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国栋,杨倩倩,侯金婷,何志霞,孙晓丽,宋元进
(陆军第80集团军医院骨科脊柱一组,山东潍坊 261000)
在老年人群中,最常见的脊柱骨折类型是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osteoporotic vertebral compression fracture,OVCF)[1,2],由于 OVCF 为低能损伤,因此多为压缩性骨折或者轻度爆裂性骨折[3,4]。通过皮球囊扩张椎体后凸成形术(percutaneous kyphoplasty,PKP)不仅能使椎体迅速恢复稳定性、显著减轻疼痛症状、矫正脊柱畸形,而且具有较高的安全性和较低的骨水泥渗漏率,已经成为治疗OVCF安全有效的微创治疗方法,并且已经广泛的应用于临床中[5,6]。PKP可以经单侧入路和双侧入路,该研究将对单双侧入路PKP治疗OVCF的手术疗效和安全性进行探讨。
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2019年1月在本院接受PKP治疗的单一椎体的OVCF患者临床资料,共142例纳入本研究,依据术前医患沟通结果分为单侧组和双侧组。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程等方面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本研究获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批,所有患者均知情同意。
两组患者均采用山东冠龙提供的椎体成形成套手术器械,以及法国Teknimed骨水泥。患者取俯卧位,透视定位伤椎及其椎弓根。于伤椎椎弓根外缘体表投影外侧2~3 cm处,局部麻醉后用尖刀作长约0.5 cm的皮肤切口。
单侧组:仅行单侧穿刺,右侧椎弓根投影2点位或左侧10点位外侧2 mm左右处为穿刺点,穿刺方向与矢状面成约35°,穿刺针尖达椎体后缘时,正位显示位于椎弓根内缘,继续穿刺达椎体后1/3为止,取出针芯,利用实芯椎体钻钻入约1.5 cm深度,取出椎体钻,放入可扩张球囊,此时在正位像上球囊位置最好达到或越过椎体中线(球囊位置稍偏向压缩侧),侧位应处在椎体中1/3处,通过扩张球囊使椎体复位,经套管向椎体内注入适量骨水泥,旋转拔出操作系统应在骨水泥稍凝固后,然后缝合包扎切口,送返病房,24 h后佩戴腰围下地活动。
双侧组:行双侧穿刺,穿刺角度为30°左右,其余操作与单侧入路相同。
记录围手术期资料,采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评价临床效果。行影像检查,测量局部Cobb角和椎体前缘高度。
两组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无神经损害加重等严重并发症。两组患者围手术期资料见表1,单侧组手术时间、透视次数、出血量、骨水泥注入量均显著小于双侧组(P<0.05),两组术后下地时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单侧组72例中,6例出现骨水泥渗漏(8.33%),其中椎前2例,椎间盘1例,针道2例,椎管内1例;双侧组70例中,8例出现骨水泥渗漏(11.43%),其中椎前3例,椎间盘3例,针道1例,椎管内1例;两组骨水泥渗漏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表1 两组患者围手术期资料(±s)与比较
表1 两组患者围手术期资料(±s)与比较
指标手术时间(m i n)透视次数(次)出血量(m l)骨水泥注入量(m l)下地时间(h)单侧组(n=7 2)3 8.7 9±7.4 1 1 3.8 2±3.2 2 1 4.5 7±3.4 3 4.3 8±0.4 3 2 8.7 9±7.4 1双侧组(n=7 0)5 0.4 7±6.8 2 1 5.4 2±4.2 7 2 2.4 4±5.8 5 5.4 6±0.7 4 2 7.9 8±5.5 7 P值<0.0 0 1 0.0 1 3<0.0 0 1<0.0 0 1 0.4 6 4
两组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2~16个月,平均(16.08±2.35)个月。随访过程中,5例症状加重,影像证实为再骨折或邻近节段新发骨折,其中单侧组2例,双侧组3例,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再骨折或新发邻近骨折者,3保守治疗,2例再次行PKP治疗。
两组随访资料见表2。与术前相比,两组末次随访时VAS和ODI评分均显著减少(P<0.05),相应时间点两组间VAS和ODI评分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影像方面,与术前相比,两组末次随访时椎体前缘高度显著增加(P<0.05),而局部Cobb角显著减少(P<0.05)。相应时间点两组间椎体前缘高度和局部Cobb角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单侧组典型病例见图1,双侧组典型病例见图2。
图1 患者,女,74岁,T10椎体骨质疏松性压缩骨折,行单侧入路PKP治疗 1a:术前X线片示T10椎体骨折 1b:术前矢状面MRI示T10椎体内信号改变 1c,1d:术后正侧位X线片示椎体复位满意,骨水泥分布良好
图2 患者,女,72岁,L2椎体骨质疏松性压缩骨折,行双侧入路PKP治疗 2a:术前X线片显示L2椎体压缩骨折 2b:术前矢状面MRI显示L2椎体内信号改变 2c,2d:术后6个月正侧位X线片显示椎体复位满意,骨水泥分布良好
表2 两组患者随访与影像测量结果(±s)与比较
表2 两组患者随访与影像测量结果(±s)与比较
指标V A S评分(分)P值0.6 7 6 0.1 1 2 O D I评分(分)0.7 5 7 0.1 4 2椎体高度(m m)0.3 3 9 0.7 9 7 C o b b角(°)时间点术前末次随访P值术前末次随访P值术前末次随访P值术前末次随访P值单侧组(n=7 2)7.4 2±1.3 7 2.3 3±0.6 5<0.0 0 1 7 6.2 4±7.5 8 2 4.1 6±4.3 5<0.0 0 1 1 7.2 3±2.2 9 1 9.6 7±1.9 2<0.0 0 1 1 9.3 2±3.4 7 1 1.2 3±3.1 8<0.0 0 1双侧组(n=7 0)7.5 1±1.1 8 2.4 7±0.3 4<0.0 0 1 7 5.8 6±6.9 7 2 3.1 7±3.5 9<0.0 0 1 1 6.8 7±2.1 8 1 9.5 8±2.2 3<0.0 0 1 2 0.2 4±3.2 6 1 1.6 4±3.2 9<0.0 0 1 0.1 0 6 0.4 5 1
随着社会人口的老龄化,OVCF的发生呈增加趋势[7],PKP是当前的主流手术治疗方式。PKP可以经单侧或双侧入路,两种入路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存在争议。有学者认为单侧入路会使骨水泥分布不均匀,术后会发生对侧的压缩塌陷[8,9];而双侧入路手术时间和射线暴露时间会延长,骨水泥渗漏的概率也会增加[10]。一些研究表明通过精确的穿刺将针尖置于合适的位置后,单侧穿刺可以使骨水泥分布均匀,不会引起脊柱侧凸[11~13]。同时许多研究发现,单侧与双侧入路手术的止痛效果类似[14,15],在椎体复位方面双侧入路穿刺更具有优势,在术后并发症方面单侧入路发生率更低。
本研究发现,单侧入路的手术时间、射线暴露时间、出血量均显著优于双侧入路,而双侧入路在止痛或伤椎复位方面并没有显著优势。单侧入路PKP可以有效填充病变的椎体内间隙,避免因骨水泥注入不足而引起的侧方压缩,并且可以有效的恢复椎体功能,确保功能障碍的明显改善。双侧入路在使骨水泥均匀的分布于椎体两侧的同时,还可以扩散到椎体中心,更好的保持伤椎稳定性、改善伤椎强度及恢复伤椎高度,作者认为单侧入路PKP也可以达到类似效果,本组的治疗经验是:(1)穿刺点的选择尤为重要,它决定着骨水泥在椎体内能否均匀分布。一般选择右侧椎弓根投影2点位或左侧10点位外侧2 mm左右处为穿刺点,与矢状面成约35°方向进行穿刺;(2)关于穿刺路径的选择:对胸椎骨折可能会选择椎弓根外路径,对腰椎骨折一般选择椎弓根路径;(3)对一些椎体前壁或者后壁不完整的情况,是在推骨水泥之前经工作套管向椎体内推入适量明胶海绵防止渗漏。因此,对于椎管占有率<25%且无神经损失症状的OVCF患者,也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选择PKP手术。
总之,与双侧入路相比,单侧入路PKP在OVCF的治疗中具有类似的治疗效果和安全性。但是,单侧入路可以减少手术时间和射线暴露时间,节约成本,减少创伤,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的概率,使术后患者的痛苦得到快速缓解,具有一定的临床推广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