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9日11时23分,搭载空间站天和核心舱的长征五号B遥二运载火箭,在我国文昌航天发射场点火升空,约494秒后,天和核心舱与火箭成功分离,进入预定轨道,12时36分,太阳能帆板两翼顺利展开且工作正常,发射任务取得圆满成功。这标志着中国空间站在轨组装建造全面展开。按照空间站建造任务规划,我国将于2022年完成空间站在轨建造。
据航天科技集团五院空间站任务总设计师杨宏介绍,天和核心舱全长16.6米,最大直径4.2米, 发射质量22.5吨,是未来空间站的管理和控制中心,可支持3名航天员长期在轨驻留,支持开展舱内外空间科学实验和技术试验,是我国目前研制的最大航天器。
空间站建设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就像“搭积木”一样,核心舱是第一个上天的舱段,是整个空间站最基础的部分,之后所有的舱段都将以此为起点进行叠加。
“麻雀虽小,五脏俱全”,核心舱除含有全套生命维持装置外,还负担了航天员初期驻留以及科研所需的全部物质条件——从居住区到科研区一应俱全。
据航天科技集团五院航天专家介绍,核心舱在设计上较过去有了很大突破,供航天员工作生活的空间约50立方米,未来加上两个实验舱后,整体能够达到110立方米。长度超过5层楼房,直径比火车和地铁的车厢还要宽不少。不仅活动空间大,航天员在空间站的补给也能得到更好保障。
空间站有何看点?第一、中国空间站的构型比较简洁,规模適度。第二、“年轻”的空间站能更好地用到一些新技术,特别是现在迅猛发展的网络通信技术、人工智能技术等。第三、空间站留给人们丰富的想象空间,目前其规模适度、构型简洁,但在其基础上可以不断进行舱段扩展。
天和核心舱是中国发射的首个空间站舱段,它的核心作用(在于):首先在外部形状上,空间站是由天和核心舱、问天实验舱、梦天实验舱构成,另外载人飞船、货运飞船也需要对接。这些航天器舱段都是与核心舱对接,它作为“枢纽”起到空间站的集成作用,把各个飞行器给联通起来。
从功能上来说,它起到整个空间站控制核心的作用。比如说空间站的姿态、轨道控制。空间站的“大脑”是由核心舱的计算机来控制其他舱段的设备联合起来工作,这也体现了核心的作用。航天员生活环境主控的节点也是在核心舱上。
这两年空间站建造会有11次任务,天和核心舱是第1个任务。后面的10次任务是这么安排的,中国要发射问天实验舱和梦天实验舱,与核心舱进行交会对接,通过构型转位形成T字的三舱构型。另外还要发射4艘货运飞船和4艘载人飞船,货运飞船为人员在轨生活工作提供物资,载人飞船把航天员运至空间站进行生活和工作。
空间站目前规划了三个舱段:天和核心舱、问天实验舱、梦天实验舱,在轨构型基本是一个T字构型,在T字构型的两侧是太阳翼帆板,像两个风车一样转动。
空间站具备了很强的在轨应用和科学试验支持能力。对普通人生活来说,空间站定位为国家太空实验室,肯定会为科技发展开展大量的实验。第一方面是研究人自身在太空的生活,以前中国航天员在轨生活为一个月左右,空间站建好以后航天员能实现更长时间地在轨驻留,可开展空间环境对人身体健康影响的研究,可能为以后普通人进入太空开展前期的研究工作。
第二方面是一些科学方面的研究,包括天文、物理、生物等基础科学。这些技术会为推动整个社会科学技术的进步发挥作用。
第三方面更实用,即一些新技术在太空的应用。最直接的比如航天新技术可以在空间站上先试一试,改进后再应用到其他航天器上。与航天相关的遥感、通信技术等都是直接服务于普通老百姓的生活。
第四方面是生物技术如制药,国际空间站上有大量实验,这些技术的发展可能直接产生面向老百姓的产品。(据中新社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