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产业兴旺被摆在突出位置,发展乡村产业意义重大。本文从产业目标、产业基础、发展动力和发展路径四个方面对乡村产业的内涵及特征进行全面剖析,从而指出乡村产业本质上应该走内生性的发展模式,可以通过认知和挖掘乡村资源禀赋、开发多样化的产业链、实施“品牌锁链”、实施以人为主的人文乡贤计划实现乡村产业内生性发展。
关键词:乡村振兴;乡村产业;内生性发展
中图分类号:F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21.17.003
1 问题的提出
从计划经济时期的社队企业,到上世纪80年代异军突起的乡镇企业,再到90年代的农业产业化经营,我国的乡村产业发展进行了长期的探索。2017年,党的十九大报告首次提出乡村振兴战略。这是在新时代条件下对乡村建设问题的一次重要战略部署。产业兴旺被摆在乡村振兴战略总要求的首位,作为农村一切工作的经济基础和关键。乡村产业在这样的背景下逐渐崛起,成为探索乡村经济发展的一种有效路径。
在乡村振兴战略和各地产业实践的背景下,乡村产业的研究也逐渐增多。从研究内容来看,乡村旅游和现代农业产业是两大重点。程哲等(2016)认为旅游产业生态环保、带动性强、关联度高,可以有效推动农村产业结构升级、空心村治理、农民增收和农村空间重构。高真真(2013)等认为乡村振兴背景下现代农业要走产业集聚道路。现有研究多从具体案例总结乡村产业的成功做法,为乡村产业提供有益的借鉴。本文希望对乡村产业的定义及特征进行深入分析,为乡村产业找准定位,并根据其特征构筑起乡村产业的内生性发展动力,丰富乡土产业发展理论。
2 乡村产业的特征分析
根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促进乡村产业振兴的指导意见》,乡村产业是指根植于农村,以农业农村资源为依托,以农民为主体,以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特色鲜明、承载乡村价值、创新创业活跃、利益联结紧密的产业体系。
2.1 产业目标:志在富民
发展“富民乡村产业”是乡村产业振兴的重中之重,富民是发展乡村产业的根本目标。今天,我们不再需要依靠发展乡村产业来提高我国的工业化水平,也不需要乡村产业提供大量的轻工产品满足人们的日常需要。既然乡村产业根植于乡村,以农民为主体,就决定了它必然是为农村人民所服务的。发展乡村产业的目标不是做大做强产业,而是富裕农民,这是区别于以往农业产业化政策的最大不同。在支持各地根据资源优势打造特色产业链的同时,也要更多地考虑如何把农民纳入产业链增值利益的分配中,让更多惠及农民的產业链环节留在乡村、留给农民,真正做到发展成果由农民共享。
2.2 产业基础:价值承载
乡村产业承载乡村价值。乡村价值是乡村产业发展的基础。村落形态与格局、田园景观、古法农耕、乡村生活连同乡村环境都是发展乡村产业的资源。在乡村,农民的大部分生活资料都可以自给自足,取之自然,还之自然,蕴藏着我们今天极其重视的生态文明思想。乡村存续已久的农业文化、节庆习俗、民间艺术、地方美食等,无一不是乡村文化的体现。古民居、祠堂、庭院结构等都是中华传统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发展地方特色种养业、手工业、乡村旅游、休闲观光、康养体验等产业就是发挥乡村的生活、生产、生态、文化价值。通过产业融合重新发挥农业农村的多功能性,赋予乡村产业发展以社会内涵、文化内涵、生态内涵。
2.3 产业动力:内生发展
乡村产业根植于本土,以农业农村资源为依托,以农民为主体,它的本质是内生型的。因此,乡村产业的发展优势不再是丰富而廉价的劳动力,而是通过在发掘各地特色的资源禀赋基础上形成本土的特色产业和特色品牌。中国地大物博,每个村庄都既有共性又有个性,因为所处的地理人文地图不同而各有各的故事。只有在本土人文自然资源之上发展起来的乡村产业才会有源源不断的发展动力,才能将生活在这片土地之上的农民紧密联系起来,使其成为乡村产业发展的主力军。发展乡村产业,必须挖掘地域特色,从本土出发,走内生型产业发展模式,构建主体性视角下的乡村产业。
2.4 发展路径:产业融合
《国务院关于促进乡村产业发展的指导意见》中明确指出,乡村产业以一二三产业融合为发展路径,不断丰富乡村业态形态。目前,乡村产业的典型形式就包括现代种养业、特色手工业、农产品加工流通业、乡村休闲旅游业、乡村新型服务业、乡村信息产业、教育科研等。越来越多的学者提出,要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延长乡村产业链,把产业链的更多增值环节留在农村,让农民享受更多的收益。通过整合乡村各种资源,将现代农业和其他业态结合起来,融合发展乡村+旅游、康养、现代服务业、教育、物流、科研等业态。
乡村产业的融合重点在于要素和利益的融合。乡村产业发展需要吸引更多资金、技术、人才、土地等资源向乡村汇聚,吸引能人返乡、企业兴乡和市民下乡。乡村产业的利益融合是联农带农的落脚点。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广大小农户应组成农业产业化联合体,构建生产联动、利益共享的联农带农机制。
3 构建内生性的乡村产业发展路径
尽管目前乡村产业仍处在发展的初期阶段,不可避免地面临很多不确定因素和阻碍因素。但是,以乡村自然人文生态资源禀赋为发展动力的产业模式是从根本上重建乡村的主体性,是适合农村经济发展的。内生性的发展模式不再单纯依赖城市工业的扩散,不是模仿城市大工业,而是立足于本地,立足于乡村资源,发展特色的、有核心竞争力的产业。内生性的发展模式并非一蹴而就,而是要从小到大,从各方面提升产业的发展能力。
3.1 认知和挖掘乡村资源禀赋
近年来,中国出现了一股生态旅游热、乡村旅游热,让人们开始注重挖掘乡村的田园风光、青山绿水。事实上,中国很多乡村都是“贫穷的贵族”,现实贫困,潜在肥沃。拥有良好的生态资源、景观资源、文化资源,却由于不被认识而一直处于被埋没的状态。近年来,国家目光重新关注农村,呼唤回归乡村,发展经济。乡村产业和乡镇工业最大的不同在于乡村产业是内生型发展,更多地依靠乡村本土资源开发利用,发展产业。因此,发展乡村产业的第一步应该是对乡村资源的重新认知和挖掘,了解每个乡村的资源存底,找准特色,这样才能真正做到因地制宜,避免产业的同构化,为产业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
中国乡村存续了几千年,在悠长的岁月里形成了灿烂的农耕文化、宗族文化、宗教文化、传统手工艺等文化形态。挖掘乡土资源,是了解乡村,重新树立乡村自信,从而构建乡村主体性发展的第一步。在此基础上,选择最适合本土发展的特色资源,用产业化的模式来提供市场需求的产品和服务,真正实现乡土资源化、资产化、资金化,找到最适宜的乡村发展路径。
3.2 开发多样化的小产业链模式
不少乡村地区在发展产业项目时遭遇“同构化”怪圈,一窝蜂地兴办农家乐、乡村旅游、果园采摘,结果却不尽人意。这其实是不认真研究市场需求的后果。在农产品一定的市场需求下,盲目扩大种植规模不可避免会造成市场供过于求,无人收购。
随着城乡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城市居民也有了更高的消费需求,追求原生态、绿色、高质量的产品和服务。顾客细分市场催生了个性化、多样化的产品需求。而交通网络的发达和互联网电商的发展使个性化、多样化的产品和服务更加方便快捷地实现和消费者对接,实现产品服务的销售。乡村产业可以不用拿自己的劣势和城市大工业的集聚优势作比较,转而发展乡村小产业链,以一个村、一个镇或一个县为空间,提供本土特色的产品和服务,做一部分细分市场,也可以大有作为。
目前,潜江小龙虾产业、蕲春艾产业、横县茉莉花产业都是比较成功的小产业链模式。事实证明,产业不一定要规模大,只要它深度挖掘了本土的特色,适合本地发展,也具有市场需求,它就具备发展前景。一种药材、一只竹篓、一碟腌菜,都可以孵化成一个小产业链。由此可见,小产业链的选择是基于对乡土资源禀赋的挖掘和对市场形势的研判之上的。
3.3 实施“品牌锁链”以打造核心优势
我国目前的乡村产业发展同质化严重,产业特色不明显。一方面是因为模仿者对自己的产业发展没有做好定位和规划,另一方面是因为被模仿者没有构筑自己的独特性和品牌性。乡村要实现主体性的发展,必须要建立属于自己的地区品牌,将品牌和本土捆绑起来。一个重要的做法是实施品牌锁链战略。
品牌锁链即用一个大的特色品牌锁定供应链的每个环节,包括原产地种植、产品加工、物流销售等。通过各个环节的品牌固化,不断给产品附加新的价值,最终产品就区别于市场上的一般产品而具有了品牌核心优势,这种独特性是无法模仿的。
原产地锁定是指产品的原料出产于本地而非别地,它与本土的气候、土壤、人文紧密联系在一起,是鄉村资源的一部分,从一开始就具有了不可替代性。产品的加工、包装、运输和销售要同样保持品牌的连贯性,通过不断注入一些独特的技术或特色来增加产品的价值,增强它的不可模仿性。品牌锁链将同一地方的各个市场主体紧密联系在一起,共享一个区域公共品牌,可以提高本区域的竞争能力,降低风险。而在同一公共品牌之下,各个企业都可以打造属于自己的企业品牌,公平竞争。
3.4 实施以人为主的人文乡贤计划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首先要解决人的问题。乡村的发展必须要以农民为主体,发展的成果最终也是为了农民。因此,只有构筑以人为主体的产业发展规划,才能真正建立起乡村主体性的发展路径。
乡村资源认知、乡村产业的发展和人文传承需要有能力的支撑。实施人文乡贤计划,一方面,要大力培育懂乡村、爱家乡的生态人,培养重视“土专家”“田秀才”,利用他们的知识帮助做好乡村资源认知和有关的技术工作,通过他们去弘扬乡村优秀文化;另一方面要吸引大学生、有能力的农民工回流,为他们回乡创业创造条件。对于很多想回乡下乡创业的人来说,乡村是投资兴业的热土,具有发展前景,但农村基础设施落后已然是一块短板。为了留住劳动力、留住人才,加大乡村基础设施投资和发展,建立良好的乡村生活环境将是一个很好的切入点。
4 结语
乡村产业依靠乡土资源发展而来,与乡村地区的发展息息相关,紧密相存。从产业目标来看,乡村产业志在富民,发展的目的是为了使农民富裕,缩小城乡差距,促进共同繁荣。从发展路径来看,乡村产业涵盖一二三产业,涉及种植、加工、商业等多种业态。从产业基础来看,乡村产业以自然人文资源为发展源头,承载着乡村的经济价值、文化价值、生态价值。从产业动力来看,乡村产业是内生型的发展模式,通过乡土的农产品、生态资源、历史文化构筑内生动力。
乡村产业的各种特征注定了乡村产业必须要走内生型发展模式,必须从本土资源出发,找准自身特色,打造乡村产业品牌。走内生型发展道路要以全局观做好产业规划和各种配套服务,提升乡村产业的发展能力。其关键在于:学会挖掘乡村资源,促进乡村资源价值化;开发多样化的小产业链,以特色产业链打开天地;实施品牌锁链,构筑核心竞争优势;开发产业人力资本,培养乡贤乡能。内生性的产业发展模式离不开地方政府、企业和社会组织、当地农户的共同参与和谋划,如何构筑产业发展平台,组织平衡好各方角色和利益将会是乡村产业下一步探索将要解决的问题。
参考文献
[1]朱启臻.乡村振兴背景下的乡村产业——产业兴旺的一种社会学解释[J].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118(03):91-97.
[2]贺雪峰.贫困地区产业扶贫为何容易失败[J].党政干部参考,2017,(15):20-21.
[3]程哲,蔡建明,崔莉,等.乡村转型发展产业驱动机制:以盘锦乡村旅游为例[J].农业现代化研究,2016,37(01):143-150.
[4]高真真.安岳柠檬产业集聚效应研究[D].雅安:四川农业大学,2013.
作者简介:彭玉银(1995-),女,广东茂名人,华中科技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研究生,研究方向为乡村治理、产业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