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 平,张润锋,胡泓惠
(湖北师范大学 国家级生物学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湖北 黄石 435002;湖北师范大学 生命科学学院,湖北 黄石 435002)
高等师范院校作为国家专门培养未来教师人才的重要场所,其必然在培养教学人才上更加全面和专业。目前师范院校对师范生的培养方式是否合理,其培养出来的人才是否具备进入教师岗位的过硬素质,还是需要通过实证研究来了解现状[1]。此次研究将从师范生教学技能培养角度对其重视程度、培养方式、培养效果、培养存在的问题四个方面开展调查,以此来反映现阶段高师师范生教学技能培养的现状。
此次教学技能培养现状调查的研究对象为高师师范专业大四的学生。此次调查针对湖北省内的湖北师范大学、湖北第二师范学院、黄冈师范学院三所师范院校的各100名大四师范生进行线上问卷调查,并在每所学校随机抽取10名大四师范生进行访谈。
为了了解师范院校师范生教学技能培养现状,本文采用了线上填写问卷以及线下随机访谈的方式开展调查。在了解教学技能重要性并阅读大量参考文献,借鉴前人调查方式方法的基础上,从师范院校培养方式及存在的问题、师范生自身对教学技能的认识以及主观能动性等方面入手设计了《高师师范生教学技能培养现状调查问卷》,其中单选题22问,多选题2问,共计24问。问卷题目围绕培养方式、培养重视程度、培养存在的问题、培养效果等四方面设置调查内容。
本次调查发放线上问卷300份,回收问卷数300份,有效问卷数297份,有效率99%;线下随机访谈人数30人(每个学校大四师范生10人)。
本问卷采用SPSS 18.0软件对其信度进行检测分析,得到其信度系数为0.844>0.7,由此可知问卷题目的内部一致性较高,表现为均是对师范生教学技能培养现状各个方面进行的调查。信度系统较高,说明调查结果的可信度也高,结果真实有效。
此次问卷调研针对三所高师院校师范生对教学技能的重视程度、培养方式、培养效果、存在问题四个方面设置多道问题展开调查,结果如下:
2.1.1 师范生从事教师职业意愿 针对师范生对教师从业意愿的调查结果如表1所示。
表1 师范生从事教师职业意愿
由此可知,41.08%师范生明确自己未来的就业方向,而29.97%师范生虽然选择了师范专业但是对未来从事教师行业的意愿不高,而28.96%的师范生尚未确定未来的职业规划。总之有半数以上的师范生对从事教师职业的态度是不积极的,教师职业还远远没有达到人们向往的职业范围。
2.1.2 师范生对教学技能的重视程度 此次问卷中针对师范生对教学技能的重视程度进行了调查,结果如表2所示。
表2 师范生对教学技能的重视程度
由此可知,大多数师范生对教学技能的重视程度较高,只有2.69%师范生不重视教学技能,6.73%师范生表现一般。大多数师范生认为应该重视教学技能,因为教学技能高低决定着教师的教学水平。
2.1.3 师范生对教学技能活动的参与度 师范生对教学技能活动的参与度调查结果,如表3所示。
表3 师范生对教学技能活动的参与度
从表3可知,23.16%的师范生经常参加教学技能活动;66.67%师范生对教学技能活动参与度不高,只参加学校组织的相关活动;而11.58%的师范生表示他们从不参加培养教学技能的活动,这与他们对教学技能的重视程度不够存在关联性。
2.1.4 师范生对自己教学技能水平的评价 被调查师范生本着认真负责的精神,对自己教学技能水平进行认真填写,统计结果如表4所示。
表4 师范生对自己教学技能水平的评价
由表4可知,52.19%师范生认为自己教学技能处于一般水平,只有5.39%师范生认为自己具有很高水平,22.9%人认为较高;约14.14%人认为自己处于较低水平。大多数学生对自己教学技能水平的评价是比较客观和中肯的,由此反映出当前师范生教学技能水平不容乐观。
2.1.5 师范生提高自身教学技能意愿 针对师范生提高教学技能的意愿,此次调查设置四个意愿程度,得到的结果如表5所示。
表5 师范生提高自身教学技能意愿
由表5可知,约78%的师范生对提升自己的教学技能的意愿水平较高,14.14%的师范生积极性不高,7.74%的师范生不能确定自己的意愿,也应属于意愿不高范畴。这反映出大多数学生能认识自己在教学技能方面的不足,并很愿意提升自己的教学技能水平,但也有少数师范生的主观能动性不够,积极性不高,这与他们教师从业愿意不高、对教学技能的认识不够有关。
2.2.1 师范生参加实践类课程活动的频率 师范生每年参加各类实践性课程活动情况见表6所示。
表6 师范生参加实践类课程活动频率统计
由表6可知,师范生参加说课、观摩课堂教学、模拟课堂教学等的频率多数集中在1~5次。究其原因可能是开设实践类课程活动需要耗费更多的人力、物力,需要调动学校多方面资源,因此此类课程的开展频率较低。
2.2.2 教育实习时长 对师范生教育实习的时长调查结果如表7所示。
表7 教育实习时长
由表7可知,师范生参加教育实习的时长集中在1~2个月、2~3个月这两个时长上,是与学校的教学计划规定吻合。接受访谈师范生认为:实习的时间安排不合理,与研究生备考时间一致,大大地影响实习效率,他们建议对教育实习的时间以及时长能做出适当调整。
2.2.3 师范生教学技能的评价方式 对目前教学技能的最终成绩评定方式状况的调查结果如表8所示。
表8 师范生教学技能的评价方式
由表8可知,教学技能评价方式多为传统的平时成绩加期末考试成绩的形式;而只有16.5%为平时成绩加模拟课堂教学,25.25%采取模拟课堂实践类形式检验学生学习成果。对于实践类课程还继续沿用理论式的传统评价方法,成绩不能很好地评价学生的教学技能水平,也不利于师范生教学技能水平的提高。
师范生教学技能的培养效果的调查主要从师范院校设置的课程、教育实习活动以及实现从理论到实践的转换状况等三个方面是否有利于教学技能的提高进行了调查,具体结果如表9所示。
表9 课程以及教育实习等对师范生教学技能的培养效果
由表9可知,大多数师范生认为教育实习以及学校开设的课程对教学技能的培养具有良好的促进作用,较好地实现了从理论到实践的转换。但教育实习前后数据出现较为明显的下降,由此看出:实习前80%以上的学生认为有利于或很有利于他们的教学技能培养,实习后比例下降到54%,这反映出教育实习的实施过程中存在一些问题,降低了学生对教育实习效果的预期。
此次问卷针对师范院校在培养教学技能方面存在的问题进行三个方面的重点调查。
2.4.1 教学技能培养课程设置的合理性问题 师范生对教学技能培养的课程设置合理性的调查结果如表10所示。
表10 教学技能培养的课程设置的合理性
由表10可知,师范生对本校关于教学技能培养的课程设置合理性方面,只有23.57%师范生认为开设的课程是合理的,而大部分师范生认为课程设置存在不同程度的问题,集中反映最多的就是课程设置重理论轻实践。
2.4.2 教学技能存在的具体问题 师范生认为自身在教学技能方面存在的不足以及需要加强的地方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详情如表11所示。
表11 在教学技能培养方面存在的不足状况
由表11可知,约半数以上的师范生认为自己在构成教学技能的各个方面均存在不足,特别是语言表达、处理教材及课件制作等方面存在问题的人更多,这反映了教学技能水平的提高必须依赖于构成它的各个技能的共同发展才能完成,只有实现各个方面全面发展、齐头并进才能更好的提升个人教学技能。
2.4.3 教学技能培养问题的成因 关于高师在教学技能培养问题的成因调查结果,如表12所示。
表12 教学技能培养问题的成因
由表12得知,77.78%的参调师范生认为目前教学技能培养存在问题的主要成因是教学中重理论轻实践,60.61%的人认为培养方式过于单一,这与前面课程设置存在的问题调查结果相一致,这也是参与线下访谈的师范生提及最多的最主要问题,这要引起学校、老师的高度重视。
通过对三所高师师范生的教学技能培养的问卷调查,结果表明:高师院校在对师范生的教学技能培养方面均有值得肯定的成绩,同时也反映出四个方面都存在不足,特别是教学技能的实训上显现的问题更大,还在沿用传统的重理论轻实践的老路,这需要引起学校及老师们的高度重视。现针对相关问题提出相关改进措施,以期更好地提高师范生教学技能的质量。
3.1.1 加强或增设实践类课程 重理论轻实践,仍然是高师院校教育类课程设置方面的共同弊端。无论是顺应时代发展还是教育改革对教师素质的新要求,师范院校都应该加大教育类实践课程的力度,应当大力开展诸如模拟课堂训练、微格试讲、参观中小学课堂等能让学生进入真实或者模拟课堂环境的活动,这些实践类课程与活动都能让学生提前一步进入课堂教学环境,尽快适应并锻炼自己的教学能力。
3.1.2 注重课堂基本技能的学习 孟宪凯教授将课堂教学技能分为10项,即为导入技能、讲解技能、提问技能、语言表达技能、强化技能、演示技能、板书技能、变化技能、课堂组织技能、结束技能[2]。课堂教学的十项硬性能力是每个师范生必备的基本能力。如板书能力,它是教师展开教学工作最重要但又是最基础的能力之一,学校应该有一套具有针对性的具体培训计划,新生从入学后,学校就要有计划有步骤地组织学生进行书法能力的学习,通过四年的训练一定能使板书能力得到明显的提升。师范院校要继续着力开展如教案写作、“三字一话”等传统技能的学习,努力提升师范生的专业能力,并以此作为基础全面提升课堂教学软实力。
3.2.1 合理地设置时间 通过师范生访谈了解到,一些学校在大四期间安排实习。他们表示这期间有些同学要备战考研,有些同学要找工作,难以将全部精力投入到教育实习中,这将大大影响教学技能实训的效果。因此建议师范院校可以将实习实践与找工作考研的时间错开,寻找一个更加科学而合理的时间,有学生建议安排在大三实习比较好。
3.2.2 加强和实习学校的沟通 师范院校教育实习管理部门,要指派带队教师跟进师范生的教育实习,除了指导实习生的教育实习外,还要及时了解他们教育实习表现,发现问题及时反馈给高校并和实习学校多沟通,使高校和实习学校一道共同助力提升师范生的教学技能。带队老师不能只把实习生送到实习学校后而不管,缺乏监管的学习,效果会大打折扣。指派实习带队老师代表了高校对师范生教育实习活动的高度重视,也能够提高实习学校对此次实习活动的重视。
3.2.3 运用多种实习方法 研究表明,“学习具有情境性,特定的情境下的知识能够给学习者留下特定的相似的记忆”[3]。高师院校可在师范生实习前创设模拟教学情境,使之与师范生日后进入在中小学课堂实习的环境保持一致[4]。师范生可以在教育实习前设置见习、模拟课堂等,以此作为实习的提前演练,给予师范生一定的缓冲期,使其更好地适应真实的实习活动。 师范院校还可以借助发达的互联网平台,突破时间、空间限制建立新型实习手段,使用互联网模拟教学情境,让师范生很方便地进行模拟课堂训练[5]。
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技能评价手段,意味着教学技能的评价不仅要了解师范生有关教学技能的理论学习状况,更要检测师范生的教学技能是否足以应付课堂教学的各种复杂情况。由此师范院校不能按照常规的平时成绩加期末考试的检测方式对学生的教学技能进行书面理论知识的判定,评价方法应该多样化。不能单纯只是理论考核,具体教学技能的考核不能少。因此可以采取理论加技能,或模拟课堂教学的形式评定师范生的教学技能水平。
人的内部驱动力,是影响一个人达到目标或者完成某项任务的最大主观因素。在提升师范生教学技能的整个过程中,对教师职业的认可、向往与追求是其最大的驱动力。因此师范院校应该为师范生搭建一个良好的职业教育平台,在此平台上学生们可以感知到教师行业的感召力,可以认识到教师职业的崇高性和责任感。比如开展让师范生了解到教师伟大奉献精神以及教师对学生的影响力的相关讲座,进而做到不断提升教师这一职业对师范生的吸引力。
高师师范生作为教育事业的新生力量,承载着教育事业的希望和未来,其教育质量必须引起师范院校的高度重视。因此,高校需要根据时代对教师素质的要求以及教育部相关部门对教师的要求,对相关课程以及实践内容等关乎教育教学的方方面面进行调整,教学技能培养既要重理论也要重实践,使得高师师范生在校学习内容上真正达到培养高素质教师人才的目的,使师范生的各项教学技能得到切实全面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