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番汉合时掌中珠》“笼床”考

2021-06-02 03:23庞倩
西夏研究 2021年2期
关键词:蒸笼西夏火炉

□庞倩

《番汉合时掌中珠》(简称《掌中珠》)刊于西夏乾祐二十一年(1190),是西夏人骨勒茂才编纂的一本番汉双解小词典。此书记载了若干对西夏文和汉文译音字,不但提供了一批西夏字的大致读音,而且还透露了一些宋代汉语西北方音的消息,对解读西夏文字、构拟西夏语音起了决定性的作用。

迄今为止,学界对《番汉合时掌中珠》里大多数注音汉字所代表的音值及少量带口字旁和带小圆圈的字音已经有了相当程度的了解,对西夏语音系统的构拟也提出了大致的框架,但对《番汉合时掌中珠》的字义的考释却提及较少。陈炳应先生首次指出“地体上”中的最后一个词“十地”是佛教用语,是大乘菩萨道的修行阶位,即指十种地位。“地动”就是地震。“山摧”就是山的移动。[1]234李范文先生考证指出:汉文《杂字》中的“木灰棚”、西夏文《杂字》中的“荶芚”(棚堂)及《番汉合时掌中珠》中的“荶芚”(木灰棚堂)俱为一种占卜气候用的灰棚堂,并非堆放火灰做肥料用的房子[2]67。李范文先生还对“人体部”的“木梳”进行了考释,指出《番汉合时掌中珠》、《同音》和《杂字》“女服”中都有这一名称,认为“木梳”二字一为梳头用的“木梳”,一为身体部的“前头”[2]77。聂鸿音先生《打开西夏文字之门》一书中对“人事下”一章里出现的一个罕见的器物——“苗虠”(急随钵子)进行了考证,指出“急随钵子”泰西谓之chamber pot,华言“尿(suī)钵子”,本或作“夜壶”者是也[3]。段玉泉先生《〈番汉合时掌中珠〉“急随钵子”考释》一文结合西夏文辞书《文海宝韵》的相关解释,并从夏汉对勘资料出发,通过梳理对音材料,证实“急随”乃传世文献材料中所载煮茶或温酒器皿“急须”。“随”、“须”二字混读反映了唐宋西北方音中部分止摄字与遇摄字存在着混读的情况。[4]郭明明和杜建录先生《〈番汉合时掌中珠〉中的“芍葵花”考》通过考证指出西夏文献中的“芍葵花”应为中国传统花卉——蜀葵,其得名来源于华严宗经典《大方广佛华严经随疏演义钞》所记邓元爽的孝行故事,其朝日忠君特征和内涵与中原地区一脉相承[5]。刘文荣先生《西夏乐器“七星”考》一文对《番汉合时掌中珠》中“七星”进行了考证,指出西夏七星乐器为六孔按音,尺度较长,横吹,竹之所属的笛类乐器,在黑水城出土卷轴画中亦有所见[6]38-45。本文试图剖析西夏文献中的“笼床”(譬窟),借以窥见党项传统社会中阿尔泰文化成分的遗存和演化形式。

根据目前掌握的材料,传统史籍中对“笼床”一词的记载始见于《旧唐书·音乐二》“錞于”条,曰:“錞于,圆如硾头,大上小下,悬以笼床,芒楗将之以和鼓。”[7]107《8琅琊漫钞》载:明太祖初渡江。至采石,驻薛妪家。饥甚,坐于笼架上。问妪此何物,答曰:“笼床。”烹线鸡为食。问何肉,曰“炖鸡”。以大麦为饭,曰“仁饭”。太祖默喜,盖“龙床、登基、人犯”谐语。天下既定,召妪赏赐。[8]1于是便有了“笼床炖鸡”的由来。明清徽州《四言杂字》有“荐蓆笼床”的说法。[9]181洪乾祐著《闽南语考释》一文也对“笼床”一词作了详细的考释,他认为“笼床”(laŋ下平tśŋ下平)就是“蒸笼”,现征引如下:

闽南语称“蒸笼”为“笼床”。现代的蒸笼有用不锈的白色金属制作的;但旧时全都以竹编成,形状如笼,故称“蒸笼”。蒸笼分二部分:笼身和笼盖。笼身的底部构造,有意把竹片疏编,留许多方格洞,以便蒸笼放在锅上蒸物时,使锅中滚水的高热水蒸气能大量通过方格洞朝上蒸发,将蒸笼里的食物全部蒸熟。研究闽南语为甚么命名为“笼床”?汉刘熙《释名?释床帐》:“人所坐卧曰床。床,装也。”既然“床”是装人用的,意义自可由此引中,凡是能装物的都可叫“床”,例如笔床、琴床、印床都是;现代人称河流的底部为河床,当也源于此,因河底可装水。文化大学出版中文大辞典笼床:安徽方言,谓竹器蒸笼之类为“笼床”。是不止闽南语有“笼床”的名称。“床”口语读(sŋ下平),可能是变音。[10]230

如所周知,笼床(龙床)(白读,蒸笼)也多见于闽语[11]80。“笼床”的“床”是近音借用字,其本字应该为“甑”。《现代汉语规范字典》同样指出“甑”字普通话与“赠”字同音,其义为古代瓦制炊具,底部有许多透气的小孔,放在鬲上蒸食物[12]654。

可见,“笼床”之“床”疑是“甑”的借音。“床”与蒸食物未见有任何联系,也派不上用场。“甑”、“床”音近,“床”又是熟字,故借用。而“笼甑”并不是瓦制的,而是竹篾做的,可能是炊具的改进。它用以蒸馒头、米饭、年糕等,在一个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几乎是城乡家家户户厨房必备的用具。粿炊店及机关学校、食堂更少不了它。现逐步为木的或金属的制品所代替。[13]214商务印书馆所出的《新华方言词典》中记载:“炊床”是“蒸笼”的总称,如厦门旧时叫“炊铺”,一般常用的圆形蒸笼叫“笼床”(laŋ55-22tshγŋ55)。雷州叫“炊笼”。太原、忻州一带叫“笼甑”。[14]135在西北地区,如定西、天水等地也称“蒸笼”为“笼床”(luŋ34tɕ’vaŋ21)[15]83,它是一种木制的圆形炊具[16]2569。兹把秦晋两省沿河方言中关于器物“蒸笼”的称呼列表如下:

秦晋两省沿河方言中关于器物“蒸笼”的称呼[17]446

如上表可知,各个地方对“笼床”的称呼也不同,大多以“笼甑、蒸笼、笼”为主,是用来蒸食物的器具。蒸笼的圈墙是软质木片“笼床坯”围成的,床底横着几根木条,上铺竹片,笼盖是竹篾编成的密闭结实的拱帽。

《番汉合时掌中珠》“人事下”一章里出现的器物有“笼床”一词[18]135,相应的西夏文为“譬窟”。参看《番汉合时掌中珠》书中词语的排列顺序,“譬窟”之前为尸陕(火炉鏊)、啤(甑)和“蓙窟”(铛盖)三种器物,其后又紧接“蒶窟”(纱䈇)。这里先将各个词语具体所指物件按原顺序排列如下:

尸陕(火炉鏊) 炊具,烙饼的炊具。啤(甑) 炊具,蒸饭的一种瓦器。蓙窟(铛盖) ?譬窟(笼床) ?蒶窟(纱䈇) ?

值得指出的是,“譬窟”(笼床)前后所列的词语皆为厨房之器物,因此可以推测该词也是类似的器物。

该词语中的第一个西夏字“譬”*phjо-2——笼(通开一平东来),归重唇音,读若普轻,,“桌、架”之意。又《同音丁种本》7B1“譬芻”*phjо-2dzjiw1[普渍]桌柜;《同音丁种本》(8A54背注)有“锡祤譬斗魏”(汉语桌子);西夏文《杂字》2.252曰:“芻落譬芻蒜,膭膼怖,撬蔼倘臀谍妒。”译作“柜者桌柜也,器具也,置食馔处之谓”。西夏文《杂字》13.261有:“苀落肔茋袭譬苀谍妒。”译作“架者木房中支架之谓也”[19]484。柜,槛也,盛物或盛水的器具,木制。可见,“譬”应该是木制的,置食馔的用具。

第二个西夏字窟”*ɤja2——床(宕开三平阳崇),归喉音,读若罨,盖、覆、罩也。《文海宝韵》49.121释为:“末落癕窟蒜,皺笆倘属蒜。”译作“盖者覆盖也,为上置物也”。《文海宝韵》58.212释为:“癕落末蒜,窟蒜,皺笆倘谍妒蒜。”译作“蔽者覆也,盖也,上置物之谓也”[19]492。

西夏文“譬窟”*phjо-2ɤja2,字面意思作“桌罩”,又西夏文《文海宝韵》30.272“桌盘”,解释为“此者盏盘也,放食馔处也”[20]439。“譬窟”二字读若普轻罨,相当于与汉语西北方言“掠稁”[18]48,聂鸿音先生指出12世纪下半叶汉语西北方言里的泥来混读当以洪音为限,如《番汉合时掌中珠》里面出现了这样几组对音。

(1)农器:掠净;掠稙减:农田司。(“农”的西夏字对音用“掠”)

(2)甘露:瞁掠;白露:景掠;雾露:叉掠。(“露”的西夏字对音用“掠”)

(3)禄神:掠罶;鹿獐:掠祼;碡碌:呢掠;火炉:蜏掠;火炉鏊:蜏掠禼。(“禄”、“鹿”、“碌”和“炉”的西夏字对音用“掠”)

(4)笼床:掠稁。(“笼”的西夏字对音用“掠”)

上述例子中“农”、“露”、“禄”、“鹿”、“碌”、“炉”和“笼”的西夏字对音同用“掠”,“浊”、“疮”、“幢”、“床”、“窗”和“状”的西夏字对音同用“稁”,西夏韵书《文海宝韵》里,“掠”在上声第1韵(相配的是平声第1韵),由于同韵中既有泥纽也有来纽,所以上面的译例不可能是临时的“借音替代”[21]33。由此可以看出,泥母的“农”在当时汉语西北方言里分别读同来母的“笼”[22]66-67。

《番汉合时掌中珠》记载西夏面食有“油饼、胡饼、蒸饼、干饼、烧饼、花饼、油球、角子、馒头”等,其中烧饼,西夏文二字“莐葅”,第一字音北,烧之意;第二字音遏,饼之意,当指用炉鏊烤制的饼类食品。西夏文《文海宝韵》29.142解释“火炉”为“此者火炉鏊也,花饼、干饼等烧烤用也”[20]436,《文海宝韵》30.272解释“鏊”为“此者火炉鏊也,制干饼等用之谓”[20]439。从西夏“光定十二年正月李春狗等扑买饼房契”中可以看出大麦和小麦制作的西夏饼是最主要的谷物主食[23]119-123。而宋代中原人的谷物主食,最为流行的面食加工方法为“蒸”,宋代用蒸法加工的面食品种众多,主要有炊饼、馒头、包子、兜子等。而此时《番汉合时掌中珠》中的“笼床”器物,我们推测,它就是用来蒸诸如馒头和“净葅”(蒸饼)的食物用具。

猜你喜欢
蒸笼西夏火炉
蒸甜粿
记者应该“围着谁转”
半自动升降蒸笼
宁夏西夏风情园
温暖的大火炉
梦回大唐古道 重庆有个火炉镇
从出土档案看西夏官吏请假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