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合发展的“台”与“网”

2021-06-01 09:08黄翔盛伯骥
粤海风 2021年1期
关键词:台网受众融合

黄翔 盛伯骥

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由于政治、文化、经济领域发生了巨大变化,各行各业都出现了新环境、新视觉、新思维,视频媒体也不例外。

一方面,电视被赋予更重大的历史使命;另一方面,互联网的高速发展带来收视市场的巨变,台网作为新时代传播平台进入新的竞争领域。由于面临新时代转型与升级的新机遇,如何增强视频内容生产力、提升荧屏生命力,成为台网电视工作者面临的最大挑战。众所周知,关于台网之间竞争与融合的议论已有多年了。虽然事实不像众人所判断、预言、猜测的那样扑朔迷离,但或左或右的改变总让我们迷惘。有专家认为,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媒介融合绝不仅仅只是把传统媒体的内容通过“一网两微一端”等互联网化进行传播,而应该将媒体介质深入融合、差异化生产、各有侧重、多介质传播。

因此,业界要客观分析媒体技术革新带来的转变,看到白热化竞争之下的真实状况。正如有关专家指出的那样,播出平台的便捷度不是受众离开电视的最大原因,优质内容始终是媒体的核心竞争力。

以下是笔者长期在行业观察中留下的若干印象,供同行共同思考。

印象一:台不是台

由于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互联网+、融媒体为电视插上新的翅膀,网络平台成为电视内容播出的重要渠道。由于各种新媒体传播的优质内容大部分来自电视,电视台传播渠道不仅仅是电视传输,这已成为业界共识。

近两年来,智能媒体技术的创新和应用无疑是对视频领域的一大革命性冲击。不管是“5G·4K”集成制作,还是“VR”视频的沉浸化体验,都给视频媒体在技术创新和应用方面加足马力。特别是随着5G商用步伐的加快,各类视频媒体将再次迎来技术革命的发展潮,电视媒体更不例外,它在智慧广电的拓新建设之中一步步实现自我突破。

众所周知,无论是过去还是将来,媒体作为传递信息的载体,其任何一次更新与拓展,绝不是与内容有关,而是与技术相关。实践证明,制播技术的更新,不但决定受众的体量,而且决定受众的感受。

因此,今天的媒体融合,作为信息时代背景下一种媒介发展的理念,成就了媒体传播技术上的一次大革命。在新媒体迅猛发展的基础上,多种新老媒体的有机整合,从而诞生了一个全新的视频传播环境。

早在1994年,我国便首次接入全球互联网;从21世纪开始,“PC”门户又陆续在我国上市。十几年后,中国网民数量达到了全球第一。大约从2004年开始,4G技术又开始在我国逐步进入商用,至2019年5G技术开启,我国互联网用了短短的25年,完成了短视频繁荣、长视频直播等多种媒体融合创新模式。这些不仅改善了人们的视频观赏环境,还极大地影响了全球媒体格局蜕变。根据QuestMobile数据显示,截至2019年11月,中国移动互联网月活跃用户已经突破11.35亿户,日人均使用时长超过6.2小时。

然而,随着全球媒介传送技术的飞速发展,更新的周期日益变短,新技术不断涌现,例如独立“App”、小程序、终端合作以及“Web”“H5”等多样化的流量矩阵,共同形成了全景生态流量体系,让更多视频传播方式成为可能,进一步催生了各种视频内容产品向受众渗透。

因此,可以说科学技术的革命,不但催生了互联网的生长,而且技术创新的成熟,还驱动了台网内容的融合。实践证明,在新时代媒体融合大环境下,科学的技术发展有力地驱动了各种媒体内容创新。特别是近几年来,日新月异的技术发展让新时代的媒体内容产品拥有了及时性、碎片化和多样化的趋势,这对各类电视节目有了更为丰富的展现环境。

同时,从受众观看环境来看,手机等移动智能端的大规模普及,让受众随时随地接收信息和观看视频,可以在更多的闲暇时间进行碎片化娱乐享受。此外,高速网络的全方位覆盖,使观众收看节目的环境限制大大缩小,不仅仅局限于居家和办公室,任何区域都可以成为视频消费的场地。

另外,由于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VR”“AR”等新技术迅速发展,又催生了更多虚拟现实形式下的互动、沉浸式体验等视频内容产品。特别是短视频、竖屏短剧、互动剧、“VR”剧、“VR”游戏等产品的应用,人们的观看体验大大超越了以往的感触。比如,系列情景剧《爱情公寓》,经过多年融合实践,不但在制作上开辟了“VR”、互动剧等多种创新技术,带给观众更丰富的观剧体验,还首次实验45分钟竖屏长剧,即整集剧情都可以竖屏形态呈现,大大地突破了传统电视剧的收看理念。

综上所述,我们不难判断,任何现代传媒的进步与发展,其首先要取决于科学家们提供的技术平台与技术革命。因此,无论哪种媒体的从业者,切不可以自己站位的平台新晋而自傲,更不要以自己媒体新锐而自喜。无论新老媒体,要居安思危,科学技术常常一日千里,或许今日的新媒体,明日便成了旧媒体;也或许昨天的老媒体,今日成了新媒体。这些都不是媒体人可以制约的,一切是科学家说了算。

因此,加大媒体融合的姿态,是新老媒体所能保全自己的最佳良策,让传统电视台成为新功能电视台,这是众望所归。

印象二:网就是网

在网络视频越来越红的今天,网络视频艺术是否能成为一个独立的门类,这恐怕不是个前瞻话题了。虽然台网之争已经多年,到底是东风压倒西风,还是西风压倒东风,一直没有最后的定论,但这不妨碍一门艺术品类的修炼与形成。随着现代科学迅猛发展,互联网技术让网络视频艺术一步步走近了受众,受到业界的关注。但从文化发展秉性来看,如果要让一门新的艺术真正脱颖而出,其艺术体系、艺术理论,以及艺术环境的建立不可忽视,网络视频艺术也不例外。

其一,网络视频艺术有着自己的秉性

在电视初起的年代,人们习惯把电影与电视分称为“大屏”与“小屏”。尽管电视在科学技术的推动下,电视机的屏幕尺寸走向大型化,但对于电影银幕而言,仍是大巫见小巫了。而对于互联网视频而言,其主要通过电脑、iPad(平板電脑)以及手机等作为终端视频与观众接触,仅从视频大小来看,与其他视觉媒介差别较大了。如果说电影是大屏,电视是小屏的话,网络视频则是微屏了。因此,既然互联网视频具有微屏的特性,那也就具备了自己的视觉秉性了。仅以景别为例,全景与大景别画面是电影导演的最爱,可以营造多少震撼的视觉印象,而在手机等微屏中,那就不是震撼了,甚至成为遗憾。再以音效为例,电影以及智能电视着重于听觉结构与立体听觉的开发,而网络视频听觉则以节奏传递与音效造型为主,对音效的多层开发不太关注。

因此,仅从以上实例来看,足可说明当今视频艺术的一个重要特征,虽是一个大家族,但大屏、小屏、微屏之间既有物理的差别,更有艺术的差异。

此外,电视能发挥长视频节目的最佳属性,而短视频则是网络节目的最佳选择。时长的差异也形成了网络视频艺术的明显特征。因此,网络视频艺术有着自身独立的秉性应是无疑的了。

其二,网络视频艺术应有自己的体系

由于网络视频有着自身独立秉性,在互联网科技的日益进步中,网络视频艺术逐渐开始成熟,这也已成为事实。但是,如果要完善这个艺术门类,则还是要从自我体系的搭建入手。众所周知,电视艺术是尾随电影艺术的足迹走到今天,也难怪无数电视人以自己作品的“电影格式”而沾沾自喜。但电视艺术经过几代人的努力,还是有了自己的理论、自己的学科、自己的人才以及自己的代表作。否则,电视艺术的文化地位、传媒地位,以及独立地位无从谈起。因此,作为蓄势待发的网络视频,要开始建造自己的艺术体系,塑造自己的艺术风格,打造自己的艺术人才,这才有可能早日与电影艺术和电视艺术媲美。

其三,网络视频艺术需建自己的环境

也不知什么时候开始,业界有人把有的網络视频节目称之为“微电影”,有的称为“网络大电影”;也不知道以什么理由,业界还把网络剧、网综拉入电视文艺奖的评奖系别;更不知道以什么理由,影视界诸多协会陆续开办网络分会。虽然这其中没有什么是非与原则问题,但可以由此得出一个结论,我国的网络视频艺术还没有形成一个独立评价、独立荣誉的环境。虽然这个环境的形成与成熟是个迟早的事情,但与网络视频艺术家的努力与自信是分不开的。如果你想永远依赖和依恋别的艺术门庭,那你的腾飞和发达就会受到阻碍。如果你去建立和建造属于自己的艺术环境,你的目标就会更清晰,你的受众就会更精准,你的市场就会更庞大。

总而言之,网络视频艺术到了应该开始自立门户的时候了。因为,网就是网。

印象三:未来台网

未来的台网,何去何从,这恐怕谁都难以预计。就以电视剧为例,随着我国近年媒体融合的进程不断提升,电视剧这个名词已不能完整地表达其全部意义了。

其一,媒体融合环境下电视剧已多向跨界

当网络时代还未到来时,就有不少文化形态媒介寻找过“跨界”模式,如电视电影、游戏电影等。同样,作为电视剧而言,与网络衍生的网络剧一样,除了传播渠道不相一致外,许多艺术原则还是有着其共性。而且,随着媒体融合的不断深入,台网剧的大量生产和播出,更是逐渐模糊了两个视觉类型的界限。特别是在平台、生产、营销的浅层融合转向内容创作的深度融合后,电视剧和网络剧虽然各自有着上文所提到的个性与特征,但也在很多方面突破了平台的差异,逐渐开始互动。

当下,我国网络剧以极具“网感”的创作意识,用更为复合、极化的生产方式,填补了电视剧长久以来类型缺失、风格单一、内容沉闷的局面。而电视剧又在激烈竞争之中,吸纳了网络剧的流行风格,丰富了电视剧的创作概念,这不但使双方在新的媒介融合语境下实现了类型融合,还实现了不同媒体平台、制作主体,以及受众之间的双向乃至多向互动。如2019年的爆款剧《亲爱的,热爱的》,虽然采用的是先台后网的播出方式,但因其来自网络热门“IP”,虽然表现的是小众职业,但将爱情的甜蜜感和青春的奋斗感相结合,既有“电感”,又有“网感”,符合台网用户双重诉求,故实现了台网市场双赢的结果。

其二,在不同类型生产中电视剧实现台网互通

对于电视剧而言,几十年来不但承载了受众对现实生活真、善、美的期盼,而且传递着主流文化与道德价值。因此,在创作理念上,电视剧多采取教育模式去描绘社会人群的共同体验,传递通俗的审美理念。如近两年推出的《如懿传》《破冰行动》等剧集都以传达正义战胜邪恶的价值导向,用典型的人物形象与情节结构叙述故事,积极传递了向上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而网络剧成长于开放、多元的互联网环境之中,以个性标新、刺激立异故事理念,对人物情节突破与重构,深受各媒体受众青睐。如2018年至2019年以来推出的《镇魂》《古董局中局》《长安十二时辰》《黄金瞳》等剧,较好地说明了在媒体融合、台网联动、政策调控等因素作用下,我国电视传媒市场的进步与繁荣。

有业内人士分析,随着媒体融合的进一步发展,“网感”+“精品化”的模式将进一步融合,这意味着电视剧创制者必须将传统电视剧连续性故事的讲述能力、高质量的制作水准与网络剧所具备的互动式叙事功能、流行文化元素融汇于创作之中,重塑电视剧与网络剧之间的概念与定位,从而促使电视剧在网络剧类型观念保持其个性的基础上,互相借鉴,让审美体验日益趋合。

从以上例子可以说明,在媒体融合的过程中,融合是方向,个性是原则。无论是电视节目还是网媒节目,既要在融合中生存,更要在融合中发展。

其一,要保持住自己的品质优势。从目前来看,我国电视节目的品质优势是有目共睹的,特别是近十年来的提质过程,在全球也名列前茅。但是,这种艺术的优质性是在比较中产生的。因此,从艺术精湛的角度出发,无论是主观标准还是客观要求,其文化背景、艺术感染、思想境界相组合的品质优势,是在同类竞争中巩固自身的重要考量。

其二,要稳守住自己的个性优势。所谓个性优势,是指某种艺术类别,具有与众不同的辨识度与表达方式。也就是说要做到“人优我特”。虽然个性就未必没有缺点、未必完美,但却可以为自己树立艺术标志,给观众留下记忆。因此,无论是电视艺术还是网媒艺术,只有坚守自身的艺术原则,保全自身艺术底线,充实自身艺术营养,才会有自身永久的艺术生命。

其三,要寻找到自己的极致优势。近年来,由于媒体融合的优势,使视频文艺领域催生出许多现象级作品。而这些现象级作品的出现,无疑为本门类的品牌与影响提供了一个发展空间。然而,如果要创作出影响极致的作品,不但需要保持各自精湛的艺术底蕴,还要契合各自的外部环境。因此,如何让自己的作品在竞争中完胜,这不但与受众情感、社会情绪、时代情结的影响有一定关联,而如何寻找各自的创新优势,也是至关重要的。

总之,在新时代的到来之时,也带来了飞速发展的新科技。我国媒体技术和互联网技术伴随着政治、经济、文化的进步,促使我国的媒体格局有了深刻调整。因此,在新的传播时代到来之际,以互联网的思维,做好台网融合工作,扩大传播影响,这不但可以让我国文化艺术创作更加繁荣,还可让社会文明环境更加美丽,让人民的精神生活更加美好。

(作者单位:湖南广播电视台 湖南省政府)

猜你喜欢
台网受众融合
“五学”融合:实现学习迁移
浅析新媒体时代下受众观的演变
刚柔并济
破次元
融椅
论网络传播中受众的逆反心理
曲艺受众分析
注意力 约会力 亲和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