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冠就 徐亚非 刘永明 张乐
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是老年人常见的髋部骨折类型,多是因为低能量损伤而引发[1]。针对此类骨折患者多实施手术治疗,改善其病情状况[2]。但老年人常合并骨质疏松及基础疾病,手术治疗相对复杂。近年来,3D 打印技术逐渐被使用在此类骨折患者手术治疗中,经由在手术之后构建骨折模型,较为精准的呈现对应解剖结构,有助于协助明确患者的手术方案[3]。本文针对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在手术治疗中采取3D打印技术的意义予以回顾性探究。
1.1 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2018 年3 月~2020 年6 月 本院实施髓内钉手术治疗的52 例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随机分为参照组和试验组,每组 26 例。参照组中男女比为15∶11;年龄62~79 岁,平均年龄(74.36±4.12)岁。试验组中男女比为16∶10;年龄61~78 岁,平均年龄(74.61±4.54)岁。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经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
1.2 纳入标准 患者均诊断为股骨粗隆间骨折;≥60 岁的患者;拟行髓内钉手术治疗的患者;患者和家属均签写知情同意文书。
1.3 方法
1.3.1 参照组 实行传统影像学技术协助髓内钉手术治疗。手术前依据X 线、CT 等传统影像学技术实施检测,依据检测结果制定髓内钉手术治疗方案,维持仰卧位,予以麻醉之后,实行闭合复位操作,将导针送入股骨头颈中,扩大外侧皮质,送入螺旋刀片,送入远处锁定螺钉,于透视下明确螺旋刀片处于股骨头对应中心位置或下面1/3 位置,闭合手术切口。
1.3.2 试验组 实行3D 打印技术协助髓内钉手术治疗。手术前采取CT 机予以检测,对骨盆和股骨相关轴向容积实施检测,设定层厚为5 mm,矩阵为512×512,完成检测后予以骨窗重建,设定厚度为1 mm,将数据输入软件,实施3D 模型构建,且采取3D 打印机将其一比一模型打印出来,依据3D 模型制定髓内钉手术治疗方案,维持仰卧位,予以麻醉之后,采取X 线机实施透视,予以闭合复位操作,在和大转子近处相距5 mm部位头侧割开3~4 cm,于大转子对应顶处予以送针,选择螺纹导针实施钻孔操作,实行扩髓处置,送入髓内钉主钉,选择瞄准器调节送进股骨头颈中的导针,之后扩大外侧皮质,选用适宜大小的螺旋刀片送入且锁定,且依据瞄准器送进远处,锁定螺钉,拧上尾帽。
1.4 观察指标及判定标准 比较两组患者一次性置入髓内钉成功情况、手术操作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髋关节功能评分。采取Harris 髋关节功能评估法予以患者髋关节功能方面调查,满分100 分,评分越小代表患者髋关节功能越差[4]。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3.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t 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 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两组患者一次性置入髓内钉成功情况比较 试验组患者的一次性置入髓内钉成功占比为92.31%(24/26),显著高于参照组的73.08%(19/26),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一次性置入髓内钉成功情况比较(n,%)
2.2 两组患者手术操作时间、术中出血量比较 试验组患者的手术操作时间为(50.20±1.26)min、术中出血量为(101.27±5.60)ml,参照组患者的手术操作时间为(60.35±2.30)min、术中出血量为(131.50±6.18)ml;试验组患者的手术操作时间短于参照组,术中出血量少于参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手术操作时间、术中出血量比较()
表2 两组患者手术操作时间、术中出血量比较()
注:与参照组比较,aP<0.05
2.3 两组患者住院时间、髋关节功能评分比较 试验组患者的住院时间(8.10±1.14)d 短于参照组的(11.93± 2.30)d,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患者的髋关节功能评分(84.12±4.50)分高于参照组的(75.20± 3.58)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住院时间、髋关节功能评分比较()
表3 两组患者住院时间、髋关节功能评分比较()
注:与参照组比较,aP<0.05
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是常见的髋部相关骨折,患病几率较高,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采取保守治疗难以得到较好的疗效[5,6]。目前,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多予以手术治疗干预,髓内钉手术是其常用术式,可改善患者症状,促进机体早期康复[7,8]。但是,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实施髓内钉手术治疗时对于术中骨折对应闭合复位存在较高的要求,需要多次予以透视明确[9,10]。以往,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多在术前采取X 线、CT 等影像学技术予以明确手术方案,但是,常规影像学技术得到的图像缺乏立体性,对于有关解剖结构的呈现效果不够理想[11-13]。
采取3D 打印技术可打印出一比一实物模型,能运用有关软件予以透明处理或是旋转处理,进而更为清楚的了解骨折位置,制定科学手术方案,且采取打印的实物模型予以手术模拟,充分保证手术操作精准性。本文结果中,试验组患者的一次性置入髓内钉成功占比为92.31%(24/26),显著高于参照组的73.08% (19/26),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患者的手术操作时间为(50.20±1.26)min、术中出血量为(101.27±5.60)ml,参照组患者的手术操作时间为(60.35±2.30)min、术中出血量为(131.50±6.18)ml;试验组患者的手术操作时间短于参照组,术中出血量少于参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患者的住院时间(8.10±1.14)d 短于参照组的(11.93±2.30)d,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患者的髋关节功能评分(84.12±4.50)分高于参照组的(75.20±3.58)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依据3D 打印技术在髓内钉手术前予以骨折模型建立,可重复掌握骨折块对应三维结构情况,明确骨折位置移动方向,了解骨折块之间位置关系,明确骨折分型状况,进而为其闭合复位提供支持,减少术中透视次数,而且,依据3D 模型可确定需恢复的解剖结构状况,掌握需穿透的骨折块情况,明确适宜进针点状况,维持手术操作精准执行,保证手术顺利实施和完成。
综上所述,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选取3D 打印技术协助髓内钉手术治疗方案具有良好手术治疗效果,有助于提升髓内钉一次性置入成功情况,促使手术操作尽快完成,减少术中出血量,改进其髋关节功能,促使其尽早出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