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观
东汉灵帝时,由黄巾起义引发的叛乱涉及全国,西北边境的西凉亦未能幸免。中平四年(187年),叛军包围了汉阳郡郡治所在冀县城,郡守傅燮紧闭城门,坚守不降。叛军人数众多,正准备攻城之时,历史上最诡异的场面出现了。跟随北地叛军攻城的数千胡人骑兵,突然下马跪下来,往城上磕头,请求郡守傅燮离开,他们愿意护送他平安回到家乡。
傅燮何许人也?竟然能让野蛮不羁的胡羌人如此敬服,以致跪求他远离杀戮?傅燮,字南容,北地灵州(今属宁夏灵武)人,出身将门世家,西汉名将傅介子之后,祖上曾斩杀楼兰王,威震西域。傅燮很有家族遗风,身长八尺,容貌魁梧,以崇尚节义闻名。他被北地太守范津举为孝廉,步入仕途,范津去世后,傅燮感念他的恩德,辞职为他守孝三年。
黄巾军起义风起,傅燮被朝廷征召,平复叛乱,屡立战功。他痛思国家治乱的根源,上书皇帝“天下之祸,不由于外,皆兴于内”,直指当时以十常侍为首的宦官集团,因此,虽有功而得不到封赏。
后来西凉军阀边章、韩遂发动叛乱,皇甫嵩奉命征讨,大败而归,朝廷为之震动。朝会时,司徒崔烈谏言放弃凉州,素来耿直的傅燮忍不住挺身而出,大声说:“斩司徒,天下乃安!”众人无不震惊,灵帝问他缘由,他说:“凉州为天下要冲,国家藩卫,当年高祖平定陇右,武帝开拓凉州,设立四郡,好比斩断匈奴人的右臂。崔烈身为宰相,不顾念为国分忧,反倒要放弃万里疆土,我对此很困惑,若令胡虏得到这片疆土,他们的势力就会越来越强大,天下堪忧。如果崔烈不知道这道理,那就是愚昧,如果他明知而为,那么他就是对陛下不忠!”
灵帝认为傅燮说得很有道理,于是拒绝了放弃凉州的主张。傅燮因为正直敢言,赢得了百官的敬重,一时名声大起。后又因拒绝中常侍赵忠的拉拢,被排挤出京,出任凉州汉阳郡太守。
傅燮无怨无悔,从上任第一天起,他就深入百姓之中,体恤他们的疾苦,很多参与叛乱的羌人大为感动,纷纷向官府投降。傅燮安置这些羌人在城外屯田,分为四十多个大营,一边安排生产,一边整编羌胡为兵,汉阳郡由此安定。
中平四年,凉州刺史耿鄙征调六郡官兵,讨伐盘踞在金城郡的凉州叛军。傅燮知道耿鄙手下治中从事程球贪婪狡诈,不得人心,出战必败,于是竭力劝阻,耿鄙不听,大军果然在中途发生哗变,程球、耿鄙先后被杀,部队投奔了凉州叛军。凉州叛军乘势攻城略地,不久就包围了汉阳郡冀县城,此时城中精兵都被耿鄙调走,只剩一些老弱残兵,粮食也所剩无几,拒降的结局可想而知。这才有了开始的一幕,数千羌胡骑兵下跪请傅燮离开。
傅燮的儿子傅干那时候才十三岁,他知道父亲性情刚毅,于是劝谏说:“朝廷昏乱,容不下父亲,天下人都开始反叛,而父亲的兵马无法抵御叛军,那些胡人感念父亲恩德,答应送父亲回家,您为何不答应下来呢?等我们回去之后,等待有道明君出现,再出来辅佐不好吗?”
傅燮仰天长叹说:“孩子,你知道父亲必将以死殉国吗?圣人做事要合乎节义,人臣要知道守节,当年纣王残暴,伯夷尚且不食周粟饿死守节,孔子称赞其贤明。如今朝廷尚没有达到纣王的残暴程度,我怎么甘心在伯夷之后呢?世道昏乱不能恩泽浩然之志,我躲不过这场浩劫,你有才智,要好自为之!”傅干听了哽咽得说不出话,左右的人无不落泪。
叛军首领又派遣酒泉太守黄衍来劝降,傅燮手握佩剑怒斥他说:“你身为朝廷大臣,反为叛贼做说客?实在是厚颜无耻!” 随后傅燮抽出宝剑,指挥老弱残兵冲出城门,奋勇拼杀,不久壮烈殉国。汉灵帝闻听傅燮的死讯,哀伤不已,追封他为“壮节侯”。
明人洪应明在《菜根谭》里说:“一段不为的气节,是撑天撑地之柱石。”气节是一种道德修养,也是一种人生准则,让人知道为与不为的底线。它从良心出发,追求“仰不愧于天、俯不愧于地”的境界,生死不避,才让人拥有无私无畏的人格力量。傅燮正是因为这种慨然赴死的气节,在历史上留下了令人感喟的名聲。“壮节侯”,是对他最好的人格褒奖。
(摘自《天津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