时性的“传统”中以及共时性的“生境”中。没有一个地方的民俗文化是能够长久保存并持续“保鲜”的,也没有哪个民俗旅游项目或产品能够通过抄袭过去来谋求发展。一个地方的民俗文化要想真正被传承与实现被保护,必须是不能离开本土的、本民族人群的最真实的原生环境,应该由当地少数民族自身来继承和发展,这必须是基于本民族自觉的内在传承意愿,不能靠外在的强制力量,如旅游者、旅游部门管理者、旅游策划者等来限制,发展也不适应来自外部力量的开发,而应强调自然而然地演进。[4]
民俗文化是区域旅游资源中最重要的无形资产。发掘和保护西南地区优秀的地方文化和民族文化,把开发民俗旅游资源与保护民族优秀文化结合,并力求给民俗旅游文化产品注入具有中国特色的智慧内涵和东方神韵,从而提升民俗旅游文化的品位,开发出能够激起外来游客文化共鸣的旅游活动,使之成为西南地区的名牌旅游产品,最终实现西南地区民俗文化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三、结语
从世界旅游发展大环境看,当前国际旅游的倾向有利于开发西南地区民俗旅游,所以应及时调整目前不适用于西南地区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开发模式,坚持开发西南地区民俗文化旅游须以西南地区各流域的区域文化特质为根基,顺应西南地区旅游开发文脉的原则,以树立正确的民俗文化旅游开发理念,促进西南地区旅游的再次辉煌。同时这也是以旅游促进扶贫、带动区域经济发展的有效手段,对其他类似地区也将是有益的借鉴。
参考文献:
[1]莫利民.基于民俗文化资源的乡村旅游开发研究[J].农业经济,2019(10):52-53.
[2]冯君伸.民俗文化旅游与经济可持续发展研究[J].河北企业,2016(12):70-71.
[3]朱文娟,陳金花.赣南客家民俗风情旅游开发现状分析[J].旅游纵览(下半月),2017(4):164.
[4]王铭铭,杨圣敏,等.人文世界:中国社会文化人类学年刊 [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1.
编辑 郑晓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