苑承丽 吴玲
[摘 要]网络全球化赋予了我国意识形态话语权构建不同于以往任何时代的网络特殊性,这不仅仅是信息传播方式的革命性变革,同时也开辟与拓展了意识形态话语权建设的新空间与新领域,互联网空间已然变成意识形态话语权的必争之地。新时代我国网络意识形态话语权构建在话语主导力、凝聚力、引领力和影响力等方面持续提升,取得了一系列成绩,同时也不可避免地存在多元主体作用力偏低、内容载体吸引力不够、媒体平台整合力欠缺、舆情动态引导力不强和信息安全防御力较弱等现实问题。必须认真审视这些问题,追根溯源,在注重话语主体的队伍培养与建设、优化话语内容的合理设置与拓展、推动话语载体的深度融合与发展、加强社会舆论的正确引导与规范、增加安全防御的技术支撑与支持等方面下功夫,齐抓共管,科学解答新时代我国网络意识形态话语“谁在说”、“说什么”和“怎么说”的问题,打造新时代具有中国特色的网络意识形态优势话语。
[关键词]新时代;网络意识形态话语权;话语权建构
[中图分类号]D6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0-8284(2021)02-0038-09
进入21世纪以来,日新月异的互联网技术使人类社会信息有了全球即时传播的利器,我国网民规模达9.89亿,普及率达70.4%,[1]已然迈入全媒体时代。作为开拓人类生活“第二空间”的重要变革力量,网络深刻改变着人们的观念和思维方式,重塑意识形态的新格局,复杂的网络空间成为意识形态斗争的主阵地,伴随着网络新媒体如雨后春笋般成长,如何在网络空间中牢固掌握意识形态话语权成为一项紧迫而重要的课题。
一、我国网络意识形态话语权构建的现状
新时代我国网络意识形态话语权的构建,以巩固马克思主義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为终极指向,在持续推进目标建设的发展过程中,取得了诸多成绩,有力地阐释与传播了我国的主流价值观和正能量,唱响了中国声音。
(一)主流意识形态在网络空间始终发挥主导力
意识形态是上层建筑,意识形态的内容是否具有主导力,取决于综合国力。近些年来,我国在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道路上攻克了一道又一道难关,收获了一个又一个奇迹,经济持续向好,社会主流向善,一系列治党治国治军新举措的推行无一不是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加速器。我国始终坚守“一切为了人民”的初心选择,始终践行“一切依靠人民”的道路坚守,人民相信党、相信政府,信仰马克思主义,全党全国全社会都像石榴籽一样紧密团结。在这种背景下,主旋律的引领,正能量的凝聚,影响力的提升使主流意识形态在网络空间始终发挥主导力。在提高凝聚力方面,我国始终秉持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以此来凝聚广大群众的思想价值观念。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成功实践激发了广大群众的爱国热情,纷纷通过网络为祖国的成绩点赞,积极同党和政府进行网络互动,主动学习党和国家的大政方针,自觉为宣传主流意识形态做出努力,弘扬社会正能量和中国感人故事,极大地提高了主流意识形态在网络空间的凝聚力;在提高引领力方面,在先进传播技术的助力下,网络意识形态传播平台推出了一系列别具一格的传播新样态,力争全方位、立体化地将我国主流意识形态融进民众的网络生活,激发学习兴趣,拓宽了主流意识形态宣传的新渠道,从而压缩了挑战马克思主义主导地位的社会思潮与舆论的生存空间,重塑了网络舆论新格局,舆论生态整体向好,彰显了我国网络主流意识形态的引领力;在提高影响力方面,面对变幻莫测的国际网络形势,我国积极参与国际网络秩序的维护,提出了一系列新理念、新规则,如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等,获得了世界各国的广泛认同与尊重,充分展现了我国负责任大国的形象和风采,提高了我国主流意识形态的延展力和影响力。
(二)话语主体同受众之间的互动提高了凝聚力
话语权不仅是一种权力,也是一种权利。但无论从哪种角度去分析,都离不开网络意识形态话语主体的有效表达。在无网络时代,话语主体主要是指党和国家的官方媒体,因此意识形态话语呈现出一种生产、传播和接受相互区分和独立的话语格局。网络技术的发展尤其是自媒体的出现,打破了这种传统、单一的话语传播格局,话语主体开始呈现多元化特征,形成了以官方媒体为主导,其他话语主体共同发声的话语格局,各大商业媒体、网络意见领袖、广大网民群众都成了网络意识形态传播的话语主体。
从受众的角度来讲,传统的意识形态话语传输是话语生产者向受众单向灌输的一种状态,之间鲜有互动,广大群众缺乏吐露心声的途径。伴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各类网络媒体融入到人们生活中,广大网民不再仅仅是信息的接受者,也是传播者与评论者。他们拥有发声权,既可以对个人支持的话语表示认同,又可以猛烈批判不认同的话语;既可以提出问题,也可以回答问题,从而极大地提高了网民参与网络意识形态话语建构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增加了话语主体之间的双向互动。
当前,我国各级党政机关和相关组织机构积极拓展官方媒体阵地,灵活运用官网和“两微一端”等网络平台,积极发布最新政策信息,及时回应社会关切问题,即时解答人民群众质疑,抢占话语权,拉近“官民”距离。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广大群众借助微博、微信、QQ、抖音和快手等传播平台,积极转发和推送有关疫情的官方权威消息,向身边的人宣传科学防疫知识,同时还分享身边的感人故事和温暖事迹,揭露阻碍防控工作的不良现象,自觉抵制网络谣言,积极投入到防控工作的网络宣传上来,传播了社会正能量,凝聚了中国精神和中国力量。为了宣传2021年全国两会精神,向人们速递两会内容,吸引人们广泛参与到两会的讨论和学习中来,央视新闻在微博中设置了“两会”话题,阅读量累计达到了149亿人次,人们参与讨论的次数超过了559万。广大网民纷纷通过互联网表达自己的观点看法,转发相关微博微信的最新信息,为两会喝彩,为中国点赞。针对最关心的一些热点社会问题,网民们主动通过网络平台进行信息披露、评价与反馈等,为消除社会矛盾和维护社会稳定贡献了力量,弘扬了正能量,实现了主流意识形态话语传播效益无限放大的可能,大大提升了我国主流意识形态的主导力和凝聚力。
(三)传播平台和技术的多维创新增强了引领力
媒介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动力,网络作为继广播、报纸、电视之后的新媒介,开启了人们认识世界的新模式,改变了人们之间的交往方式。
随着我国新媒体的快速发展和新技术的快速更替,出现了许多具有公信力和影响力的新媒体平台,扩大了网络意识形态话语的传播面。网络话语的跨平台与多样化传播成为常态,新型传播模式层出不穷,网络新技术重塑了传播平台对于网络意识形态的话语宣传方式。当前,全媒体不断发展,出现了全程媒体、全息媒体、全员媒体、全效媒体,信息无处不在、无所不及、无人不用。[2]“四全”媒体的建设,绝不能缺少技术创新的驱动。我国网络媒体顺势而动,充分运用网络新技术,为主流意识形态话语宣传与传播打造了一个个新平台,采用图片、文字、音乐和短视频等多种元素相结合,推出人工智能、5G、VR全景直播等多种新型传播形式,为创新传播语态提供了多种选择。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召开之后,各大官方网络媒体响应国家号召,助力人们学懂弄通全会精神,研发了各种各样构思巧妙和趣味十足的学习形式,鼓励人们学习全会精神,掀起了网上学习的热潮,使理论学习形式变得在线化和常态化。中国网对“中共中央就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举行的新闻发布会”进行了9个语种的现场直播,两天之内独家完成了约1.6万字的英文实录翻译工作,全渠道的阅读人次达到了350万;光明网则专门为网民策划了系列主题视频访谈,邀请著名演员冯远征就“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这一话题进行畅谈,吸引了广大网民的眼球;中国青年网则抓住了青年一代学习型和实践型的学习特点,运用实景拍摄和特效技术的融合,以“青年大学习”系列H5的学习形式,带领广大青年学生聆听主旋律,“走进”红色革命圣地,重温党的历史、国家的苦难与辉煌,带领广大青年开阔视野“学”起来。这些网站平台的技术创新为我国广大群众真正了解和学习国家的大政方针发挥了巨大作用,将理论化和抽象化的意识形态内容作生动、活泼的立体化表达,增加了内容的阐释力与形式的吸引力。
(四)国际交流与合作的蓬勃态势扩大了影响力
在全球化大背景之下,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倡导之下,任何国家的意识形态话语不能仅仅关切本国利益,也要体现对全球问题的关注,只有胸怀世界,才能赢得各国的认同与支持。
风云莫测的国际网络意识形态话语格局中呈现“西强我弱”态势,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发达国家在国际网络空间一直占据强势主导地位。面对西方利用强大技术和信息优势对他国的价值观渗透,我国坚信团结才是力量,积极参与国际交流与合作,与世界各国共同商讨全球互联网治理规则,提出有理性、讲道义的大国方案。随着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影响力的提升,我国已经在全球互联网信息格局中建立了自己的话语传播渠道,依托日益完备的网络信息技术和所掌握的信息资源,不断提升我国网络意识形态话语在国际网络空间的影响力。
在人民网的官方网站中,通过检索可以发现,除中文版本之外,我国的主要新闻信息资讯还可以译成英、日、法、西班牙等9种外文版本,同时还有7种少数民族语言;为了让世界人民更好地了解中国的历史与发展,国际在线以61种语言向全球即时发布中国信息,介绍中国情况,成了覆盖地域最广、影响人群最多的多终端、多应用和多语种网站集群,充分彰显了我国在国际网络空间话语体系中的重要地位,维护了我国网络意识形态话语权。同时,我国高度重视同世界各国在网络空间中的文化交流与对话,习近平在第二届世界互联网大会上提出的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的主张,不仅凝聚了我国的主流价值观,更是为维护世界网络空间秩序提供了中国方案,得到了与会国家的广泛认同。在新冠肺炎疫情全球肆虐的国际大背景之下,互联网的作用尤其凸显,抗击疫情迫切需要互联网的支撑。我国通过互联网为世界各国提供援助,开展远程会诊、远程提供中国的抗疫方案和对策,并提倡世界各国要通过互联网互通互信,将其作为抗击疫情的有力武器,进行互联网诊治、互联网防控,我国表示将尽己所能助力全世界范围内早日战胜疫情,由此加深了同世界各国的民心相通,为推动全球的向更开放、包容、公正的方向发展提供了典范。
二、我国网络意识形态话语权构建存在的问题
习近平强调,“宣传思想阵地,我们不去占领,人家就会去占领”[3]147,在抢占阵地的实践中,我国的确存在“失语”“失踪”“失声”等现象。
(一)网络意识形态话语多元主体作用力偏低
网络发展改变了意识形态话语主体的单一性特点,使之呈现出了多元化的特征。据有关网络用户思想政治情况调查表明,作为我国主流价值取向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网民有很强的影响力和感召力,但与此同时,网民的思想状况也存在差异化表现。[4]网络意识形态话语权的构建需要各话语主体充分发挥其在网络空间中的意识形态引领作用,如此才能真正提升其作用力。官方媒体是党和国家进行意识形态宣传的主要阵地,辐射范围广,且在人们心中有着较强的影响力,是最具权威性的话语主体。当前,主体作用力偏低主要体现在非官方媒体的建设上。一些大型商业媒体有着自己独立的运营模式,对于意识形态建设方面明显存在不足,只是简单地满足于将官方媒体中的信息直接复制,流于形式,缺乏对于信息意识形态的解读,无创新性可言,因此在内容上难以吸引读者,更不能与读者产生意识形态的话语共鸣;一些网络大V、意见领袖等网络人士,为了得到更多网民关注,获得更多利益,改头换面地发表一些同主流价值观相悖的言论,迎合部分网民的猎奇心理,传递负能量,使意识形态治理复杂化,一定程度上削弱了人们对于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另外,部分网民综合素养不高,政治立场不坚定,缺乏判断甄别能力,極易受到西方价值观的影响和蛊惑,发表错误言论。
(二)网络意识形态话语内容载体吸引力不够
话语内容是构建网络意识形态话语权的重要一环。话语如果不具有吸引力,那么很难得到广大网民的心理和情感认同。当前,我国在网络意识形态话语权构建中存在着话语缺乏吸引力的问题。首先,网络意识形态话语内容创新性不足。马克思主义是与时俱进的理论,不是墨守成规、固步自封的理论,它伴随时代发展而发展,开放性特征要求具有不断创新的实践勇气,如此才能增强话语的感染力和吸引力,才能确保马克思主义在网络意识形态中占据主导地位。当前网络空间的意识形态宣传话语中,部分话语对理论与实践、文本与时代、批判与创新的关系没有很好的把握,仅简单地复制马克思主义理论文本,话语内容严重缺乏创新性与时代性。其次,网络意识话语没有很好地回应网民利益关切。意识形态话语若不能回馈网民的利益诉求,必然会降低网民的认同度,从而失去网民信任。部分网络意识形态话语内容笼统且宽泛,脱离了百姓生活,对群众反映的思想困惑没有精确把握并作出有针对性的解释,导致人们对所传递的话语缺乏支持与认同。最后,网络意识形态话语的表达方式缺乏灵活性。一些党政机关在传达中央精神时,部分内容的传达仍停留在政治话语层面,未能及时融入新时代网络话语,未能以广大网友喜闻乐见的形式呈现出来,也不能根据网民的语境变化灵活应变,内容缺少亲和力,带给网民一种距离感,无法产生共识,网民学习和接受的积极性不高,因此削弱了网络意识形态话语的认同感和主导力。
(三)网络意识形态话语媒体平台整合力欠缺
话语载体解决的是“如何说”的问题,媒体平台是关键。习近平强调:“加快推动媒体融合发展,使主流媒体具有强大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形成网上网下同心圆,使全体人民在理想信念、价值理念、道德观念上紧紧团结在一起,让正能量更强劲、主旋律更高昂”[5]。当前,我国已经塑造了多元化的意识形态话语传播平台,但内在整合力欠缺。从资源整合方面来看,网络媒体之间的资源整合力度不够,微信中的公众号每天都在更新内容、推送新信息,但是存在资源分散问题,公众号之间不能形成强大的传播合力,因此话语传播和覆盖最大化难以实现;且各公众号之间网络信息简单的复制与转发,面临话语内容同质化的困惑,不利于主流意识形态话语的宣传。从后期维护方面来看,平台后期维护效果不佳,“微平台”的兴起使得“微动员”“微对话”成为网络互动新方式,“微平台”也成为值得重点关注的网络意识形态话语重要载体。现阶段的主流意识形态相关“微平台”虽取得了建设成效,但在平台维护方面仍有较大提升空间,部分“微平台”只关照网络意识形态的主题,内容建设却跑题,内容更新也存在不及时现象,无法保持传播效果的持续性,从而影响话语权的掌控。
(四)网络意识形态话语舆情动态引导力不强
话语主体的多重性特征,衍生了多元的网络舆论,网络舆论是“在互联网上传播,社会公众对某一社会焦点事件所表现出来的具有一定倾向与影响的意见或言论”[6],是由现实社会中的舆论拓展、延伸到网络世界中形成。大数据的到来给网络空间带来了海量的虚拟信息,庞大的网络主体可以通过虚拟身份汇聚在网络空间,增加了政府引导和掌控网络舆情的难度,对于网络信息进行实时动态监控、监测舆情风险,面临着信息挖掘能力不足和网络信息检测技术方法亟待优化的局面。在舆论环境营造方面,大多数部门采用“只守不攻”的策略,缺乏主动在话语平台中正向引导舆论的积极性,所以当网络舆情爆发时,不能及时提供完备的应急处置方案,只是采用发文警告和删帖方法对舆情传播进行限制,寄希望于通过“堵”“禁”等传统监管方式控制舆情,不仅起不到舆情引导和教育的作用,还会引起网民的逆反心理,导致网民在思想上极易受到其他“网络暴民”的影响,盲目转发或者制造不良舆情信息,致使舆论升级发酵,形成“网络暴力事件”,这种情况极易削弱网民对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加大了对网络意识形态话语权的掌控难度。
(五)网络意识形态话语信息安全防御力较弱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网络信息技术发展水平决定着我国网络意识形态安全防火墙牢固与否,因此篱笆扎得紧不紧,关键在于我国网络信息技术发展水平的高低。受多种因素影响,我国网信事业整体起步比较晚,前期发展在资金和技术方面的投入明显不足,再加上受到西方发达国家的技术束缚和信息封锁,导致我国网络信息技术在世界上缺乏一席之地,而相较于西方国家,甚至出现更大的差距,从而导致我国网络平台的防御能力难以获得质的提高,难以抵制其他社会思潮的渗透,严重影响我国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根据国家计算机网络应急技术处理协调中心(CNCERT)的实时监测数据显示,我国在2020年被篡改的境内网站有243 709个,其中有1 030个政府网站受到了攻击篡改,相较于2019年增长30.9%;CNCERT监测中还发现,已经有61 948个境内网站被境外IP地址植入后门,其中包含276个境内政府网站。[1]这些都表明,境内外敌对势力利用他们“先进”的“破网”技术和互联网攻击技术,加紧对我国进行意识形态渗透和破坏。由于在互联网国际意识形态斗争领域缺乏经验,在应对西方意识形态的网络渗透与冲击时防御能力明显不足,网络防御系统亟待加强。习近平总书记曾多次强调网络空间安全和网络信息技术的重要作用,认为如同鸟之两翼、车之双轮,没有网络安全,就没有我国的意识形态安全,国家安全也不能保证,只有坚定不移地坚持网络强国战略,坚持网络信息技术持续创新,才能顺利推动网络意识形态高地的建设,牢牢地将话语权掌握在自己手中。
三、我国网络意识形态话语权构建的对策
新时代网络意识形态话语权建设不仅复杂并且艰难,需要多方面协调推进。必须正视问题,从话语主体、话语内容、话语载体、社会舆论和网络安全等方面齐抓共管,有效实现对网络意识形态话语权的引领与掌控。
(一)注重网络意识形态话语主体的队伍培养与建设
马克思强调,思想的实现需要凭借使用实践力量的人。[7]构建网络意识形态话语权是系统性工程,必须重视话语主体的培养和建设,明确“谁在说话”。从官媒层面来看,要注重党政官方网络媒体对主流意识形态的表达。官媒为党而生,为党立言,因此具有“发声”和引导功能的权威性党政网站和党政官微,必须切实担负起自身责任,提升政治敏锐度及洞察力,在新闻事件报道过程中,务必在保证真实客观的基础上,及时主动发布权威、有效信息,对新闻事件进行深透剖析,阐明立场及态度,从而取得网络话语的宣传主动权,引导网络空间舆论正确走向。同时,要提升宣传战略布局,塑造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外宣旗舰媒体,及时向世界传递中国声音,及时解疑释惑。面对国外敌对势力对我国的蓄意抹黑与攻击,及时回应反驳。事实证明,我国经过网络时代转换“声道”的转型探索,再到以“微平台”的移动互联网时代,各具强势影响力的官媒平台已经脱颖而出,改变了国内外对传统官媒的刻板印象,实现了话语权的逆袭。从商媒层面来看,要注重对网络商业媒体的引导和监督,加大党政官方媒体同商业媒体的合作力度。商业媒体是网络意识形态话语权构建不可或缺的话语主体,在以营利为主旨的同时,也应为我国主流意识形态的宣传贡献力量。相对官媒而言,他们的传播内容与方式更贴近群众生活,且通过搭建UGC平台,网民可以直接在平台发声,呈现放射性传播形态,从而成为网络新势力。网络商业媒体从业人员必须树立政治意识和大局意识,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对党政官方媒体未能及时涉及的空白处进行有效补充和完善,及时发声,服务好党和国家的中心工作,将完善与补充新时代我国网络意识形态话语权的责任和使命落到实处。从意见领袖层面来看,要注重培养正面“网络意见领袖”队伍。拥有庞大追随者的“意见领袖”是社会舆论的积极分子,对问题犀利的评价和话语表达的“接地气”,使得他们的观点很容易影响到普通网民的思想和价值判断,对网络舆论走向具有重要影响。因此弘扬网络主流意识形态话语,需要培育一批有能力、高素质且立场坚定的“意见领袖”,将他们纳入到党的思想和组织建设体系中,定期开展理论培训与交流,引领他们运用大众化话语澄清网民的错误认识,正确引导网络民意和舆论走向。从网民层面来看,要注重提高网民的整体素质。自媒体的迅猛發展,中国已有9.89亿网民,他们不仅是网络意识形态话语的接收者,更是手握麦克风可以随时发声的发布者,对于推动网络政治生态走向,成为不可低估的力量,因此提升网民整体素质迫在眉睫。要注重提升网民的自我约束能力,网络不是一个法外之地,现实社会的道德准则与行为规范在网络中同样适用,每个人都要严格规范自身言行,文明行使个人话语权,杜绝反动言论,抵制网络谣言;同时网民也要提高甄别信息真伪的能力和判断力,唯此才能有效辨别和过滤网络中的错误言论和观点。
(二)优化网络意识形态话语内容的合理设置与拓展
“为谁说话”是意识形态工作的核心,是精髓所在,也是必须坚持的话语立场。要得到人民群众的持续认同和支持,就必须始终代表和始终关切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基于这点认识,首先,话语内容要回应人民群众的利益关切。群众在哪里,意识形态工作就要延伸到哪里。网络空间是现实空间的延续,人民群众关心的社会保障不完善、生态环境恶化、教育不公正、贫富差距加大等民生难题都会在网络空间有所显现,网络空间已经成为审视民生问题的重要窗口,也是民生建设的重要阵地,因此融入群众“话语圈”的好办法就是深入群众,切实把握群众的所思所想。由于群众需求不同,必须以群众面对的实际问题为内容设置导向,仔细区分、有针对性地设置网络意识形态话语内容,真正把党的主张同群众心声统一起来,有效地回应和阐释群众关注的现实问题,从而提高网络意识形态话语的对话能力。例如,在新冠肺炎疫情再次来袭之际,群众迫切需要了解自己当地的疫情发生情况、疫情防护措施等,这就是当前群众最需要解决的问题,因此党和政府必须通过网络及时、适时地发布可靠的确诊数据和确诊人员的行动轨迹,以确保群众的知情权,回应其利益关切。其次,话语内容也要回应国际社会关注的利益关切。在全球化背景下,中国作为第二大经济体的蓬勃发展已经引起了国际社会广泛关注。因此在聚焦中国自身发展的同时,也要加强国际宣传,传播中国声音,回应国际社会对中国的利益关切,以讲好中国故事来回应国际社会对中国发展走向的关切,以唱响中国主旋律向世界展示中国的所思所想。在互联网时代,必须把握好互联网这个“最大变量”,向世界讲清楚中华民族的历史、现实及优势,将传统文化同当代文化相贯通、将世界文化同民族文化相融合,在全球网络空间秩序中生成中国话语的“最大公约数”。最后,话语内容要通过新颖的表达方式进行展示。意识形态理论具有抽象性,广大人民群众对于晦涩难懂的学术性语言往往心有余而力不足,因此必须创新话语表达方式,在宣传过程中要注重话语表达的通俗化、大众化,将抽象的意识形态理论浓缩在群众的现实生活用语中,以情理兼备的叙事方式娓娓道来。可以运用一些古诗词、歇后语、俚语等修辞阐释,使群众想听、爱听,让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8],从而有效地提高我国网络意识形态话语的感染力与凝聚力。
(三)推动网络意识形态话语载体的深度融合与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建设“全媒体”,推动媒体融合向纵深发展。[2]要善于运用信息革命成果,加强主流意识形态话语的主导地位,巩固中华民族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紧紧地将话语权控制在自己手中,加强网络媒体之间的资源整合。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首次提出:“加快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3]118。网络媒体传播快、互动强、信息量大,是意识形态话语的强力传播载体,对增强意识形态话语感召力意义非凡。由于网络媒体的多元化特征,不同媒体平台有自己独特的传播结构,需要系统地梳理不同类型、形态的网络媒体资源并进行整合,使所有网络媒体不管类型、形态如何都能同心同德承载主流意识形态。这要求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中央媒体与地方媒体、官方媒体与商业媒体等都要同向同行,实现媒体之间对于国家大政方针、主流意识形态话语、中国故事等优秀资源的共享、互通有无和无缝对接,同时又要发挥好各自的优势,弥补各自的不足,共同为提高网络意识形态话语传播效果服务。另外,还要注重话语载体的创新发展,实现技术突破。当前互联网领域的先进技术不断涌现,要善于运用网络信息化、数字化等先进技术,积极构建新型智能媒体,精准推送满足受众需求的个性化文化产品;不断整合、优化已有平台,实现平台的聚合性发展,继续推动“两微一端”平台建设,做好公众号和各类APP的管理工作。同时要继续搭建新的交流平台,拓展国际平台,总结网络意识形态在国际平台的传播规律,探索传播渠道,精准对接国际社会的话语受众,利用新平台、新技术展示中国负责任的大国形象,增强国际话语影响力。
(四)加强网络意识形态社会舆论的正确引导与规范
历史反复证明,舆论导向事关国家的安危与生死存亡,关系着民族团结和国家富强,必须牢牢把握,注意引导和规范。互联网是网民重要的信息来源,必须坚持正确导向、加强监控、全面掌握、规范引导。对于各类网络媒体而言,必须旗帜鲜明地坚守社会责任,加强舆论筛选和信息甄别能力,从源头上杜绝错误言论和不良信息的生成与传播,对于国内外重大事件、涉及重大政治原则和大是大非的问题,必须在第一时间将重要信息传递出去,让网民早知情、多知情,掌握舆论主动权。当出现重大舆情和突发紧急事件时,应该及时疏导网民情绪。随着我国进入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致使人们的利益诉求增加,容易引发热点问题与突发事件,处理不好,极易削弱主流意识形态对舆论的引导力。面对这种形势,在机制方面必须完善舆情研判及预警机制,对于苗头性和倾向性问题的性质和趋势精准剖析,做到“一叶落而知天下秋”。对于就业、教育、医疗、住房等社会热点问题,要想群众所想、关注群众所关注,及时且深入地解读,引导人们形成合理的心理预期。面对突发热点问题,要确保在第一时间发现和处理,迅速反应、全面了解、有效引导,以防“茶杯里的水花”上升为舆论风暴。在国际网络空间的大环境中,要有理有据地同抹黑、唱衰中国的国际网络舆论作斗争。《这就是中国》节目中提到:当今中国已经不存在“挨打”“挨饿”的问题,目前迫切需要解决“挨骂”的问题。面对国际社会舆论的负面言论,必须及时作出战略谋划与策略选择,破解说理困境,把握舆论斗争的“时、效、度”,有理、有利、有节地向国际社会讲清楚事件的是非曲直,争取国际社会对于中国社会的理解与认同。
(五)增加网络意识形态安全防御的技术支撑与支持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网络安全及信息化是统一部署、推进实施的不可分割的两项工作[9]197-198。提升网络意识形态话语权是保障网络意识形态安全的关键,“安全防线”的筑牢既需要技术的保障,也需要人才的支持。首先,要大力推進网络信息领域核心技术攻关,在技术方面保障意识形态话语安全。当前由于芯片及操作系统等核心技术受制于人,我国网络信息安全存在隐患。因此,必须加强培育自主创新技术,构筑起意识形态的技术防线。加大对信息产业和网络安全产业的投入,鼓励创新意识形态的网络安全运行机制,推动政企协作发展,不受制于其他国家,在国际上发声才能更有底气。同时,加强信息基础设施的安全保护力度,健全网络意识形态信息安全预警和监测机制,实现实时、全面地感知敌对势力的话语信息,从而及时、有效、灵活应对,为网络意识形态话语权的争夺赢得主动权和制胜权。其次,要注重培养网络信息技术人才队伍,为强化网络攻防提供人才智力保障。究其根本,意识形态安全竞争实际上是网络安全人才的竞争,因此提高国家应对网络技术攻击的整体防御能力,培养更多的网络安全“领军者”尤为必要。要尽快建立一个完整的网络技术人才培养和培训体系,重视人才的培养和继续教育,塑造既能掌握网络安全技术又能熟知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正规化、复合型网络尖端人才队伍;加快推动建立专业网络攻防单位,对网络攻防力量进行整体统筹与协调,制定应急预案并定期进行攻防演练,锤炼实操水平,使其成为我国网络意识形态安全的后备军和坚实屏障,从而筑牢我国的网络思想防线,将网络意识形态话语权牢牢掌握在手中。
[参 考 文 献]
[1]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第47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OB/EL]. (2021-02-03)[2021-02-15].http://www.cac.gov.cn/2021-02/03/c_1613923423079314.htm.
[2] 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二次集体学习时强调推动媒体融合向纵深发展 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共同思想基础[N].人民日报,2019-01-26(01).
[3] 习近平新闻思想讲义(2018年版)[M].北京:学习出版社,2018.
[4] 江苏省委统战部南京师范大学联合课题组.网络人士思想政治引领与提升网络主流意识形态话语权研究[J].江苏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20(1):48-53.
[5] 习近平.加快推动媒体融合发展构建全媒体传播格局[J].前线,2019(4):4-7.
[6] 何明敏.新媒体舆论主体的演进轨迹[J].重庆社会科学,2016(8):78-85.
[7]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320.
[8] 习近平.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 更好完成新形势下宣传思想工作使命任务[N].人民日报,2018-08-23(01).
[9]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
〔责任编辑:杜 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