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永宁,胡高飞,邱刚
(开封市中心医院 核医学科,河南 开封 475000)
乳腺癌为女性常见恶性肿瘤,骨骼为恶性肿瘤常见转移部位。相关数据表示,乳腺癌群体骨转移比率高达45%[1-3]。乳腺癌多发骨转移患者不仅存在骨痛等临床症状,且病灶转移侵袭部位影响骨功能正常运行,易并发高钙血症、病理性骨折等,增加乳腺癌治疗难度,影响患者身心健康。氯化锶(89SrCl2)为放射性核素,具有杀死肿瘤细胞,缓解骨痛作用,但单独应用对部分患者整体效果欠佳。唑来膦酸能抑制羟基灰石溶解,破坏破骨细胞活性,缓解疼痛症状。本研究选取2017年11月至2019年8月开封市中心医院收治的64例乳腺癌多发骨转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探讨静脉注射89SrCl2联合唑来膦酸双向疗法的应用价值。
1.1 一般资料本研究选取2017年11月至2019年8月开封市中心医院收治的64例乳腺癌多发骨转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表法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各32例。研究组年龄36~58岁,平均(49.87±4.02)岁;体质量指数17~25 kg·m-2,平均(22.13±1.07)kg·m-2。对照组年龄36~59岁,平均(48.74±3.85)岁;体质量指数17~25 kg·m-2,平均(22.34±1.03)kg·m-2。两组年龄、体质量指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经开封市中心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核批准。
1.2 选取标准(1)纳入标准:①经X线片检查、组织病理学检查及临床确诊为乳腺癌多发骨转移;②存在骨痛等临床症状;③病历资料完整;④近28 d内未接受过放疗、化疗;⑤近28 d内未应用过骨吸收抑制剂。(2)排除标准:①合并肝、肾功能障碍;②不符合用药适应证;③其他癌症所致多发骨转移;④合并其他恶性肿瘤;⑤本研究相关药物过敏;⑥伴有沟通障碍;⑦既往有精神疾病史。
1.3 用药方法
1.3.1对照组 给予静脉注射89SrCl2(成都中核高通同位素股份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80471),静脉1次给药,每次2.22~2.96 MBq·kg-1。
1.3.2研究组 给予静脉注射89SrCl2联合唑来膦酸(正大天晴药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113138),89SrCl2用法用量同对照组,在完成89SrCl2治疗2周后应用唑来膦酸,4 mL唑来膦酸联合100 mL氯化钠注射液静脉滴注,每3周1次,连续治疗3次。
1.4 观察指标(1)比较两组治疗前后骨转移病灶数量。(2)记录比较两组治疗前后世界卫生组织疼痛口述分级评分法(verbal rating scale,VRS)。0级,无疼痛不适感;Ⅰ级,存在轻微疼痛但可耐受,不影响正常生活、睡眠;Ⅱ级,存在明显疼痛,需应用止痛药,干扰患者生活、睡眠;Ⅲ级,疼痛严重,并伴有植物神经功能紊乱。(3)肿瘤标志物水平。记录比较两组治疗前后癌胚抗原(carcinoembryonic antigen,CEA)、骨转化生化标志物Ⅰ型前胶原氨基端延长肽(typeⅠN-terminal peptide,TPINP)、Ⅰ型胶原羧基端肽β特殊序列(β C-terminal telopeptide of typeⅠcollagen,β-CTx)水平。
2.1 骨转移病灶数量治疗前后,两组骨转移病灶数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骨转移病灶数量比较[n(%)]
2.2 VRS分级治疗前,两组VRS分级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研究组VRS分级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治疗前后VRS分级比较[n(%)]
2.3 肿瘤标志物水平治疗前,两组血清CEA、TPINP、β-CTx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血清CEA、TPINP、β-CTx水平均降低,且研究组血清CEA、TPINP、β-CTx水平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治疗前后肿瘤标志物水平比较
乳腺癌多发骨转移患者在骨转移过程中易引发顽固性骨痛,随病情进展会形成持续痛,疼痛程度增加、疼痛范围扩大[4-5]。89SrCl2可控制骨转移,在局限性骨转移患者中疗效良好,但在多发性骨转移病灶治疗中效果不理想[6-7]。联合其他药物治疗,是提高疾病控制效果、缓解骨痛等临床症状的关键。
89SrCl2具有钙族元素独特特性,可在病灶中积蓄,发射β射线,通过射线辐射杀死肿瘤细胞,达到缩小病灶目的;唑来膦酸为第三代双膦酸盐,虽无法有效杀灭肿瘤细胞,但能预防、减少骨相关负面并发症,抑制肿瘤细胞骨侵犯,二者联合可发挥协同作用,控制骨转移病灶数量。本研究中乳腺癌多发骨转移患者接受静脉注射89SrCl2联合唑来膦酸双向疗法,结果显示,治疗前后两组骨转移病灶数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研究结果显示,治疗后,研究组VRS分级优于对照组。89SrCl2可降低碱性磷酸酶水平,减轻骨质溶解,促进骨质修复;注入后大部分聚集于骨组织,骨转移病灶浓聚量高达正常骨组织浓聚量20倍,注射1次镇痛效果可维持3~5个月,且3个月后骨转移病灶仍存在较高滞留量,有助于提高临床效果。唑来膦酸具有良好骨组织亲和性,注入后可吸附在骨小梁表面,抑制破骨细胞溶解骨小梁;可抑制骨吸收活性,减缓骨质吸收速度,避免破骨细胞形成,并可诱导破骨细胞凋亡[8-9]。同时,唑来膦酸能减轻肿瘤细胞释放的刺激因子对破骨细胞的影响,避免破骨细胞强化诱导钙释放,保护患者机体正常骨组织,减轻肿瘤细胞骨侵犯所引发的骨损伤,继而可缓解患者骨痛,并改善相关骨症状,与89SrCl2联合可提高治疗效果,缓解骨痛。CEA、TPINP、β-CTx表达高低和骨吸收程度、骨转移情况、骨痛程度密切相关。本研究数据显示,治疗后,两组血清CEA、TPINP、β-CTx水平均较治疗前降低,且研究组血清CEA、TPINP、β-CTx水平较对照组低,提示该方案可降低血清CEA、TPINP、β-CTx水平,抑制骨转移,缓解疼痛。分析其原因可能在于唑来膦酸能抑制骨基质生长因子释放和破骨细胞活化,降低CEA表达,并可通过降低骨吸收,减少骨性转移中刺激新骨形成的内皮素A受体,降低血清TPINP、β-CTx水平,延缓骨转移。
综上所述,静脉注射89SrCl2联合唑来膦酸双向疗法应用于乳腺癌多发骨转移患者中,可降低肿瘤标志物水平,控制骨转移病灶数量,减轻患者骨痛程度,值得临床推广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