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采用问卷调查和统计分析方法,通过对企业会计人员的问卷调查,研究企业对高职会计毕业生能力项目和会计教学方法两方面的期望认知。根据因子分析结果,企业对高职会计毕业生的能力要求项目可归纳为六个方面:通用能力、会计专业能力、信息技术应用能力、非专业性基础知识、管理知识与技能、职业价值观;企业对会计教学方面的期望认知可归纳为三个方面:基础性教学方法、传统教学方法和创新性教学方法。在此基础上探讨高职会计教育改革。
關键词:高职会计;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F2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21.17.029
0 引言
随着互联网、人工智能新技术的不断应用普及,会计工作的内容与方式都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程序化的会计基础工作被会计信息化替代,会计职能由会计核算向管理会计转型。这一改变,促使会计职业门槛不断提高,要求会计人员增强个人的知识结构、执业技能与职业道德,以满足不断变化的经营环境的要求。然而,高职会计教育却滞后于经济发展要求,一方面,在人才培养目标和能力定义过程中缺乏与产业界和会计职业界的交流,不重视人才市场对高职会计人才的能力需求,错误理解职业能力导致教育认知有误。另一方面,受课程设置、教学方法、技能发展,以及师资水平等制约,向学生传授的是脱离实践的、情境化的会计规则。因此,如何适应人才市场的需求和变化,转变高职会计教育的培养思路,培养新型高职会计人才是高职会计教育面临的挑战。
本文在借鉴前人文献及经验的基础上,通过调研,结合企业对高职会计专业学生能力需求的实际情况和相关数据,探讨高职会计人才能力需求与会计教育改革,以期加强企业与高职院校的交流和合作,共同提高高职会计教育质量。
1 样本与调查情况说明
本文主要以我们在高职会计人才培养过程中的实践经验为基础,通过文献研究,结合人才招聘项目,找出人才市场对会计人才能力的基本需求,在此基础上设计调研问卷,以提高问题的针对性和完整性,从而增加本研究的内部效度。问卷关于高职会计毕业生应具备的能力和素质项目共23项,教学方法9项,问项采用李克特5级量表,分别代表从非常不重要到非常重要。本次调查共发放调查问卷500份,收回样本435份(87%),有效问卷415份。
被调查对象的基本特征:按被调查对象从事岗位工作的年限,5年及以上工作年限占88.5%,5年以下工作年限占11.5%,表明被调查者具有一定的会计工作经验,对于会计工作所需具备的能力和素质有较为全面的认识,从而保证问卷调查的效度。调查问卷涉及的行业包括:制造业、交通运输、建筑业、房地产业、金融、保险业、社会服务业及其他行业。被调查行业中所占比重较高的有:社会服务业(20.5%),制造业(11.24%),建筑业(9.78%)。
2 研究结果
问卷调查分析首先进行描述性统计,其次采用因子分析法对能力项目和教学方法进行因子分析。
2.1 描述性统计
会计毕业生的能力目标是会计人才最终的质量标准,企业对各项能力重要性程度的认知反映了对会计人才能力的偏好。在人才培养目标的设计中,贯彻学以致用的原则,首先要了解企业对会计毕业生的能力要求。为此,根据企业对会计毕业生各项能力重要程度判断值的平均值、标准差和中值、众数进行统计,并按均值大小分别进行排序,结果如表1所示。根据表1结果显示,首先会计核算能力非常重要,其均值为4.7692,中值和众数均为最高值5,排在第一位,说明会计核算能力是高职毕业生必须具备的专业能力。排在前面的还有职业道德(第2)和财务分析能力(第3),说明职业道德和财务分析能力的培养是高职会计教育的重点。计算机应用能力也很重要,排在第4位。排在最后的几项分别是创新能力、外语能力和项目管理能力。
教学方法是学生会计能力培养目标能否达成的重要影响因素。将企业对教学方法重要程度认知的调查结果列于表2。其中,模拟与实训和课堂讲授是最为重要的两种会计教学方法,均值分别为4.3846和4.2692。此外,校外实践也是比较重要的教学方法,而口头陈述、书面作业和课后辅导是排列最后的几种教学方法。
2.2 因子分析结果
(1)能力项目的因子分析。根据表3结果所示,KMO值为0.789>0.5的最低要求,Bartett检验结果呈0.000的显著性,经过因子旋转后提取特征值大于1的因子共7个,可解释累计方差量为71.125%。其中因子1包括S5、S6、S8、S10、S11、S13、S14、S15、S17、S21,这些项目主要是会计毕业生应具备的通用能力,如决策能力、自我学习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口头表达能力、书面文字表达能力、应变能力、领导能力和创新能力等,将该因子归纳为通用能力。因子2包括S1、S3、S7、S12,这些能力是会计人员执业需要的核心技能,主要涉及会计核算、财务分析、法规应用和财务软件应用能力等,归纳为会计专业能力。因子3包括S18(现代科技知识)、S20(一般人文知识)和S22(外语能力),这是会计人才应具备的基础知识,归纳为非专业性基础知识。因子4包括S4(计算机应用能力)和S9(会计信息系统维护能力),归纳为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因子5包括S16(宏观经济知识)和S19(组织管理能力),归纳为管理知识与技能。因子6只有S2(职业道德),归纳为职业价值观。因子7也只包括S23项目管理能力,该项能力在理论上可归于管理知识与技能,如果把因子数量限制为6个,由于S23最大的载荷数分别落在因子3和因子4上,因此可以将其归入管理知识与技能。基于数据聚类结果与具体含义不一致,为简化因子分析,将此因子删除。
(2)教学方法的因子分析。根据表4教学方法因子分析结果所示,其KMO值为0.756>0.5的最低要求,Bartett检验呈0.000的显著性,经过因子旋转后提取特征值大于1的因子共3个,可解释累计方差量为72.30%。因子1包括T4,T7,T8,T9,主要涉及自学、口头陈述、書面作业和课后辅导等方法,这些方法属于传统教学方法,归纳为传统教学方法。因子2包括T1(模拟与实训)、T3(校外实践)、T5(案例教学)和T6(小组讨论),归纳为创新性教学方法,体现创新的教学理念。因子3只包括T2(课堂讲授),由于课堂讲授在教学中具有基础性和特殊性,所以将其归纳为基础性教学方法。
3 高职会计人才培养思路
3.1 以社会职业能力需求为导向,建立高职会计人才培养目标
经济全球化的浪潮、知识经济的发展和信息技术的普及,会计职业的服务范围越来越广泛和深入,数据的收集和加工等传统会计业务正逐渐被计算机替代,会计业务内容的变化引起能力需求的变化。为此,高职会计教育的培养目标应以社会职业能力需求为导向,改变会计人才的能力结构,提升通用能力,加强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培养,形成一个复合型的能力结构,从而提升职业贡献。因此,要借鉴国外先进经验,转变教育理念,将先进的课程体系和理念引入我们的教学方案,改造旧的学科体系,加快我国高职会计教育的国际化。缩小人才培养目标与社会职业能力需求之间的缺口。
3.2 突出综合素质培养,创新会计教学方法与手段
高职会计专业的教学应强调职业综合能力与素质的培养,尤其是未来职业发展所需要的核心能力和基本素质的训练,不应只关注单一的具体职业技能。强调终身学习,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解决实际问题及富有创造性。专业课程的内容设置应嵌入通用能力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利用具体专业内容对学生进行沟通能力、合作能力和职业道德能力的训练。同时,基于职业道德在会计职业中的特殊性和重要性,对会计职业道德教育的效果定期进行测试和评价,评价主体包括学校与社会,根据评价反馈的信息调整职业道德教育的方向。专业能力的培养不能只停留于算账、记账和报账等会计核算层面,要进一步加强学生财务分析能力的培养。在教学方法上,创新会计教学方法与手段,摒弃以准则为主的、讲授/问答式的课程模式,包括增加和改进案例教学,会计案例教学应与实际业务紧密联系,反映实际业务流程,让学生可以体验职业环境中遇到的各种情况;使用研讨、模拟、书面作业等多种方式,使学生能够与教师真正实现互动,掌握知识的精髓及其应用,培养团队合作能力。
参考文献
[1]Albrecht,W.S.and R.J.Sack.Accounting Education:Charting the Course through a Perilous[J].Accounting Education Series,2000,(16):1-72.
[2]孟焰,李玲.市场定位下的会计学专业本科课程体系改革—基于我国高校实践调查证据会计研究[J].会计研究,2007,(3).
[3]许萍.会计人才能力社会需求的国际比较—国内外用人单位招聘意向分析[J].福州大学学报,2006,(3).
[4]刘书兰,甘璐.会计人才需求及职业能力评价社会调查[J].财会通讯,2008,(7).
[5]邵瑞庆.关于我国会计本科教育改革的思考[J].立信会计出版社,2008.
[6]刘国庆,向凯.基于广东人才需求的高职会计教育应对策略[J].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4,(5).
[7]孔韬.珠三角国际化会计人才需求与人才培养探析[J].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学报,2012,(5).
作者简介:陈燕宁(1977-),女,广东湛江人,硕士研究生,讲师/会计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