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傅老师来邮件说,自己虽然是一名教师 ,但面对玩手机游戏上瘾的儿子却束手无策。傅老师这样说——
14 岁的儿子上初二,就读于北京一所学校的实验班,成绩一向名列前茅,是个很听话的阳光男孩,业余时间喜欢踢足球。2020年2月起,学校开始线上授课,一边是手机一边是电脑,我发现孩子开始玩起了网络游戏,并且日渐“失控”。一旦我们限制他玩手机游戏的时间,他就会翻脸。现在,他的成绩已经滑到30名。
面对偷偷充值玩游戏的孩子,面对无力无助的傅老师,您有何应对之举帮助他?
“有句广为流传的话:‘听过很多道理,却依然过不好这一生。因为各种道理,如果没有切身体验过就难以产生真正的共鸣。”温州外国语学校胡继东老师建议傅老师换个思路处理问题。
傅老师不妨带儿子去体验一下“电竞”职业选手的生活。每天16个小时的高强度反应力训练能否坚持?大多数孩子体验后对自己的理想会有一个理性判断。
俗话说,不当家不知柴米贵。案例中的熊孩子,为了请游戏代打偷偷转走父母的一万多元钱,除了孩子自身的问题,傅老师对儿子也缺少金钱观、消费观的教育。
“我曾经的学生茂花钱大手大脚。有一次,茂把家里的雪茄偷偷带给同学抽。我请来家长说:‘你们家开打火机厂,安排孩子到流水线上,让他体驗一下挣100元钱需要怎样的付出!家长照做了,茂体会到做工的辛苦,变得懂事多了。多年以后,茂不仅子承父业还开拓创新,做起定制打火机的生意。当初的提议,让茂真正走进了这个行业。所以,让孩子勤工俭学,说不定能让他更明事理。” 胡继东说。(摘自《人民教师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