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形成分析

2021-05-31 22:33薛欣莹
文教资料 2021年3期
关键词:思想

薛欣莹

摘   要: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多民族国家,以汉族为主体的各民族通过不断融合与发展,形成了今天的中华民族。在中国传统“大一统”思想的影响下,历史上的统治者制定了不同的民族政策以巩固自身统治,有武力威慑的政策也有怀柔的政策,都起过重要作用。当今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离不开古代民族共同体意识。

关键词: “大一统”思想   同化政策   抚纳政策   古代民族共同体意识

一、“大一统”思想是古代民族共同体意识形成的思想基础。

习近平同志提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一概念,是中华民族经过长期的历史探索逐步形成的。中国古代的“大一统”思想,是古代民族共同体意识形成的重要思想来源,经过不断发展形成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大一统”的这一概念表述源于《公羊传·隐公元年》:“何言王正月?大一统也。”“一统”即社会若要形成统一的局面,并不是完全通过绝对的中央权力而形成的,同时需要人民自下而上形成一种意识,这种意识凝聚各民族人民的思想情感,这样形成的统一比绝对的中央权力形成的统一更加牢固。“大一统”是中央封建王朝统治者表达自身在政治与领土上的绝对统治地位,并且各民族形成了相对统一的局面,在政治和文化上具有统一性。“大一统”思想具有一统天下的理想追求,孔子认为“四海之内皆兄弟也”,管仲说“一匡天下”,孟子主张“天下定于一”,荀子指出“四海之内若一家”,都是“大一统”思想影响下的观点,都深刻地表明了各民族对形成思想、文化与政治的统一局面的期望,为古代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形成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春秋战国时期华夏处在中间,被称为“中国”,同时东夷、南蛮、西戎、北狄是当时对处在四方的少数民族的称呼,“中国”与四方构成了统一的天下。公元前221年,秦灭六国后开始实行郡县制,使分裂的华夏民族第一次统一了起来,形成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中央集权国家。秦始皇通过统一文字、统一度量衡、统一货币等一系列举措,使原本分裂的各个民族逐渐统一。自秦朝开始,“大一统”的观念逐渐深入人心,尽管秦朝之后时有分裂的局面出现,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是中国历史的主流。“大一统”思想能源远流长并被封建统治者所推崇,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它展现的是统治者对于与自身具有相似的历史渊源和文化的民族的特殊情感,这种情感驱使各民族形成强有力的凝聚力。

“大一统”是指在国家政治上的整齐划一,经济制度和思想文化上的高度集中。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的“罢黜百家”思想,这种思想实际上是统治者希望统治地域内的各族人民能拥有共同的思想基础,使中央集权王朝得以巩固。中国历史上曾多次出现民族战争、民族分裂,但民族的分裂与战争并不能将共同体意识彻底消灭,它的思想文化基础一直根植于中华民族的实践活动中。“有时候历史上的某一阶段某一进程在政治上是分裂的,在经济上是分散的,但这种分裂与分散并不妨碍统一意识的存在,而且有时这种统一的意识反映更强烈”①(16)。因此,中国古代“大一统”思想已经烙印于各民族人民的心中,为古代中华民族的共同体意识奠定了基础,同时为当今社会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形成与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力量。

二、民族同化政策对古代民族共同体意识形成的作用。

“中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在5000年的历史进程中,中国境内各民族共同创造了中华文化,并以这一文化为纽带,使中华民族凝聚在一起。汉族与少数民族、内地与边疆是肢体、手足、唇齿的关系。在中国历史的长河中,中国历代少数民族的特点都是‘合,只有融合、和睦,中华民族才能长治久安,国富民强,才能使中华民族成为和谐发展的一个大家庭”②(42)。民族问题在每一个时代都對国家发展产生重要影响,中国历史上的统治者们采取了诸多民族政策巩固统治、缓和民族关系。

历代统治者为了对各民族实行有效的统治,采取的一个重要民族政策是民族同化。中国历史上有一个突出现象,就是不断有少数民族被汉族同化,或被其他少数民族同化。所谓民族同化,“即丧失民族特性,变成另一个民族的问题”③(205)。在中国历史上,汉族统治者对少数民族的同化政策,主要代表朝代有曹魏、孙吴和南朝等。“南朝时设置管理少数民族的地方官吏,具体执行同化政策,两晋时即设‘校尉一职,专门管地方少数民族事务。这些校尉采取撤关卡、省烦苛、布恩惠、减赋税的方法积极推行同化政策,使少数民族基本都接受了管理”②(50-51)。入主中原的少数民族统治者也积极推行同化政策,推进本民族汉化。他们制定一系列政策,比如与汉族杂居,劝农桑、兴办汉学、与汉人通婚、穿汉人服饰等。其中,北魏孝文帝的汉化改革是最典型的同化政策。“十六国时,入主中原的北方少数民族为了政治、经济上的需要,纷纷打破了其部落血缘氏族的部落组织,强制迁徙,分土定居,按照汉族封建行政管理制度,实行以地域关系为基础的‘编户齐民制”②(203)。入住中原的少数民族推行汉化政策的主要目的是巩固自己的统治,更深层原因是汉族先进的经济文化对北方游牧民族的吸引力,他们想要进一步学习先进的民族。

封建王朝统治者实行的民族同化政策十分丰富,不但对少数民族发展与繁荣有很大帮助,而且对统治者巩固统治有很大作用。正是这些民族同化政策使各个民族更加融合,在风俗习惯、经济生活等方面日渐靠拢。各民族之间的共同情感增多,共同在生活实践中展现出不同的历史文化与生活习惯,将其不断融合,从而不断形成一个中华民族大家庭。历史上曾经出现多次民族大分裂、大融合,正是经过一次又一次实践,各民族之间互相学习、不断进步,在同化政策的实施下,各族人民思想意识得以强化。所以,中国古代民族同化政策的实施为形成古代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了很大的支持。

三、民族抚纳政策对古代民族共同体意识形成的作用。

除了民族同化政策外,统治者们巩固统治的另一种政策是抚纳政策。中国各民族在政治、经济、信仰、风俗上一直都存在较大差异。这些差异,如果单纯凭借民族同化政策调和,就可能造成负面影响。所以,适当实施抚纳政策,不但能巩固统治者的统治,而且能使各民族在保留原有优秀的民族文化中繁荣发展,有利于促进各民族发展。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汉族统治者对南方少数民族实行抚纳政策。“以俗而治”“以夷治夷”的羁縻政策,有利于保留各少数民族的独特性,对民族繁荣发展有重要帮助;对少数民族上层人物封官加爵,给予名号,有利于巩固统治者对少数民族的统治;胡汉分治之策,不但可以使少数民族自己管理民族内部的事务,而且有利于缓和统治者与少数民族在民族文化、风俗习惯等方面的差异而产生的民族矛盾。这些政策都是为了安抚少数民族,不使其在封建统治者的统治下因不满而发生民族战争等事件,影响各个民族之间的关系。这些民族政策的实施,有助于形成良好的民族关系,为古代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形成打下良好的基础。

抚纳政策中最突出的是和亲政策,这一政策在古代封建王朝中所起的作用是其他政策难以超越的。秦汉时期的“和亲”政策,是抚纳政策的开端,和亲政策的实行使封建国家得以“寝兵、休卒、养马、世世昌乐”,“天下大安”,“两国之民若一家子”④(2895)。两汉时期能与汉族封建王朝抗衡者,只有匈奴。汉王朝根据国势的强弱情况实行了两种政策,一种是征讨,另一种是和亲政策。和亲实现了各民族经济文化的交流,有利于各民族之间友好往来。唐王朝进行和亲的目的是笼络少数民族首领,以巩固自己的统治地位。例如,唐王朝与“回鹘累代姻亲”,对于加强与回鹘的友好关系,巩固唐朝的国家统一起了重要作用。唐代多位公主远嫁各少数民族首领,反映出唐代一直把和亲政策作为对周边民族的重要策略,这大大增进了唐王朝与周边民族的关系。和亲公主客观上能加强民族间的友好往来,促进内地与边疆的经济文化交流,把中原文化传播到少数民族地区。汉族政权与少数民族之间在社会形态、价值取向、文化意识等方面存在一定的差异,和亲政策的推行更有利于各民族之间的交流。比如:“文成公主入藏后,积极推广中原的先进科技,向吐蕃人传授汉族的耕作方法,极大提升了粮食的生产产量;她还让汉族工匠为藏民安装落水磨,节省了大量劳动力;教藏族妇女进行纺织刺绣,吐蕃家庭手工业得到极大发展。”②(295)不但能促进民族繁荣发展,而且能增强民族间的凝聚力。

和亲制度是一种政治策略,有利于各民族间文化的传播与交流,加快经济的发展,对后世的发展具有重要影响。自唐朝后的其他封建王朝同样采取了和亲政策,虽然这些和亲的规模、影响力等远不及唐朝,但是为加强各民族之间的交流发挥了重要作用,为古代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形成提供了强大的支持。

四、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形成离不开古代民族共同体意识。

习近平同志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产生与形成作出了分析:“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我们各民族间的交流交往交融不断深化,形成了分布上交错杂居、政治上团结统一、文化上兼收并蓄、经济上相互依赖的局面。经过近代共同抗击外侮的血火淬炼,我国各族人民血融在一起,情合在一起,最终形成了多元一体的中华民族大家庭。”⑤习近平同志的阐述,让我们充分认识到,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有依据的,它是在民族发展中经过历史的实践而不断形成的,具有极强的现实意义。古代知识分子的思想意识、统治者实行的民族政策、近代人民共同抵抗外敌的历史实践,都是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产生与发展的重要力量。习近平同志根据我国的历史与实际情况提出这个概念,具有充分的合理性。正是因为中华民族在古代就已经形成了古代民族共同体意识,才经过不断发展形成了今天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古代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形成,经历了漫长的历史过程。在历史实践中,越来越多的人认为:经历了长期的战争,经历了半封建与半殖民地的时期,在当今现实生活中,很多实践活动正是传统的古代共同体意识发挥着重要作用,它是当今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得以存在并不断铸牢的强大根基。中国古代各民族通过不断努力形成了古代民族共同体意识,这种意识表现在具体的实践活动中。新冠肺炎疫情使全体中国人民的生命安全都遭到了威胁,但在政府的强有力措施与中国人民的自觉践行下,情况出现了巨大好转,人们的生活步入了正轨。在抗击疫情过程中,最让人印象深刻的是“全民抗疫”,每一个中国人都在贡献自己的力量。有白衣天使前往疫情最严重的地方进行救治;有爱心人士捐款捐物;有社区志愿者把好社区这第一道大门;有普通民众听从号召足不出户。这些举措正是疫情阻击战胜利的关键,这些场景深刻展现出了在民族遇到危難之际中华民族能紧紧团结,深刻表现出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全国人民能迅速地、大规模地紧紧团结在一起抗击疫情的状况,绝对是经过长期的历史和实践,中华民族人民形成的民族共同体意识在现代的充分展现,是在当今时代条件下形成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形成,离不开古代民族共同体意识。习近平同志深刻阐述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产生和形成。在这个过程中,中国古代民族共同体意识起着重要的基奠作用。

五、结语

在古代中国“大一统”思想及历代民族政策的影响下,我国各个民族形成了共同的思想基础与历史渊源。虽然中国历史上的统治者,制定民族政策是为了巩固统治,但这些政策为后世民族团结和繁荣发展,起了重要的基奠作用。同化政策、抚纳政策的内容丰富且翔实,这些政策在中华民族的历史实践中发挥了凝聚各民族繁荣发展的重要作用,是形成古代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环节。正是因为古代民族共同体意识形成经历了漫长的历史阶段,当今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才更加牢固,能牢牢地伫立在中华民族人民的心中。

注释:

①罗贤佑.中国民族史纲要[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

②贾东海.中国历代民族理论民族政策研究[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10.

③中共中央编译局.列宁全集:第2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④司马迁.史记·匈奴列传:一零零,第九册[M].北京:中华书局,1959.

⑤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中央民族工作会议精神学习辅导读本[M].北京:民族出版社,2015.

参考文献:

[1]列宁全集:第2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205.

[2]司马迁.史记·匈奴列传,卷一零零,第九册[M].北京:中华书局,1959:2895.

[3]罗贤佑.中国民族史纲要[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

[4]贾东海.中国历代民族理论民族政策研究[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10.

[5]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中央民族工作会议精神学习辅导读本[M].北京:民族出版社,2015.

[6]马戎.中华民族是一个——围绕1939年这一议题的大讨论[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6.

[7]金炳镐.民族理论通论[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7.

[8]吴仕民.中国民族理论新编[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16.

[9]费孝通.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9.

猜你喜欢
思想
转化思想的应用
思想之光照耀奋进之路
思想与“剑”
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永远不能丢
“思想是什么”
递推思想及其应用
学思想 悟思想 用思想
把握转化三要素 有效渗透转化思想
论杨时的“民本”思想
谈“不战而屈人之兵”思想的积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