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工科毕业生就业稳定性情况调查及分析

2021-05-31 07:01朱思伟隆娜娜
现代职业教育·高职高专 2021年10期
关键词:工科就业指导稳定性

朱思伟 隆娜娜

[摘           要]  就业稳定性是衡量高职工科毕业生就业质量的重要指标之一。通过对东部某省高职院校的调查发现,个体情况、专业匹配、综合测评成绩和就业教育是影响高职工科毕业生就业稳定性的几个重要因素。因此,有针对性地提出精准施策促进高质量就业、全面提升专业认同、推动劳动教育、丰富就业指导方式等提升高职工科毕业生就业稳定性的对策,为高职工科学生就业指导工作提供一定的借鉴和参考。

[关    键   词]  高职工科;毕业生;就业稳定性

[中图分类号]  F241.4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1)10-0226-02

一、引言

就业稳定性是指劳动者参加工作后能在一个特定的时间期限内稳定工作的状态。就业稳定性不仅会影响毕业生个体的职业发展,也是教育公平和社会稳定的焦点问题。尤其2020年受经济下行压力的影响,就业形势异常复杂严峻。“各地各高校既要充分认识当前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重要性、紧迫性,切实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又要看到我国经济长期向好的基本面和国家出台一系列政策大力促进就业等有利因素,进一步增强和坚定做好毕业生就业工作的信心。”[1]高职工科专业因其应用型的培养目标和培养方式,其毕业生就业率保持了较高水平,如何提高就业稳定性是目前高职工科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重点。文章以所在学校工科毕业生毕业一年内是否出现离职行为作为就业稳定性的测量指标,对离职次数、离职原因、就业预期等进行网络问卷调查,并结合学校毕业生就业较集中的部分公司现场访谈结果的收集、整理,探讨影响高职工科毕业生就业稳定性的因素。

二、高职工科毕业生就业稳定性情况分析

本次调查对象是笔者所在高职院校2014-2018届工科毕业生,按照学校从业处统计数据,近五年就业率均在92%以上。自2015年开始,作者每年根据学校工科不同专业、性别、在校表现、工作岗位等抽取毕业生,通过邮件、QQ、微信、访谈等形式发放问卷,追踪毕业生就业稳定性情况,至2019年共发放1400份,回收1224份(部分问卷是访谈后整理),回收率87.4%。一年内出现过离职行为的学生有707人,占比57.8%,从数据中不难看出,高职工科毕业生的就业问题突出表现为离职率较高。调查问卷分别从毕业生专业匹配、综合测评成绩和职业生涯规划方面设置问题,探究影响工科毕业生就业稳定性的因素。

(一)个体情况与就业稳定性关系

笔者本次调查所涉及的个体变量主要是指性别、户别、家庭所在地和单位所在地情况。调查样本中,男生1007人,占比82.3%,女生217人,占比17.7%,农村户别950人,占比77.6%,城镇户别274人,占比22.4%,调查结果显示,在毕业一年内的女生的就业稳定性低于男生,城镇户别与农村户别的毕业生就业稳定性相差不大。女工科毕业生就业难是社会普遍存在的问题,笔者通过问卷和访谈了解,企业招聘时,工科女生的招聘人数、岗位设置等确实存在不公平的外界因素,但女生过高的职业定位和环境要求等因素也是导致就业稳定性差的原因之一。在对“办公环境与就业稳定性关系”的调查中,有61.99%的女生期望有舒适、优美的工作环境,而高职工科毕业生对口行业大多是制造装备、交通运输等企业的生产一线,工作环境相对恶劣,过分追求舒适的工作环境且缺乏吃苦耐劳精神,导致女工科毕业生存在较高的离职率。

在家庭所在地和单位所在地情况是否一致的调查中,地址是否一致对就业稳定性的影响结果不明显。笔者发现本次调查样本中,农村生源的毕业生较多,而与他们对口的企业大多集中在城市,另外在与毕业生访谈中了解到,通过三年的大学生活,他们对城市生活已经完全适应,并且毕业生年龄一般在22~24岁,大部分不考虑结婚、养老等问题,工作地点不是他们选择工作主要考虑的因素。在“在选择工作时您最看重的是什么?”的调查中也证实了这一观点,仅有不到8%的人选择最看重与家人的距离。

(二)专业匹配与就业稳定性关系

从调查结果看,与专业匹配就业的毕业生就业稳定性远高于与专业完全不匹配就业的毕业生。考虑女性毕业生就业稳定性差,在分性别的调查中显示,与专业完全不匹配就业的毕业生有274人,有过离职行为的有199人,其中男生157人,女生42人,占与专业不匹配就业毕业生总数的72.6%,女毕业生完全不匹配就业后离职的人数占调查样本中女毕业生不匹配就业总数的77.8%,男生完全不匹配就业后离职人数占调查样本中男生不匹配就业总数的71.4%,女生专业完全不匹配就业率略高于男生,从数据中不难看出,专业不匹配就业后就业稳定性受性别影响不大。对这部分毕业生的工作岗位进一步分析发现,进入餐饮娱乐服务业或销售类岗位的居多,约占66.5%。餐饮娱乐服务业和销售类岗位对毕业生专业的兼容性较大,进入职业角色不需要很强的专业背景,并且市场需求量大,初次就业的毕业生特别是对大学专业认同度较低的毕业生容易被其基础薪金所吸引,但低门槛就容易导致高的淘汰率,例如销售类岗位受人脉和资源的影响较大,待遇稳定性差,他们往往会通过跳槽来寻找更高的薪资和更好的发展机会,在“毕业一年内的离职次数”调查中,专业完全不匹配就业的毕业生在一年内出现多次离职行为的概率较高,有2次离职行为的人占20%,有3次及以上离职行为的人占8.89%,而与专业匹配就业的毕业生一年内出现3次以上离职行为的比率都是0。在“促使您离职的主要原因是什么”的调查中,专业完全不匹配就业的毕业生中有45.89%的人选择薪资待遇低于预期,但在“您认为换工作之后您的状况是否得到了改善”一项的调查中,只有39.58%的畢业生选择得到了改善。对比在专业匹配领域工作的毕业生,他们跳槽后有57.78%的毕业生选择得到了改善。笔者结合毕业生访谈的情况了解,专业不匹配毕业生进入一个与专业相关性不大的领域,需要较强的自我学习能力,同时大专工科毕业生以面向基层岗位居多,培训、晋升机会少,与毕业生的职业期待差距大,加上来自企业或组织的工作压力,甚至有的毕业生产生否定个人价值的自卑心理,从而选择逃避。不同的是,与专业匹配就业的毕业生,他们在初次就业时没有达到就业预期,随着他们在企业或组织经验的积累,职业能力得到提升,再次择业时获得更高职位或薪资待遇的机会大,他们跳槽后达到预期的概率也会提高。

(三)在校综合测评成绩与就业稳定性关系

笔者所在高职院校对学生的评价是通过综合学业和在校表现的平均成绩来评定的,在校表现主要是指学生日常思想教育和管理表现、参加或组织活动、参加各种比赛等情况。在综合测评成绩与就业稳定性的分析中显示,成绩最好的前20%和中等偏下的20%毕业生就业稳定性较高,成绩在中等的这部分毕业生在一年内没有离职行为的比率仅为48.28%。成绩最好的前20%毕业生学习能力、抗压能力较强,他们踏实认真、坚忍不拔等精神品质更突出,这部分学生在初次就业时更容易找到满意的工作,这些优秀品质也使他们在工作岗位上表现出较高的稳定性,而学习成绩靠后的这部分毕业生往往自我要求低,再次就业获得比第一次工作更好待遇和职位的概率低,所以他们的就业稳定性也较高。“高不成低不就”是不少综合成绩中等的毕业生就业时面临的困境,适当降低就业期望使他们获得就业机会,但也造成了不稳定因素。在“您对高职生的在校经历按照重要程度从高到低如何排序?”的调查中,排名前两位的分别是“参加技能培训”和“担任学生干部”(见表1),在与毕业生的访谈中,有学生干部工作经历、参加技能培训的学生也表示学校课堂之外的实践活动提升了自身的合作沟通能力、抗压能力、敬业精神、创新能力等就业力,切实提升了自身的就业创业能力。

(四)就业教育与就业稳定性关系

笔者所在的高职院校中就业教育主要包括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指导课以及相关的讲座、比赛,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意识较强,在“就业前是否有自己的职业规划”调查中,仅有不到15%的毕业生回答否。在“您对学校就业指导的看法”的调查中,82.9%的毕业生肯定了就业指导对就业的作用。从调查结果看,有短期职业生涯规划的毕业生就业稳定性最高,相比于有长期职业生涯规划的毕业生,他们的职业目标更为清晰,并容易达成。但是在出现离职行为的结果中,出现三次及以上离职行为的毕业生中,反而是有职业生涯规划的毕业生比例更高,在采集的样本中,没有职业生涯规划的毕业生三次及以上的离职行为人数为0,职业目标设置过高可能是有职业生涯规划毕业生多次离职的主要原因,当实际情况与职业预期产生距离后,比较轻易地选择了离职。

三、提升高职工科毕业生就业稳定性的对策思考

(一)全面加强就业服务,精准施策促进高质量就业

学校要推进产教融合,加强校企合作,灵活采用订单培养和冠名培养等人才培养方式,打造校企利益共同体,为学生拓展更多稳定性强的高质量就业岗位。积极搭建高校、用人单位和毕业生的信息平台,结合学生和用人单位需求,加强毕业生的信息衔接,大力拓宽毕业生就业渠道。精准帮扶女工科毕业生开拓就业渠道,挖掘女工科毕业生性别优势的岗位,有针对性地开展就业辅导,引导女生树立正确的劳动意识,端正就业态度,帮助女工科毕业生制定适合自己的职业目标。

(二)着力提升专业认同,提高学生的就业匹配质量

样本调查中,在“选择工作时您最看重的是什么”的调查中,仅有55人选择看重专业匹配,占总人数的4.5%,在实际就业的情况调查中,工作内容与专业完全不匹配的人约有25%,也就是有近1/4的毕业生从事与大学专业无关的工作,因此做好入学教育,进行专业发展和就业前景宣传引导,加强职业认同感教育,利用专业社团、职业教育周、学术论坛等营造专业氛围,拓宽专业视野,激发学习兴趣十分必要。毕业生的就业稳定性关乎企业和学生的双方利益,学校应将职业素养教育融入专业教育中,注重日常责任意识、诚信教育,做好职前教育和培训,提高就业匹配质量,进而提高就业稳定性。

(三)大力开展劳动教育,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知者行之始,行者知之成。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要在学生中弘扬劳动精神,教育引导学生崇尚劳动、尊重劳动,懂得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道理,长大后能够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2]高职院校应该积极探索劳动教育的实践育人路径,弘扬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打造助理岗位、技能工作室、志愿服务、社会实践等有“劳动”特色的校园活动,以“劳动”为载体,全面培养提升工科学生的综合素质,熏陶“干一行 爱一行”的踏实品质和敬业乐业的工匠精神。

(四)丰富就业指导方式,激发学生参与的积极性

就业指导既要有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指导课程的集体统一指导,也需要有结合专业、学生特点的个体精细指导。高职院校应利用校外实训基地、社区等资源,邀请优秀毕业生、企业专家等开展相关讲座、经验交流等活动,组织职业生涯规划大赛,开展创业教育,提供个体就业指导和心理调适咨询,丰富就业指导方式,激发学生参与就业指导的积极性,切实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我,有效减少盲目树立职业目标而导致的再次择业行为。

参考文献:

[1]冉云芳,石偉平.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稳定性及其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基于浙江省的数据调查[J].职教论坛,2014(16):44-49.

[2]习近平.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EB/OL].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leaders/2018-09/10/c_1123408400.html

编辑 薛直艳

猜你喜欢
工科就业指导稳定性
新工科背景下计算机专业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探究
新工科背景下课程建设研究
新工科背景下项目推动式教学模式的探索
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优化策略探析
基于自适应神经网络的电网稳定性预测
纳米级稳定性三型复合肥
职业院校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现状及对策
非线性多率离散时间系统零动态的稳定性
天津大学:成立全球首个新工科教育中心
任意切换下的连续非线性切换系统的输入—状态稳定性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