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万亮,张塬坤,贾延劼
(1.郑州大学第二附属医院 神经内科,河南 郑州 450000;2.郑州人民医院 心内科,河南 郑州 450000;3.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神经内科 河南 郑州 450000)
进展性脑卒中(progressive stroke,PIS)是指神经功能缺损症状于发病后6 h~7 d呈进行性加重,占全部缺血性脑卒中的26%~43%,致残率、复发率高,患者预后不良[1]。PIS核心环节是血小板聚集,导致脑组织局部供血障碍,引发脑组织缺血、低氧,甚至坏死,严重威胁患者的生命安全。阿司匹林、氯吡格雷是两种常用抗血小板聚集药物,可抑制血栓素A2合成,防止血栓形成。替罗非班具有快速抗血小板聚集、溶解血栓、提升血管再通率等作用,属于Ⅱb级抗血小板药物,但其在PIS治疗中的应用效果缺乏研究证据支持。本研究以92例PIS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探讨替罗非班联合阿司匹林、氯吡格雷的应用效果。
1.1 一般资料选取2018年1月至2019年3月郑州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收治的92例PIS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依据随机数表法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46例。对照组男25例,女21例;年龄53~71岁,平均(61.86±4.34)岁;病变位置20例基底,15例放射冠,6例小脑,5例其他。卒中病因分型:27例大动脉硬化型,19例小血管闭塞型。观察组男26例,女20例;年龄51~70岁,平均(61.31±4.22)岁;病变位置21例基底,14例放射冠,7例小脑,4例其他。卒中病因分型:25例大动脉硬化型,21例小血管闭塞型。两组性别、年龄、病变位置、卒中病因分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经郑州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核通过。
1.2 选取标准(1)纳入标准:①患者及家属知情并自愿签署同意书;②符合2016年《中国缺血性脑卒中风险评估量表使用专家共识》[2]中PIS诊断标准,经头颅MRI、CT等检查确诊;③首次行静脉溶栓治疗。(2)排除标准:①发病时间>24 h;②出血性、心源性脑卒中;③伴有严重糖尿病、高血压;④合并心、肝、肾功能不全;⑤合并血液系统疾病;⑥伴有意识或认知障碍;⑦合并恶性肿瘤;⑧近期接受过手术治疗;⑨不耐受本研究所使用药物;⑩近期使用过抗凝药物。
1.3 治疗方法
1.3.1基础治疗 接受清除自由基、改善侧支循环、神经保护等对症治疗。
1.3.2对照组 在基础治疗的同时口服阿司匹林(石药集团欧意药业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153035)和氯吡格雷(乐普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123116)治疗。阿司匹林每次100 mg,每日1次;氯吡格雷每次75 mg,每日1次。治疗7 d。
1.3.3观察组 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替罗非班(山东新时代药业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90227)治疗。替罗非班5 mg,首先以每分钟0.4 μg·kg-1静脉滴注30 min,后以每分钟0.1 μg·kg-1维持滴注3 d,后联合阿司匹林、氯吡格雷序贯治疗,方法同对照组。治疗7 d。
1.4 观察指标
1.4.1疗效 通过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3]评估。NIHSS评分下降≥46为显效;评分下降18%~45%为有效;评分下降<18%为无效。将有效、显效计入总有效并计算总有效率。
1.4.2凝血功能 于治疗前、治疗7 d后抽取4 mL晨起空腹肘静脉血,抗凝,离心(转速为2 000 r·min-1,离心半径为12 cm,时间为10 min)分离血浆,使用免疫比浊法测定D-二聚体(D-dimer,D-D)、纤维蛋白原(fibrinogen,Fib)水平。
1.4.3炎症因子水平 于治疗前、治疗7 d后抽取患者4 mL空腹肘静脉血,离心(转速为3 000 r·min-1,离心半径为15 cm,时间为20 min)取血清,以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沈阳万泰医疗设备有限责任公司,型号:OTA-400)测定白细胞介素-6(interleukin-6,IL-6)、高敏C反应蛋白(hypersensitive C-reactive protein,hs-CRP)水平。
1.4.4神经功能 通过NIHSS[4]评估,包括运动情况、意识、语言表达能力等11个条目,满分42分,共11项,评分越低代表神经功能缺损症状越轻。
2.1 疗效观察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凝血功能治疗前,两组D-D、Fib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7 d后,观察组D-D、Fib水平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治疗前后D-D、Fib水平比较
2.3 炎症因子水平治疗前,两组IL-6、hs-CRP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7 d后,观察组IL-6、hs-CRP水平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治疗前后炎症因子水平比较
2.4 神经功能随访3个月,两组各脱落1例。治疗前,观察组NIHSS评分为(14.26±4.53)分,对照组为(14.16±5.02)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3个月,观察组NIHSS评分为(5.04±4.23)分,对照组为(7.54±4.37)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血小板活化是PIS主要病理过程,会增加纤维蛋白原浓度,使得细小血管狭窄、闭塞,脑部灌注量降低,推动脑梗死进展[5]。因此,治疗PIS重点在于早期给予抗血小板聚集药物,以增加脑部血流量,降低血液黏稠度,减轻神经功能损伤,控制疾病进展。阿司匹林属于环氧酶抑制剂,可有效阻止血栓素A2合成,具有扩张血管的作用。氯吡格雷能通过细胞色素P450同工酶代谢,阻止二磷酸腺苷与其血小板P2Y12受体结合及二磷酸腺苷介导的糖蛋白GPⅡb/Ⅲa复合物活化,从而抗血小板聚集。阿司匹林、氯吡格雷联合治疗,可由不同途径发挥疗效,现已成为治疗缺血性脑卒中的标准方案。替罗非班相较于传统抗血小板药物,能选择性结合血小板膜糖蛋白Ⅱb/Ⅲa受体,中断后者与Fib结合,达到抑制血小板聚集、血栓形成效果,还可延长出血时间,保护血管内皮。崔凡凡等[6]研究中使用替罗非班联合双抗(阿司匹林、氯吡格雷)治疗PIS,总有效率达94.83%,治疗后90 d NIHSS评分降低。本研究发现,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随访3个月,NIHSS评分低于对照组,与上述研究结果一致。
PIS主要病理机制在于患者体内血浆呈高凝状态,导致Fib增加,形成血栓,激活纤维蛋白溶解系统,增加D-D[7]。本研究结果显示,治疗7 d后,观察组D-D、Fib水平低于对照组,提示替罗非班联合阿司匹林、氯吡格雷治疗PIS,可改善患者凝血功能。PIS发病机制复杂,相关研究指出炎症反应在该疾病发生、发展中也发挥重要作用,脑组织缺氧、缺血会产生大量炎症因子,破坏微循环,加重脑组织损伤[8]。IL-6是一种促炎细胞因子,在脑缺血后异常增多,是反映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预后重要生物标志物,hs-CRP作为炎症反应标志物,能反映PIS患者炎症反应程度与脑组织损伤程度。本研究结果显示,治疗7 d后,观察组IL-6、hs-CRP水平低于对照组,提示替罗非班联合阿司匹林、氯吡格雷治疗PIS疗效显著,可减轻机体炎症反应。
综上,替罗非班联合阿司匹林、氯吡格雷治疗PIS疗效确切,可减轻机体炎症反应,改善患者凝血功能及神经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