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临海市杜桥镇白石小学 王丽敏
【提要】在书法艺术里,笔画称之为线条,是构成汉字的基础。写好笔画,是书写汉字的基本功。评价一个人的书写水平,不但看字的笔画是否到位,更要关注字的结构是否合理。纵观当前的写字课,教师往往注重的是字的笔画与位置的教学,却忽略了字的结构指导。田字格,对于初学汉字书写的学生来说,它是个辅助手段。字的间架结构正确了,字的形体才能美观。一位知名的书法教育专家曾说:“法与书俱佳才叫书法”。这里的“法”指的是审美法度,即汉字书写时应注意的一些规律与法则。
汉字是一种形象性的符号,汉字的书写是一种关于形象的艺术。它起源于“结绳、图画”等之说,自然就与几何、美术等学科都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自然界中,万事万物都有各自的大小与特点。汉字作为方块字,每个字也都有其独特的造型。要使形象美观,必然有一定的规律可循。掌握好这些特定的规律,就会让汉字平稳中见灵动。笔画与笔画之间的组合、部件与部件之间的相处都有着各自的原理。只有厘清它们之间的关系与原则,才能书写有度、融会贯通。笔者根据多年来的习字与教学经验,在此简要谈谈汉字书写的一些原则。
左右结构的字在汉字里占了很大比例,写好左右结构的字是写好汉字的重点之重。从造字法来看,左右结构分为左形右声、左声右形。这些字的特点有的左窄右宽,有的左宽右窄,有的左右同宽。那么在书写指导时就要渗透一个原则——避让原则。“避让”,简言之,或左或右的笔画要让着,像六尺巷的故事一样,各退三尺。比如指导学生书写“棵、治、怪”这几个生字。老师先问学生:这些字的左右两个部件在宽窄上有一个共同特点,你发现了吗?二年级的学生都知道是左窄右宽。老师根据低段学生的思维特征,运用课件把左边的偏旁变窄了,变红的笔画把位置让给了右边的部件,这种写法叫做“避让”,然后让学生跟读2遍。这样形象地渗透了“避让原则”,今后学生碰到左右结构的字就自然而然地能关注到这一原则了。要说明的是,避让有时让右,有时避左,看字的结构而定。再比如小学二年级写字书里有一课《月字旁和舟字旁》,老师这样潜移默化地指导:月字旁交的朋友“生”长得较宽,月字旁就很谦让地把身子缩了缩,把更多的位置留给右边的“生”。像这样,写的字左窄右宽,就叫让右原则。教学“舟”字旁的字,学生就会运用让右原则书写了。融会贯通是教学的宗旨。
俗话说:“字如其人”。写字就像做人一样,有谦让有配合,才能产生亲和力。在教学生写字的同时,又熏陶一些做人的道理,体现了书法在教育教学中的德育内涵。写字课主要是引导学生掌握书写的技巧,达到触类旁通。在教学中适当地渗透写字原则,有助于学生把握规律,提高写字水平。
汉字之美不仅体现在线条美,更表现在巧妙的组合美。一个字结构紧凑方显美观。因此,除了左右避让,还要恰当地穿插。穿插,使合体字中交接的部分互相靠拢、紧凑,字看起来就自然协调。以指导书写“怪、慢”两个字为例。教师亲切地对学生说道:“怪、慢”右边的部件看见竖心旁那么谦让,都友好地伸出小手,想牵着竖心旁一起玩。你发现这小手了吗?分别是哪一笔?运用课件演示,让学生形象地感知到“怪”的横撇的撇部分插到竖心旁的右点下边;“慢”的“四”第一笔竖从竖心旁的右点下方起笔。然后,教师揭示:这样的写法叫做穿插,穿插的笔画叫做穿插笔。这样一来,“怪”“慢”的左边部分和右边部分就成了和和气气的团结的一家人。
右部穿插的字很多,比如“稀、购、财、粒”这些字都是左部让右,右部穿插。“稀”字左小右大,“禾”字作偏旁,“捺”改为“点”,“希”的下面“撇”要穿插到左边“点”的下面,最后一笔“竖”向下伸展;“购、财”,上部分左低右高,左避让右穿插,竖钩伸展;“粒”左纵右橫,左避让右穿插。可见,左右结构的字避让与穿插往往是相互依存的。
什么是中宫?简言之,正中一格。它原指九宫格最中间的一格,现在也泛指字的中心部分,也是一个字的重心所在。中宫有时不是在字的中心,可上可下,可左可右。汉字按照不同的结构形式组合,书写时必须围绕字的重心而布局,做到中宫紧凑。中宫收紧往往是写好字的关键。汉字的结构跟人体的结构一样,中宫相当于人体的躯干,是重要所在。独体字,中宫笔画的特点是紧凑的。而在合体字结构的字中,不但要做到笔画紧凑,而且笔画要相应穿插过来。为了使学生明白这一规则,教师这样设计:先出示2组字“①紧、密 ②疏、收”,让学生思考发现这些字是怎么做到中宫收紧?师生共同归纳出“笔画紧凑、笔画穿插”。再进行“考考眼力”,出示三个不同写法的“紧、疏”,问学生哪个字做到中宫穿插?观察力是写好字的重要因素。课堂中,教师巧妙地引导学生自己去观察比较,初步感知中宫穿插的特点。既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性,又有利于培养学生观察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石头剪刀布”是孩子们最爱玩的,课堂中老师先让学生同桌对玩,3局2胜,胜出的和老师玩。在玩中巩固技法,剪刀像“穿插”,石头像半包围、全包围结构。在写字课中,适时运用一些游戏,既活跃了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又能对新学知识进行有效的巩固。
上面也提到,避让和穿插往往相辅相成的。一个笔画的避让也是为了另一个部件的穿插。书写合体字结构的字时,笔画的避让、穿插就是为了求得中宫紧凑。只有掌握了规律,做到收放有致,才可以把字写得结实而不松散,舒展而又饱满。
汉字如同人体一样,不高不矮,不胖不瘦,各部位比例适中,给人匀称自然的美感。这就要做到结构匀称。均匀就是匀称的一种表现。这里的“均匀”,不是说点画长短都一致,而是指点画之间的间距要大致相等。多横、多竖的字尤为常见,书写时如果平行、等距,变得呆板如电脑字,也影响了字的整体形象。在书写时,只要视觉上感觉到差不多匀称即可。
横画之间凡无点、撇、捺者,间距应基本相同,给人以整齐有序的感觉。如果距离不等,相差太多,则不协调、不匀称。再以书写“慢”字为例。老师引导小朋友再仔细观察,发现它还藏着什么秘密?若学生发现不了,就用课件把“慢”字所有“横”画后面加红横线。这时,学生马上明白了,原来“慢”字右边的横与横之间的距离匀称。此时,教师趁机点拨:这样的写法叫做均匀。同样的,“棵、挂”右边部件的横与横之间也是均匀。
写字时,我们常常会碰到多竖的汉字。那又如何处理呢?根据汉字结构“匀称”这一原理,竖笔之间凡无点、撇、捺者,间距基本相同,就跟“多横均匀”一样的道理。比如:“世、川、也”这些字的竖与竖之间要做到均匀。“川”像一条弯弯曲曲的河流,两边的“撇、竖”形象地勾画出河流的两岸,中间的“竖”就像缓缓流动的河水。看到这个字,我们的眼前就会浮现出河水夹岸而流的美丽画面。因此,书写时要注意三笔之间平衡均匀,如果间距一宽一窄,字就失去了协调美。
多横、多竖的笔画之间的空间要匀称,那么字的各部件的间距也要适当。如果间距过大则结构松散,间距过小则结构拥挤,就破坏了匀称自然的美感。因此,笔画之间、部件之间都应注意适当的间距,字才会显得平稳、和谐。
如果说均匀间距产生匀称之美,那么在有些汉字里就要讲究参差错落。一个字中如果有两个及两个以上相同的笔画,就必须有长短之分、轻重之力、正斜之态、俯仰之势、收放之变。同样的,如果有两个及两个以上相同部件组成的字,也应该主次分明,有大有小、收放自如,以避免雷同。字形如鸟羽呈自然参差之状,才能不使人产生审美疲劳。
一个字中有两个及两个以上横画,书写时要长短不一,有俯有仰。一般来说,一字之中长横作为主笔只能使用一次,在字中均成俯势。短横在字中的位置不同,形态也稍有差别,在字的上部为仰横,在字的中部为平横,在字的下部为俯横。同样,一个字中有两个及两个以上竖画,书写时形态不同,长短也不一。一般情况下,两竖并存,左短右长;三竖并存时,中竖最短,右竖最长,往往用悬针竖,而且要写得挺拔修长,给人一种气势之美;四竖并存时,可以在斜度上加以变化。统编教材里有不少“书写提示”,告诉我们书写的方法及注意点。三年级下册语文园地二有这样的“书写提示”:横画或竖画较多的字,书写时要事先考虑好这些笔画的长短比例和距离,避免拥挤。这就提示我们既要做到匀称,又要注意笔画的长短变化。匀称与参差往往并存的。比如:“艳”左边的第三横要稍微往上斜,“静”的左上第三横也要往上斜。通过教师范写,让学生清晰地看到横的变化,从而明白重复的横画有平正也有适度的倾斜,字才会显得活泼。再比如:“舞”是比较难写的字,总笔画数多,结构也复杂,关键是中间并排着四竖。课前先查找“舞”字的演变过程,课中一边出示一边讲解:“舞”的甲骨文字,像一个人手持牛尾翩翩起舞。后来,随着字形的演变,另加“舛”,表示两只方向相反的脚,说明人手舞足蹈的意思。了解了字形,再加以点拨,这四竖就相当于人舞动的牛尾,有长有短,因此写的时候起笔从低到高。
一个字中有两个及两个以上撇画,那每个撇的长度、角度要有所不同,总的来说呈顺序渐变之态。比如“家”字有很多“撇”,每一撇的长度、角度都是不一样的。教师一边出示图片一边形象地阐述:“家”的甲骨文表示“屋内有豕(猪)”为“家”,因为古代生产力低下,人们大多在屋子里以养猪为生,所以房子里有猪就成了家的象征。那么“豕”字里面有那么多的撇表示什么呢?学生自然会想到猪的腿脚与尾巴。在连捺的字中,常常把其中的一捺改为长点,以避免重复。比如“途、辽”这两个字,上部、下部都有捺,如果都写成捺,重复的两笔就会让整个字显得呆板,缺少生气。因此,要指点学生下部的捺要明晰、舒展;上部的捺要含蓄,故写成反捺,即长点。上缩下伸,形成明暗对比。平正与参差的对应,才是更高层次的美。
写字是一门艺术,一种情怀,它需要的不仅仅是整齐和周正,更需要的是意境和情趣。人的很多审美经验都来自于对大自然规律的提炼。马克思哲学告诉我们,天地之间的万事万物都是有规律的,汉字也不例外。字,人人都会写,但要使人看了产生美感,就要对字的结构进行全新的认识,巧妙的组合。这就要求掌握一定的书写原则。在写字课中,有意识地渗透书写原则,就能有效地提升学生的写字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