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学西渐丛书总序(节选)

2021-06-02 03:59季羡林
学生导报·高中版 2021年15期
关键词:文化交流文化

季羡林

①最近几年来,我在许多文章中和发言中,都宣扬一个观点:文化交流是推动人类社会前进的主要动力之一。我是根据历史事实和现实情况有感而发的,没有丝毫主观成分。

②在这里,关键是一个“交”字,一边倒,向一边流,不能称之为“交流”。古往今来,地球上不知道有多少国家,多少民族。几乎每一个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创造。文化不论大小,一旦出现就必然向外流布。我认为,这可以算是文化的一个特点,全体人类都蒙受了这个特点之利。如果没有文化交流,我们简直无法想象,今天的中国,今天的世界,文化会是一个什么样子,人民生活水平会是一个什么样子。

③在文化交流方面,中国是一个很有特色的国家。从蒙昧的远古起,几乎是从一有文化起,中国文化中就有外来的成分。中国古书上说:“有容乃大”。中国人民最“有容”的,我们肯于和善于吸收外来的好东西,不管是精神的,还是物质的,只要对我有利,我们就吸取。海容百川,所以能成其为大。我们能吸收各种文化,所以才能创造出这样光辉灿烂的文化。鲁迅先生提倡“拿来主义”,正表示了这种精神。

④但是,中国不但能“拿来”,我们也能“送去”。历史上我们不知道有多少伟大的发明创造送到外国去,送给世界人民。从全世界范围内历史和现状来看,人类文明之所以能发展到今天这样辉煌的程度,中国人民与有力焉。

⑤可惜的是,西方国家自从产业革命以后,科学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世界上其余的国家都争先恐后地向西方学习。即以中国而论,我们今天的“楼上楼下,电灯电话”,甚至衣着打扮,从头到脚,哪一件不是从西方来的?中国素以美食名扬全球;然而,就是在这方面,我们也受到了西方的影响。其余的国家更不必说了。于是乎西化之声洋洋乎盈耳,响彻全球矣。西方人大都自我感觉极为良好,以“天之骄子”自命。他们在下意识中大概认为,自古以来就是这样,今后也将永远是这个样子。

⑥孙子说:“知彼知己,百战不殆。”这是指战争而言。其实在其他方面也是这样。今天,中国人民对西方的了解远远超过西方人民对中国的了解。在西方,不但有一些平民老百姓对中国毫无所知:有的人甚至認为今天中国人还在裹小脚,吸鸦片。连一些知识分子也对中国懵懂无知。一旦世界有事,我们中国是处在“百战不殆”的位置上的。有识之士,必须承认这一点的。

⑦我曾在上面说过,中国人不但能“拿来”,也能“送去”。在历史上的“送去”,可能是无意识的。但是,在今天的情况下,我们认为,既然西方人不肯来拿,我们只好送去了。想要上纲上线的话,我们可以说,这是我们的国际主义义务,我们必须认真完成的。我们必须把中华民族文化中的精华分送给世界各国人民,使全世界共此凉热。

⑧还有一个问题,我必须在这里指出,这就是,把中国文化介绍出去,是十分困难的一件事,我们过去都把它看得过分简单了。我最近读了几篇关于李约瑟的文章,我才清晰地意识到,中国思想史或哲学史上的一些基本概念,比如仁、义、礼、智、信等,都是很难译为外文的。一个最重要的“道”字,就简直无法翻译。在历史上长期的环境影响下,我们中国人的思维模式和思维内容,都与西方迥异。想介绍中国文化让外国人能懂,实在是一个异常艰巨的任务,对于这一点我们必须头脑清醒。

选自(《东学西渐丛书总序》)

1.第③段中的画线词“这样”在文中具体是指的意思。

2.不能依据文意做出推断的一项是(  )。

A.没有文化交流的世界,是无法想象的。

B.中国文化中一直以来就有外来的成分。

C.中国在美食方面,受到了西方的影响。

D.文化交流,既需要拿来,也需要送去。

3.指出第⑥段所运用的论证方法与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概括本文的论证思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海容百川。

2.B(“一直以来”前应加“几乎”一词)。

3.道理论证。通过孙子的名言,来具体阐释为什么一旦世界有事,中国是处在“百战不殆”的位置上的原因和道理,分析深刻,有理有据,不容置疑。

4.开篇直接亮出“文化交流是推动人类社会前进的主要动力之一”的观点,并强调是基于事实与现实的;接着,揭示了交流的内涵,以及文化交流的意义和作用;继之,论证了中国在文化交流方面的特色,以及应该如何更好地加以完善和西方国家应有的做法等;最后,善意地提醒国人:“把中国文化介绍出去,是十分困难的一件事”。全文环环相扣,条理清晰,浑然一体。

古诗文阅读理解练习

沁园春

苏轼①

孤馆灯青,野店鸡号,旅枕梦残。渐月华收练,晨霜耿耿;云山摛锦,朝露溥溥。世路无穷,劳生有限,似此区区长鲜欢。微吟罢,凭征鞍无语,往事千端。

当时共客长安,似二陆②初来倶少年。有笔头千字,胸中万卷;致君尧舜,此事何难?用舍由时,行藏在我,③袖手何妨闲处看。身长健,但优游卒岁,且斗尊前。

【注】①苏轼任杭州通判期间,为接近其弟苏辙,向朝廷请求到密州任职,得准改任密州知州,该词为苏轼由杭州移守密州早行途中所作。②二陆:指西晋文学家陆机、陆云兄弟。此以“二陆”比自己及弟苏辙。③“用舍”二句:任用与否在朝廷,抱负施展与否在自己。被任用就出仕,不被任用就退隐。

1.根据词意,适合做本词题目的一项是(    )。

A.往事千端 B.胸中万卷

C.孤馆灯青 D.行藏在我

2.对本词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词中由情入景,由今入昔,直抒胸臆。

B.“笔头千字……此事何难”四句用典。

C.整首词除开头几句形象描述,多是议论,言志抒情。

D.本词表达了作者人生遭遇的不幸和壮志难酬的苦闷。

3.这首词,特色鲜明,请结合具体内容加以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C。

2.A(“由情入景”应为“由景入情”)。

3.脉络清晰,层次井然,上片的早行图与下片的议论浑然一体:头几句写景,以“孤”、“青”、“野”、“残”等字眼传神地渲染出早行途中孤寂、凄清的环境和心境。“世路无穷,劳生有限”一句,由自然景色转入现实人生。继之,词作由景物描写转入追忆往事。“用舍由时,行藏在我”,由往事回到现实。结尾几句,表明作者已从壮志难酬的苦闷中摆脱出来,获得了内心的平静和慰藉。全词集写景、抒情、议论为一体,融诗、文、经、史于一炉,有形象的景象描写,有抽象的论说政治,又在议论中发表了自己的人生观和人生态度,抒写了沉郁惆怅的心境,文思连贯,一气呵成。

猜你喜欢
文化交流文化
《作家文化交流散记》
中德音乐文化交流途径探究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特殊时期中俄文化交流持续在线
薛范:毕生译配只为中俄文化交流
谁远谁近?
隋唐至北宋时期河洛地区与周边区域的文化交流
传承 民族 文化
什么是文化
融入文化教“犹豫”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