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冰寒 塔怀红
傩戏又称傩堂戏、端公戏,是在民间祭祀仪式基础上吸取民间戏曲而形成的一种戏曲形式,广泛流行于安徽、江西、湖北、湖南、四川、贵州、陕西、河北等省。傩戏源于远古时代,早在先秦时期就有既娱神又娱人的巫歌傩舞。傩戏用反复的、大幅度的程序舞蹈动作表演,多在固定的节日演出且极具原始舞蹈风格。傩戏经过千余年的发展,其艺术形式愈发丰富多彩。2006年,傩戏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在当今乡村振兴的背景之下,如何促进传统傩戏形式转化以助推乡村振兴,成为一个热点问题。中国人民大学艺术学院设计系主任、文化部高级画家兼一级美术师陈炯所著的《艺术振兴乡村途径研究》,以集市概念为统筹,包括文创产品、艺术作品、空间设计和品牌策划集市四个方面,通过多元化的创作形式为载体并且汇聚学员们的聪明才智,共同为农村发展谋求更多可实现行路径,同时也体现了艺术振兴乡村的宗旨,为传统儺戏形式转化提供了可行的思路。
《艺术振兴乡村途径研究》一书的第一部分是概述部分,介绍了项目的价值和特点、艺乡建和途径研究,同时介绍展示了果蔬大作战系列、红色背篓主题茶具、蔬菜画系列、艺乡建VIS设计、红色背篓乡村艺术秀活动方案等一些艺术设计作品,创意、设计、排版均极具特色。第二部分是空间改造的案例,展示了黄山店村非遗传习馆和书院设计、黄山店村非遗传习馆和书院设计、枕河人家酒吧空间改造等建筑空间改造及设计。本书的第三部分是相关的论文集,从多个角度去论证了乡村振兴和传统艺术转型的关系,如对乡村旅游品牌 IP与文化遗产资源的在地价值进行深刻地研究、从艺术文化重构的角度探讨农村新型集市的构建问题、非遗类文化创意产品设计在乡村建设中的应用研究分析、探讨艺术生态与乡村振兴的关系等。整体来看,本书点面结合,既有作品展示,又有理论研究,极具操作性、指导性与前瞻性。
《艺术振兴乡村途径研究》一书从艺术设计和乡村振兴的角度,为传统傩戏的转型提供了极大的参考价值。傩戏本是宗教活动,因此其既具有民俗展示功能,还具有宗教信仰的传达功能,此外,傩戏还具有娱乐作用和教育作用。其一,傩戏具有很强的娱乐作用。如以歌舞戏剧为主要表演形式的巫傩艺术,它不仅仅有祭祀驱疫的功能,还带有浓厚的娱乐性质,供民间群众娱乐和享受。为了满足群众的精神生活的需要,往往是祭祀驱疫的同时即达到了宗教目的,又娱乐了人们。通过巫傩活动,起到表达心愿、抒发情怀、歌颂祖先、表演历史故事等目的。其二,傩戏具有教育作用。傩戏活动中许多艺术表演形式是社会生活的反映,和民俗宗教、农业生产等结合在一起,包括一定地域环境里的民族生活习俗、禁忌、礼仪和民间艺术形式。在傩戏表演中,人们的生产知识和生活内容是主要内容,从歌舞的演出内容、剧情、对白中可以反映出来。同时,通过傩戏演出的内容,也可以传递出一些善行、敬畏等思想,起到潜移默化的教化作用。傩戏的教育作用,不仅体现在可以授予生产生活的常识,还体现在对受众的思想有潜移默化的教化作用。由此可以看出,傩戏作为民族文化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整个民族的心理影响非常深远。它不仅仅是一种宗教信仰,同时在宗教活动中可以让人们学会许多生产和生活知识,陶冶人们的情操,认识并分辨真善美与假恶丑。更重要的是让本民族的人民了解自己的祖先所创造的历史文化,可以说宗教活动是以生命意识为存在依据的人生礼仪民俗。为了更好地促进傩戏的传承,一方面,我们要对其传统形式进行创新,另一方面,也要大力发掘其中所蕴含的娱乐作用与教育作用,发挥其价值,使其为乡村振兴出力。
根据《艺术振兴乡村途径研究》一书所述,艺术激活传统村落的创新设计包括三个阶段:一是以文创促“非遗”走向市场;二是以文创促原生态、传统手工业形成良性发展;三是农村建设村庄规划先行,通过合理的村庄设计规划保证前两项目标的实现,并健康循环。农村建设是乡村产业发展的载体,承载着农民的生产生活,村庄规划设计的合理与否影响农村生态的发展。因此,这三者是一个有机整体,形成一个完整的链条,是艺术助力精准扶贫的方法论。通过艺术实现农村的精准扶贫与乡村振兴在我国鲜有系统性研究,通过多次实践,书中探索出“艺术激活乡村”是实现精准扶贫的一条新路。傩戏作为传统的艺术,通过对其传统形式进行转化,与精准扶贫和乡村振兴的战略相对接,既实现传统傩戏的转型发展与传承,又可以通过傩戏转型促进乡村振兴。为了更好地挖掘传统傩戏的价值,推动传统傩戏形式转化,有以下一些要点。
第一,要突出传播傩戏的价值导向作用。近年来,乡村在发展中以经济发展为中心忽略了文化发展,这使乡村的文化发展滞后,乡村正在舍弃掉农耕文明创造的优秀传统文化,直接导致村民价值观扭曲。如前文所述,传统的傩戏具有很强的教育作用,因此我们需要将优秀的传统文化与傩戏相结合,剔除传统傩戏中不符合社会主核心价值观的部分,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用优秀的传统文化引导村民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在傩戏转型的过程中,要以传统文化为底蕴,引导村民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从而扭转乡村风气。
第二,傩戏在转型的过程中要培养村民对传统文化的自信。我国上下五千年的历史养育很多优秀的传统文化,而长期的大一统王朝使得我们的传统文化源远流长。近年来,乡村受西方现代文化的影响,加之广大村民们对传统文化越来越缺乏了解,认为传统文化就是代表落后,这使得传统文化在乡村的传承中日渐式微。传统文化是支撑乡村发展的精神力量,缺失了传统文化为底蕴的乡村,乡村失去了地域特色,与其他地域发展雷同,在未来发展中必将迷失方向,缺乏长久发展的竞争力。因此,为了更好地发挥传统文化的作用,推动乡村可持续发展,我们就要大力培养村民的文化自信。传统的傩戏在转型的过程中,就可以承担这样的功能。我们应当发挥傩戏的功能,加强传统傩戏的宣传,将之与当今人们的文化需求相结合,进行推广转型,推动这一传统的戏剧形式为广大民众所熟识、所接受,从而培养起来村民的文化自信。因此,在当代要结合乡村发展的实际情况,加强傩戏的宣传,挖掘出傩戏的当代价值,在乡村振兴中发挥传统傩戏的作用。让村民认识到傩戏魅力与价值,意识到如传统傩戏这样的传统文化才是滋养乡村发展的智慧源泉。通过培养村民对傩戏的热爱之情与熟悉程度,最终才能实现村民对传统文化的自信,继而推动傩戏的传承发展与转型。
第三,要以传统傩戏为支点,推动傩戏文化产业化,推动乡村经济的发展。乡村振兴最重要的依旧是促进乡村经济的发展与村民生活水平的提升。在乡村振兴中,我们要处理好经济发展与文化传承发展与转型之间的关系,如果经济与文化相适应而发展,那么文化的繁荣会促进经济的发展;如果文化发展落后于经济发展,那么文化发展的相对滞后性就会阻碍经济的发展。如前文所述,传统的傩戏具有娱乐功能与教育功能,同时还具有民俗文化的展示功能。因此,传统的傩戏在转型的过程中,可以挖掘其中所蕴含的价值与功能。
第四,在傩戏转型发展乃至产业化的过程中,要注重突出其特点。在乡村振兴中做好传统文化的传承创新,需要探索出传统文化与乡村经济的结合点,不同的乡村要深入挖掘本乡本土的特色传统文化,打造出融入传统文化内涵并适合本乡本土发展的新经济模式。傩戏本极具地域特征与神秘色彩,如果附近的乡村群落均是同质化发展,那么不仅会使得傩戏在转型过程中无法实现特色化的发展,还会造成恶性的竞争。因此,以傩戏为支点的乡村发展的经济模式要因地制宜,不能简单照搬,造成“千村一面”的后果。乡村经济发展要走特色之路,才能增强乡村的竞争力,而乡村发展结合其具有优势的传统文化是增强竞争力的有效捷径。因此,以傩戏为支点的乡村,在乡村振兴的过程中做好传统傩戏的转型传承与创新工作,让傩戏表演转化成助推乡村经济发展的优势,打造依托具有特点的傩戏为特色的乡村经济,从而真正实现乡村振兴。
第五,傩戏转型过程中要注重人才培养。在传统傩戏的转型传承与发展过程中,具有艺术创新性发展,创造性转化能力的“双创”人才不足,这些使得傩戏相关的人才匮乏成为制约传统傩戏转型发展的短板。在傩戏转型与乡村振兴的要求下,相关的人才要具有深厚的乡村文化积淀、具有问题研究与国家政策解析的能力、具有对区域资源的挖掘、梳理、保护、创化的观念和方法、具有艺术创意与产业发展相结合的意识与策略、具有人口与区域经济视野下进行设计的技能同时还要具有对乡村文化和文化扶贫的情怀。因此,着力培养具有相关能力的傩戏人才,防止出现傩戏传承转型过程中的文化和人才断层,可以更好地推动傩戏文化的普及和产业化,在某种层面上也成为农村建设、消除贫困的重要环节。
综上所述,当前在乡村发展中,传统傩戏形式上的转型传承与创新任重道远。乡村振兴应是全面振兴,乡村振兴中文化振兴是其中重要的一部分。如傩戏这样的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之魂,在乡村振兴中应深刻认识到传统文化在乡村振兴中的重要意义,积极探索传统文化助推乡村振兴发展的路径,让传统文化在乡村发展中发挥出其时代价值。想要做好传统傩戏的转型传承与创新,需要探索出傩戏与乡村经济的结合点,不同的乡村要深入挖掘本乡本土的特色文化,打造出融入传统傩戏文化内涵并适合本乡本土发展的新经济模式。傩戏发展要走特色之路,才能增强乡村的文化竞争力。因此,乡村振兴中做好传统文化的传承创新工作,让传统文化转化成助推乡村经济发展的优势,打造依托传统文化为特色的乡村经济,从而真正实现乡村振兴。
(胡冰寒,男,硕士,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艺术设计。塔怀红,女,在读硕士研究生,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艺术设计。基金项目:2019年重庆市教育委员会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乡村振兴背景下实体型非遗转型途径研究——以接龙傩戏为例”,项目编号:19SKGH225;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重点课题“苏州民间艺术资源对接本土高职艺术教育的实践研究”,批准文号:2016—ZX0115—00004)
书名: 艺术振兴乡村途径研究
作者: 陈 炯
出版社: 中国纺织出版社
ISBN: 9787518057160
出版时间: 2019年3月
定價: 89.0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