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有权 区健刚 董文韬
脑梗死是一种临床比较常见的多发性疾病,这种疾病容易导致患者残疾甚至死亡,属于当今危害人类最大的三种疾病之一,具有发病率高、死亡率高、致残率高、复发率高以及并发症多等多种特点。根据临床研究显示,脑梗死患者发病12 个月内有出现认知障碍的风险[1]。认知障碍主要表现在语言、记忆力、注意力以及执行能力等领域的认知异常[2]。也包括轻、中度认知功能障碍认知障碍对患者及其家属的生活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对脑梗死后的认知障碍治疗的干预研究一度成为医学研究的热点。因此,脑梗死后认知功能障碍的早期识别及治疗对患者身心健康的康复至关重要,奥拉西坦主要运用于脑损伤引起的神经功能缺失、记忆与智能障碍的治疗,其疗效显著,不良反应少见。临床实践显示,奥拉西坦是临床比较常用的促智药,在神经功能障碍引起的认知缺陷方面有较好的治疗作用[3]。本研究选取2019 年1~12 月本院收治的110 例脑梗死认知障碍患者进行分组对比,主要探讨奥拉西坦治疗脑梗死认知障碍的临床疗效。现报告如下。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9 年1~12 月本院收治的 110 例脑梗死认知障碍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5 例。对照组男28 例,女27 例,年龄48~70 岁 的有26 例,年龄71~92 岁的有29 例,平均年龄(73.84± 8.62)岁。观察组男30 例,女25 例,年龄44~70 岁的有24 例,年龄71~92 岁的有31 例,平均年龄(74.04± 10.02)岁。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纳入标准:①所选研究对象符合中华医学会第四届全国脑血管病学术会议修订的关于脑梗死的最新诊断标准;②所选研究对象发病后CT或磁共振成像(MRI)检查诊断确诊;③所选研究对象简易智力状态检查量表(MMSE)评分<27 分;④所选研究对象无高血压、冠心病、高血脂症、糖尿病和脑梗死病史;⑤所选研究对象均为首次诊断脑梗死,无既往治疗史。排除标准:近1 个月内服用促智药患者;合并其他脑部疾病患者;精神病患者以及沟通障碍患者;妊娠期以及哺乳期妇女;肝肾功能不全患者;失语患者。
1.2 方法 对照组实施常规治疗。急性期积极予以溶栓治疗,改善患者血管梗死状况,促进血管再通;使用血管紧张素,抗血小板药物以及抗凝药物、神经保护剂治疗。脱水降低颅内压,通过补液以及补充电解质,纠正患者水及电解质紊乱、酸碱失衡等症状;给予二级预防药物治疗,对有高血压、高血脂以及高血糖患者,给予降血压、控糖以及降血脂治疗。观察组在常规用药的基础上加用奥拉西坦(河北医科大学生物医学工程中心)治疗,奥拉西坦注射液20 ml(4 g)+250 ml的0.9%氯化钠溶液混合进行静脉滴注,q.d.,用药疗程为7 d。
1.3 观察指标及判定标准 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认知障碍、临床疗效,记录两组用药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患者认知障碍采用MMSE对患者进行评估,该量表最高分为30 分,27 分以上为正常,24~27、19~23、0~18 分 分别为为轻度、中度、重度认知障碍。疗效判定标准:采用MMSE 评分增分率作为评估标准,增分率为治疗前后评分差值与治疗前评分的比值,以百分比形式表示,增分率>20%为显效,增分率在12%~20%为有效,增分率<12%为无效,总有效率=(显效+有效)/总例数×100%。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2.0 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 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认知障碍比较 治疗前,两组轻度、中度、重度认知障碍患者占比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中轻度认知障碍占比58.18%高于对照组的38.18%,重度认知障碍占比9.09%低于对照组的25.45%,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认知障碍比较 [n(%)]
2.2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94.55%高于对照组的76.36%,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n(%)]
2.3 两组用药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治疗后,两组患者均未出现严重不良反应。观察组仅有1 例服药期间 出现睡眠紊乱现象,停药后自行恢复,但未证实与服药有关。
脑梗死是一种临床危急重症,患者发病比较急并且有较高的致残率和致死率。对于脑梗死患者来说,及时有效的溶栓治疗以及二级预防性治疗,可降低临床致残率和致死率[4]。在早期进行康复训练,可以有效的提高患者的生活能力,预防神经性功能缺损的发生[5],而脑梗死患者发病后,容易出现语言、记忆力、定向以及思维判断等能力的缺失,对早期康复治疗有一定的影响,还会造成生活能力下降。文献报道脑卒中患者半数以上有认知功能障碍,脑卒中会使认知功能障碍的危险性大大增加,据统计,脑卒中导致认知功能障碍的发生率可达50%~75%。同时,脑卒中后 12 个月内发生认知功能障碍的危险性也急剧增加,如王延江等[6]对首次患有脑卒中321 例患者调查发现,其3 个月后认知障碍的发生率为29.6%。脑卒中后认知障碍会影响患者进行康复治疗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延缓患者康复过程,造成患者及家属丧失康复信心,使患者致残率和向痴呆发展的风险增加,导致患者的生活质量受到严重影响,也给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的负担。还有研究[7]通过对颅脑损伤患者注射奥拉西坦注射液,发现经过奥拉西坦治疗后其认知功能显著改善。因此,作为临床医生,应该注重脑梗死后认知功能障碍的预防及治疗,把早期诊治着重放在血管性认知功能障碍。
促智药是对中枢神经进行调节的一类药物,主要通过有选择性的对神经细胞功能进行刺激、保护和修复,来恢复其功能[7]。促智药可以作用于人体大脑皮层以及海马区,对与学习、记忆等认知有关的大脑神经部位进行刺激,激发神经活性,促进患者认知功能的恢复[8]。这类药物对大脑无刺激以及镇静作用,对其行为没有不良影响,临床用药比较安全。
奥拉西坦是一种新型吡咯烷酮类益智药物,又被称之为脑复智,其药物成份化学名称为4-羟基-2-氧代-1-毗咯烷乙酰胺,其机理为可促进磷酰胆碱和磷酰乙醇胺合成,稳定神经细胞膜结构和机能,透过血脑屏障,对特异性的中枢神经通路有刺激作用;促进磷酰胆碱和磷酰乙醇胺合成,可促进缺血、缺氧脑组织对葡萄糖的摄取及利用,增加脑组织的能量代谢和ATP 的合成转运,提高大脑中ATP/ADP,使大脑中蛋白质和核酸的合成增加[7],使缺血区脑组织微循环得到重构及改善,减轻脑缺血所致脑水肿,促进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的恢复,改善记忆障碍,从而促进认知功能的改善。生产之初,是用于治疗老年痴呆的药物。换言之,其作用机理为,通过对脑细胞中的葡萄糖、蛋白质以及类脂等生物代谢能量进行同化,对大脑皮层、海马区等部位的神经细胞进行刺激、修复,改善与学习与记忆有关的精神行为[9]。梁雅儒等[10]的研究显示,奥拉西坦对脑梗死认知障碍患者的学习、记忆以及定向力等具有持久性的影响,可显著改善脑梗死后脑损伤引起的神经功能缺失、认知障碍以及智力障碍等疾病[11]。而本研究结果显示,治疗后,观察组患者中轻度认知障碍占比58.18%高于对照组的38.18%,重度认知障碍占比9.09%低于对照组的25.45%,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94.55%高于对照组的76.36%,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均未出现严重不良反应。观察组仅有 1 例服药期间出现睡眠紊乱现象,停药后自行恢复,但未证实与服药有关。与上述研究结果相一致。
根据国内临床试验显示,奥拉西坦在临床实验中有引发头晕、头痛以及睡眠紊乱等不良反应,但症状较轻,可自行恢复。而在本研究中,治疗后,两组患者均未出现严重不良反应。观察组仅有1 例服药期间出现睡眠紊乱现象,停药后自行恢复,但未证实与服药有关。这说明奥拉西坦临床用药安全性较高,对患者的损伤比较小。
综上所述,奥拉西坦用于治疗脑梗死后认知障碍,疗效显著,且安全性高,可在临床上广泛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