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马街书会是一种民间性质的民俗活动,是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之一,又被称为“十三马街书会”。它作为一个民间自发性质的曲艺交流盛会,包含多种多样的曲艺流派。本文运用可视化平面设计的方式将马街书会的活动过程呈现出来。用信息可视化的方法和理论将马街书会这一传统民俗活动转化为可视信息,并以艺术化表现手法作为辅助,用简洁明了的创意图形来表达,同时将马街书会的民俗活动信息应用于产品设计上,以达到宣传传统民俗活动的目的。
关键词:马街书会;信息可视化;传统民俗活动
中图分类号:J617.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436(2021)06-0-02
0 引言
现代社会飞速发展,传统民俗活动和特色民俗化习俗日渐消退,将传统民俗活动的过程以信息可视化方式呈现出来,可以方便人们了解和感悟,使人们记住乡愁,更好地传承我国优秀的民俗文化。马街书会是位于河南省宝丰县的传统民俗活动,也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河南省宝丰县的马街书会是全国曲艺本行的交易盛会,又被称为“十三马街书会”。每年的农历元月十三到十五是书会的正当期,而元月十三是书会的正当日,也就是最繁华热闹的一天。马街书会在宝丰县城南杨庄镇马街村北进行,来自全国各地的说书艺人都携带自己的乐器和技艺在此地聚集,表演的曲种繁杂、曲目众多,说书亮艺,非常热闹。
1 民俗活动的可视信息提取
1.1 信息可视化的概述
国外对于信息可视化的研究处于相对成熟的阶段,最早研究是在计算机科学和信息科学领域进行。我国对信息可视化的研究起源与发展均晚于国外。在2007年,德国举办了以“信息可视化——以人为中心的可视化显示、交互以及评价”为主题的会议。这表明以用户为中心、以人为本的可视化技术连同其评价已经引起业界人士的关注。而信息图开始传播是在2010年左右。21世纪的信息传递已经从原来的文字时代转向信息时代、读图时代,信息传递方式转为图像传播为主体,信息的传播方法由原来的文本信息传播变为视觉形象传播,信息可视化由此进入大众视野。
信息可视化是一种通过直观的方式传达抽象信息的技术方法。通过对马街书会进行信息可视化设计研究,实现文化资源的设计转化,有利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可持续传承。
1.2 民俗活动的可视化信息提取
马街书会历史久远,起始年代众说纷纭。中原大地的民间说唱之风在宋元期间达到了巅峰,仅河南省境内,除马街书会外,还有桐柏的平氏镇、开封的朱仙镇等都曾是历史上多年形成的地域性书会地点,但这些地方的书会都已经衰败[1]。据史料推断,马街书会最早可能出现在元代,最晚则可能出现在清乾隆年间。关于马街书会的起源,有4种不同说法:其一是春秋时期纪念应国大夫张舒;其二是东汉年间马街村民救驾,皇帝施恩,村民为感谢皇恩演变而成;其三是宋代末年,为了纪念马街人朱秀才;其四是早年马德平老艺人的学生为其庆生。其中较为可信的是石碑说,据马街村广严寺石碑记载:“古刹大会起于元仁宗延祐二年,盛于明、清时期”[2]。根据马街广严寺火神庙残碑推测,其是因庙而起,源于距今有670余年的元代。按照风俗习惯的固定流程,马街书会的主要民俗活动包括祈神、拜师、收徒、说书、亮书、听书、卖书、买书以及其他民间艺术演出等内容。其中农历元月十三成为各地民间曲艺艺人在马街村相会的日期,在那之前各地民间曲艺艺人从过完年就开始准备,而到农历元月十一,便会有不少艺人前往马街村,开展会前各种准备活动。
马街书会的历史是一部民间文化和民俗传承的生长史,对于揭示曲艺艺术的发展规律,研究群众生活、信仰与中国农村政治、经济发展的关系,提供了详细可参考的资料。20世纪80年代左右,书会受到了文化界的重视,曾十分兴盛。然而进入90年代后,马街书会逐渐萧条。现如今,在宝丰人和地方政府的努力下,书会的发展雖然不如鼎盛时期,但至少保留传承到如今,可以将这一濒危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下去。
2 民俗活动信息可视化设计
2.1 设计理念
马街书会是河南省宝丰县的地方民俗活动,是应河流域文化哺育出来的瑰宝之一。山东胡集书会与马街书会并称为中国北方两大书会,其中马街书会所具有强大的民间艺术表演魅力和浓厚的文化底蕴,拥有独特性和多样性,跻身于“中国十大民俗”之一。宝丰县因此有了“中国曲艺之乡”的称号。马街书会从每年的农历元月初七开始,又逢春节后,这一民俗活动便活跃起来,历时一个月正式结束,有俗语称“年年书会来相聚,醉归乃到夕阳斜”。21世纪初期,马街书会的发展进入落寞时期,后来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因此受到了保护。据宝丰县文化馆统计,马街书会自出现以来,每年到会的书棚都在百个以上,艺人上千名。马街书会开放式的演出环境和长时间的演出要求艺人采取口传心授的学习方式和即兴式的演出形式,决定了艺人利用已有音乐要素进行改编的传统创作方法的有效性和存在合理性,民间曲艺的程式化特征是口头传承的有效途径[3]。
从信息可视化的图表设计着手,基于马街书会的历史文化发展,研究比较信息可视化的符号语意与马街书会的信息结合,同时结合国内外信息可视化设计的发展趋势和特点,探讨研究论证信息可视化理论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信息可视化设计中的可能性,最后通过说明具体设计方案呈现设计作品。马街书会包含了很多繁杂的程序、多种形式的民俗活动,本文通过对马街书会的民俗活动进行时间上的梳理,进行整理归纳,辅以艺术创作,让不了解马街书会的受众可以了解到这个濒危的民俗活动,让人们知道河南宝丰地区还有这样一个具有特色的民俗活动,为非遗民俗文化的传承贡献力量。
2.2 设计思路
此阶段是搜集马街书会的资料后,将资料转化为灵感并进行梳理的阶段。将海报创作的每个过程具体化地展现出来,同时将每一张具体设计说明展现出来,确保制作的原创性与独立性。不论是马街书会的表演形式,还是其表演的曲艺流派,或其所用的表演乐器,都可以从中提取出设计元素作为设计的灵感来源。
2.2.1 调研准备工作
通过对马街书会进行实地调研,了解马街书会的现状、困境及传播的需求,以深入了解马街书会的起源、文化历史、民俗活动和特点等,对马街书会形成直接准确的描述,将文字信息梳理总结成可视化信息,为后期设计提供依据。
2.2.2 确定设计的内容
挑选好设计内容的核心,对前期资料进行梳理后,有的放矢地挑选设计重心,可以按照主体物的不同分门别类,分成不同的系列。
2.2.3 设计风格
为了使信息表达更快捷,采用简洁明了、扁平风格的大色块进行主题绘制。由于活动发生的日期临近春节,那么能体现传统意味的朱红和明黄就是必不可少的颜色,可以作为主题的大体色调,在此基础上配以近似色或对比色进行辅助,形成视觉上的平衡感。
2.2.4 场景中的主要人物和道具
因为是曲艺类的民俗活动,所以必不可少的就是乐器类道具的刻画,也离不开人物的刻画描绘。曲艺种类繁多,运用到的乐器也不尽相同,除了常见的简板乐器,还有一些不太常见的乐器,例如八角鼓、扬琴、软弓京胡、短杆曲胡、檀板等,可以将这些乐器的使用方式和使用场景融入设计,传达曲艺类信息的特点。
2.3 设计整合
从信息可视化的图表设计着手,基于马街书会的历史文化发展,研究比较信息可视化的符号语意与马街书会的信息结合,同时结合国内外信息可视化设计的发展趋势和特点,探讨研究论证信息可视化理论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信息可视化设计中的可能性。马街书会的民俗活动形式众多,曲艺流派种类繁杂,表演形式偏于随意互动性,同时表演所用的乐器也有不同种类,因此,在进行马街书会系列创意信息可视化图表设计时,采用几个不同的系列来表达不同的内容,大致包括3个系列。
2.3.1 以宣传现场氛围为主的系列
“亮书写书”作为马街书会的重要民俗活动之一,其独特的互动性可以通过手绘的方式来展现。“亮书”即艺人们在会场上摆阵对歌,以展示自己吹拉弹唱的技能,其中就有很多设计元素可以运用;同时马街书会的举行日期在春节附近,春节带来的喜庆节气余韵未消,同样可以运用在信息可视化图表设计的主题气氛表达上面,庆典类主题的氛围渲染也可以运用到马街书会创意信息可视化设计中。
2.3.2 以所用乐器为宣传主体的系列
马街书会的曲艺流派众多,每一个种类都有独特的乐器作为辅助,因此乐器也可作为设计元素之一进行构思。在每年马街书会上都能看到一种颇为普通的乐器,同时也是河南坠子里说唱最常用的乐器——简板。简板大概宽3cm,长30~40cm,基本上都是以梨木或红檀木制作,是艺人在说唱时打节拍所用的一种乐器。还有一种艺人自制的土乐器,他们在打简板说唱时,一边拉板胡,一边用腿上绑着的可拉动的木槌击打木鱼似的木管,随着说唱内容、感情的变化,他们可用脚牵动木槌或快或慢地进行敲击。选取不同乐器的独特视角,以乐器来讲述不同曲艺背后的故事,是创意信息可视化设计的思路之一。
2.3.3 以马街书会状元评选为主的系列
马街书会每年都会有书会状元的评选活动,这既是一个象征,也是马街书会的重要标志,因此以书会状元作为主题信息可视化设计的元素之一是必不可少的。角逐书会状元是每年马街书会上最让艺人激动的事情,其中的说书状元评定活动已延续了36年。书会状元评选专家评审组在书会现场根据要求评出10名左右艺人作为候选人,然后以在中华曲艺展览馆演出和专家投票的方式进行复选,由每名参评专家签名生效,最终胜出者评为书会状元,同时在书会的休闲广场上会为每位书会状元设立人头雕像,作为荣誉予以激励。每年有不同背景的候选人以及评选时期发生的故事,都可以作为书会状元系列的设计思路。
本文利用笔者所学的设计理念来凸显主题设计,进一步增强主体性。在确定了3个不同的系列之后,融入不同的元素,通过手绘的手法,用视觉隐喻来构建传递马街书会可视化信息,简洁明了地传达信息,可以量化信息可视化图像艺术表现形式、表现方式和美学原则,增强信息的可读性,引起受众的共鸣。
3 非遗民俗活动信息可视化设计作品
3.1 流程图设计
流程图中有不同的分类,如祭拜活动类和现场表演类,其中祭拜活动包含了拜师收徒、祭拜火神庙等活动。而现场表演中的相关人物也包含两大类:表演艺人与观众,其中表演人物又因为曲种不同而分为不同的表演类型艺人,观众中有写书人、普通观众、进行互动的群众等,根据场景不同,人物的选择也有所不同。流程图中所用的道具则是艺人表演时所持的不同乐器,如渔鼓、简板、扬琴、小鼓、大锣等,乐器有便携式和非便携式之分,根据场景进行不同的刻画。
3.2 产品设计
3.2.1 乐器抱枕设计
马街书会表演过程包含各式各样的乐器,由于乐器本身的独特性和大型乐器携带不方便等因素,曲艺爱好者可以将同类型的乐器抱枕带到日常生活中,既可以作为纪念品传播曲艺文化,又可以融入日常。
3.2.2 明信片设计
明信片作为文旅产品,包含地域性、文化多样性等特点,能使前来游玩的观众进行收藏纪念,方便携带和保存。为马街书会单独设计的异形明信片更能体现出马街书会独有的文化特点,直观地彰显马街书会的民俗文化特色。
3.2.3 钥匙扣设计
钥匙扣是可以随身携带的日常用品,对马街书会上的人物形象和乐器道具分别进行手绘,遵照其独特性,设计成钥匙扣,非常适合日常携带,具有独特的收藏意义。
3.2.4 帆布包设计
刻画马街书会中具有意义的表演场景,设计在可随身携带的帆布包上,既能满足游客出行携带物品的需求,也能起到一定的宣传马街书会的作用。
4 结语
本文基于实地调研,笔者每年都会深入书会文化活动现场,体验全部的文化过程,同时查阅资料进行整理分析归纳,进行多种尝试后,运用平时所学的艺术设计理论,创新设计风格和设计理念,传播马街书会这一濒危的传统民俗活动。传统民俗活动内容丰富、内涵多样,需要我们更好地发扬和继承,运用可视化的设计形式能更浅显易懂地展现民俗文化,使受众接受和了解传統民俗文化,增强民族文化自信。
参考文献:
[1] 王青.马街书会的历史、现状与未来[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05.
[2] 昝惠芳.河南两大书会发展现状对比研究[J].智库时代,2019(13):273-274.
[3] 班一.马街书会对中国传统音乐文化传承的调查与启示[J].北方音乐,2019(06):13-20.
作者简介:陈梦琪(1995—),女,河南平顶山人,硕士在读,研究方向:视觉传达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