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融合背景下川北地区传统村落保护研究

2021-06-01 12:00王霞
艺术科技 2021年6期
关键词:传统村落产业融合

摘要:川北地区位于四川盆地北边,拥有基于独特的人文历史环境与山地地域特色的村落历史文化,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村落文化体系。深入探究川北地区的地域文化以及聚落空间,寻找传承与发展传统文化的道路,有利于当地乡村建设与人居环境之间的可持续发展。本文从产业融合的基础背景出发,分析川北地区传统村落的保护问题,研究传统村落在现阶段的保护原则以及方法,希望能够推进有关川北地区传统村落的理论研究,使之更加深入与完善,同时加快传统村落保护方法的实践步伐。

关键词:川北地区;传统村落;产业融合

中图分类号:TU982.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436(2021)06-0-02

1 研究背景

任何一个国家要走向现代化,都必须建立在自己的文明基础和文化逻辑上[1]。村落是人类最初建立的社会群居聚落单位,是人类和社会发展的源泉,进一步探究传统村落历史文化、现实意义、时代内涵具有重要的社会意义,对延续中华民族的“根”具有不可磨灭的重要意义。然而,随着城镇化进程的不断发展,中国农村的传统经济结构发生一系列的变化。拥有传统民风文化、建筑文化、人居环境文化的传统村落以及普遍意义上的乡村都出现了肉眼可见的凋敝与衰亡,保护传统村落成为当下亟待解决的问题。

2 传统村落的多元价值

2.1 历史价值

川北地区传统村落的历史价值可以确切地体现在其空间的分布与演变、农耕变迁的历史、建筑形态的发展以及民俗传统的传承等各个方面,这些内容是川北地域独特的历史标志,对于传统村落的保护与传统文化的传承具有极其重要的价值。例如,向阳村的利阆古驿道,是古蜀道米仓道的重要分支,是古时利州(今广元)至阆中的必经驿道。驿道贯穿向阳村南北十余公里,三里五里便设哨台,资过客歇足、纳凉,供骑乘运货之用,间接反映了早期川北地区的商业贸易历史。

2.2 文化价值

传统村落拥有当地独特的传统习俗、传统建筑、人居环境文化以及农耕文化等,一座传统村落就是一座当地文化的博物馆。此外,深厚独特的人文精神文化使传统村落在历史长河的洗刷中历久弥新,彰显出了极强的生命力。例如,老房嘴村内有高家三房家祠,据当地居民介绍,每隔几年,在当地生活的高家的人都会在此举行祭祖活动,以此缅怀先辈,承德立志。

受川北地区历史上发生的多次移民活动以及地理特征的影响,这一地区内出现了多民族文化并存的现象。比如位于南充市的仪陇县就是川北有名的客住县,素有“川北客家第一县”之称;而绵阳市平武县的亚者造祖村、民族村则是藏族民族聚居地。

2.3 艺术价值

川北地区融合了各地特色文化,传统村落建筑也因此发展出了独特的构造方式、装饰形式与施工工艺等,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有别于城市建筑在工业化体系下所呈现的标准化样态,传统村落的形态丰富多样,地域差异性明显,展现出了村落独有的艺术魅力,体现了不同民族的人文精神和审美趣味,展现出不同的艺术表现形式。

2.4 科学价值

传统村落特有的环境选址、空间布局、公共环境、历史建筑、装饰工艺等在村落形成与发展的过程中起着不可磨灭的重要作用,是传统村落形态发展过程中对人居环境建设的科学性表现,蕴含了村民在长期实践过程中积累的经验与智慧,具有较高的研究探索价值。宏观上的村落选址体现的是一种环境观,如向阳村和白石寺村周边有自然水系可作为生活与生产的重要水源;中观层面体现为村落的规划布局,如对于位于平原地区的城关村,其规整秩序的布局有利于节约用地,对于位于山地地区的石板村,其灵活自由的布局则可以使村民灵活地进行农业生产活动;微观层面上,川北地区独特的穿斗结构、吊脚楼,如向阳村的县衙、梅岭村的寺庙等,其结构技术与营建工艺都体现了特殊社会环境条件下人民的智慧。

3 产业融合背景下传统村落保护困境

3.1 村落空心化导致衰败

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大力发展,乡村人口数量开始向城镇转移。而对于传统村落的保护与发展来说,其最基本、最全面的力量就是当地的原住民,然而,很多村民为了家庭生计选择进城打工,这必然会导致传统生产方式出现变化,村落空心化程度加重。例如,梅岭村600人左右的总人口中,60岁以上的老人达百余人,常年在家的30~50岁年龄段的劳动力不足200人;而位于阆中市的老房嘴村,村内留守人员大多为老人和小孩,部分房屋损毁严重,土地荒废情况严重。

3.2 现代生活方式造成传统风貌破坏

在传统村落中,传统民居的布局与现代生活习惯格格不入,配套设施如水电、卫浴、采光通风等条件落后,已无法适应现代社会生活。另外,传统建筑多为砖木结构,易毁坏,房屋内外多有毁损,居住条件较差。而部分村民长期居住在城市,更加习惯现代化的生活方式,对生活条件的要求也更高,傳统住宅无法满足其现有要求,为改变自己现有的居住环境,传统村落中新建了大量的现代住房,这对传统村落的风貌造成了极大的破坏。

3.3 旅游开发不当造成环境破坏

近十几年来,乡村旅游业不断发展,传统村落凭借其优美的环境、丰富的文化以及独特的传统逐渐成了市民旅游活动新的目的地。为了充分满足游客的需求,乡村建设没有考虑自身实际情况,而是将为游客提供更多的游玩设施作为建设的目的,导致“乡村公园”大量涌现。比如在传统村落入口处修建宽阔的广场、富丽堂皇的宾馆,但这些建筑显然与周围的传统建筑风格差异巨大,新旧建筑混建严重影响了村落的整体风貌。

4 产业融合对传统村落环境保护的影响

产业融合的实质是在农业基础上的乡村一二三产业的联动,使三者交叉、渗透形成新业态,增加农民收入的发展过程[2]。产业融合发展对传统村落环境保护有重要意义,一个地区经济发展水平越高,当地的居民就越愿意留在该地,该地的村落建筑、景观的保护情况就越好。而传统村落的整体风貌和景观环境可以直接或间接地反映出该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

4.1 产业融合为传统村落发展提供了现实基础和经济保障

良好的经济状况必然会为传统村落带来大批劳动力,为传统村落经济发展注入新鲜活力,推动传统村落的建设发展。此外,传统村落生态环境保护和乡村旅游发展也需要经济的支撑,而乡村产业的融合发展势必会促进当地的经济发展,为村落提供更多的人口以及更好的经济条件。因此,要实现村落的良好发展,就必须为当地居民增收入、促发展,产业融合发展道路是其中最为直接和有效的路径,它为传统村落的保护发展工作提供了现实基础和经济保障,可以真正实现传统村落的循环保护,良性发展。

4.2 产业融合可以实现传统村落保护模式的多样性

产业融合发展可以促进传统村落生产方式发生转变,可以改变过去单一的以传统农耕经济为主的粗放型第一产业发展模式,实现三产均衡发展。而各个村落在资源条件上的差异势必会造成不同村落发展重心、发展模式、发展路径以及各产业比重存在差异,最终会带来传统村落保护形式多样性的局面,能真正做到一村一品,一村一貌。例如,位于阆中市的天宫院村与老龙村虽然都属于特色文化型旅游村落,但天宫院村的风水文化尤为出名,因此村落的发展方向是以风水文化为主的旅游文化遗产型村镇;而老龙村的老观灯戏远近闻名,因此旅游业的发展多围绕灯戏进行。

5 产业融合背景下川北地区传统村落环境更新策略

5.1 分级保护传统村落历史风貌

截至2020年,住建部先后公布了5批6799个传统村落,每座村落录入时间、保护工作、保护实践进展不一致,具体保护实践情况也存在差异性,不同的村落在各自的传统民居修缮、村落发展前景规划、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等工作上存在不同的问题。因此,在传统村落的保护过程中需要因地制宜,做到分级保护更新,针对不同级别的传统村落空间,要采取与之对应的空间保护更新策略。

一级村落是村落历史遗存多,保护完整,已开展了不同程度上的旅游业,开发比较成功的村落。这类村落可优先发展旅游业,深化旅游产业与其他产业的融合,同时打造具有自身专属文化特色的名片。二级村落整体风貌保存较好,但传统建筑规模较小,剩余单体建筑多,未形成较大的建筑群,村落受交通地形限制多。因此,可以以第一产业为基础,结合当地的水土资源,发展现代多元农业;另外,还要深挖村落特色,打造自身专属名片,积极发展特色旅游业。三级村落是传统风貌破坏严重,房屋闲置或破损情况严重的村落。这类村落可以整合自身资源,发展多元农业经济,延伸农业内部产业链,以农业发展推动经济发展。

5.2 分区保护传统村落景观格局

保护过程中要根据每个村落的不同情况,按照不同的保护区域划分,实施不同的保护措施。要从4个层次划定村落空间的保护更新范围,包括村落核心保护区、整体风貌保持区、环境建设控制区以及生态涵养区。可以通过传统村落空间实施统一和分区两者巧妙结合的保护更新法,对其中存在的共性问题使用统一的措施做到宏观层面上的调控,微观方面的保持则需要动员每一位村民的参与,从每一座独立的民居开始,由内而外、由表及里地改善传统村落空间环境,提高村民生活质量。

5.3 挖掘村落地方特色,保护人文风貌

传统村落保护更新过程中应使其整体呈现出统一协同风貌,而非强调村落部分特征或突出单栋建筑形态样式。特色意味着要根据村落独特的文化在内部空间实现创造性更新,进而在村落空间塑造多样化的形态风貌。对川北地区传统村落的保护应该从它的地域性、民族性等多个方面考虑,要让村民使用本土的材料以及传统工艺建设自己的村落,这样才能有效保留村落历史地域的空间风貌。

5.4 优化产业结构,实现农业多元化发展

传统的农村经营主体多以家庭为单位,生产方式单一,而优化产业结构、促进村落产业的融合发展,则能为村落的发展提供更多可能。多元还意味着要在农业分工分业、专业化、规模化经营方面有充分的资源配置潜力,各类专业人才要有巨大的成长空间。因此,应根据各地不同的资源优势和区位条件,发挥不同类型的经营主体的不同优势,激活农业发展的各种资源要素,实现农业的多元发展,达到多渠道为村民增收的目的。

5.5 发展特色产业,打造专属文化名片

要根据传统村落特有的区位优势、产业基础、发展状况、人力资源等因素,全面统筹村落各类资源,牢牢把握村落的特色,从区域城乡统筹和乡村错位分工等多个角度进一步确定乡村的特色产业。还要在专业人士的指导下进行专业化生产,通过上下游产业链的不断延伸,实现以特色产业为引领,多产联动的模式。要从自然和人文两个方向挖掘村落特色产业,利用当地的自然资源,结合该地非物质文化遗产、民俗文化等各种人文历史因素,发展特色产业,打造专属自身的文化名片。

5.6 依托旅游产业,深化产业融合程度

早在2015年,中央1号文件就明确提出,要将现代产业组织方式引进农业,促进农村产业融合发展。要依托旅游产业加快转变方式,打破休闲农庄、农家乐等传统旅游产品的形式,发挥第一产业的基础作用,结合当地的人文历史,充分挖掘乡村文化价值,丰富乡村旅游内涵,让休闲旅游带动农业发展。例如,位于阆中市的老龙村拥有悠久的历史以及独特的老观灯戏,但由于村落对特色产业的挖掘深度不够,老龙村的旅游产业融合成效较差,旅游产品少,没有形成品牌效应与自身专属的文化名片,没有将自身的优势有效转化为资源优势。

5.7 发挥多方联动作用,互补互促协同发展

传统村落空间保护更新复杂且烦琐,涉及经济、社会、文化等多个领域,因此离不开多主体、多领域、多学科的大力支持。应当以高等院校为核心引导力,借助科研机构的力量,结合当地的特色产业发展,创造当地协同保护的更新机制。

6 结语

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随着城市化的不断发展,工业化、城镇化的不断推进,传统村落的生存空间越来越狭窄,破坏日益严重,传统村落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和发展机遇。积极推进乡村产业融合发展,不仅对传统农业经济的结构升级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同时可以促进乡村产业的创新发展。村落产业的蓬勃发展有利于村内传统建筑民居、公共服务设施及村落风貌的保存,可以为传统村落的发展注入新鲜活力与充足动力,真正实现传统村落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罗德胤.传统村落:從观念到实践[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7:256-265.

[2] 屠黄桔,王影影.产业融合视角下苏南乡村工业空间优化策略研究[J].湖北农业科学,2018,57(10):129-133.

作者简介:王霞(1996—),女,陕西西安人,硕士在读,研究方向:城乡环境设计。

猜你喜欢
传统村落产业融合
民族地区传统村落文化安全建设的新视角
大数据时代广告产业融合发展的模式与机制分析
基于贸易转型背景下的大连服务贸易发展对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