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与艺术教育融合研究

2021-05-31 22:29何怡伟
文教资料 2021年3期
关键词:黄梅戏艺术教育

何怡伟

摘   要: 立足黃梅戏的艺术底蕴和发展现状,展望中国—东盟“红铜鼓”交流论坛“松茂竹苞”的繁荣发展前景,综合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基础理论和实践经验,将非遗传承与艺术教育融合,探究黄梅戏传承的方式方法,推动文化艺术人才培养,促进中国和东盟国家间的艺术文化交流,打造独有的中国—东盟“红铜鼓”展演的黄梅戏艺术品牌。

关键词: 文化遗产保护   黄梅戏   艺术教育

“听啭一声莺语罢,直教欢喜极人天”。黄梅戏作为中国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曲调迂回婉转、表演深彻人心、价值可藏名山,是文化遗产保护与艺术教育传承的无价瑰宝。黄梅戏不仅是戏曲艺术的智慧结晶,而且是传唱者的心灵影射,传达出康乐百姓遵循自然规律、追求美好生活的坚定意志和生活愿景。新时代,培养高素质人才队伍、打造大国工匠、培育工匠精神已经成为各界广泛关注的话题①(222)。然而,非遗文化保护意识的纰漏和高校艺术素质的浅薄仍是文化发展的绊脚石,高校学子对非遗保护一知半解、教师队伍文化素质欠缺、艺术教育制度设计不够完善等问题依然占据文化热点。纵观新时代艺术文化教育发展的态势,结合第15届中国—东盟“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与旅游开发”的论坛主题,在融合文化遗产保护与艺术教育传承这一理念的基础上,探究适应时代潮流和论坛主题的艺术教育方式,构建独有新颖的中国—东盟“红铜鼓”黄梅戏艺术品牌体系。

一、生旦净丑:立足黄梅戏的艺术底蕴和发展现状

(一)艺术底蕴:生活与理想并生。

“三丈戏台千载事,七颜脸谱各般人”。黄梅戏,原名黄梅调、采茶戏等,最早可追溯到唐代,起源于湖北黄梅,发展壮大于安徽安庆,是中国五大传统戏曲剧种之一。黄梅戏唱腔淳朴自然、委婉清新,属于板式变化体;其角色行当以“二小戏”为主要体制,演员可兼多角色,不严格分行;其妆容不重浓墨重彩,以清俊淡秀为纲,讲究晕染和神韵,如同古代仕女的淡雅妆面;其乐器流变发展,在最初“三打七唱”的基础上增加多元的伴奏乐器,形成丰富的表演声腔伴奏体制;其表现以明快抒情见长,具有丰富的舞台张扬力,表演质朴细致,以真实活泼著称,代表剧目有《天仙配》《女驸马》等。黄梅戏艺术价值的璀璨光华,既折射时代发展的历史缩影,又映照康乐百姓的心灵家园,融合生活与理想,是戏曲艺术传播教育的重要题材。

(二)发展现状:机遇与挑战并存。

1.机遇——非遗文化政策的保护及经济发展、外交活动的鼓励。

构建中国—东盟高等教育共同体,推进“一带一路”倡议与东盟发展规划对接,“建立更为紧密的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具有深远的区域价值和全球意义”②(63-76)。中国与周边东盟地域国家人文交流源远流长,双边高等教育领域的合作框架与机制陆续建立,务实合作取得突出成果,为构建高等教育共同体奠定了良好基础②(63-76)。中国—东盟高等教育共同体的架构顺应国际化高等教育协作发展的潮流,对切实提高国际高等教育发展话语权和创造更加和谐、合理、公平的新型国家外交发展环境具有深刻意义,这为黄梅戏的文化传播创建了更多元、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2.挑战——现代新兴科技的碰撞及传承人才匮乏。

伫立多元开放的时代背景,世界文化的多元性和新颖度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本土传统艺术的发展空间。对于新时代的青年而言,传统戏曲是古板老套的艺术形式,是生活节奏缓慢的承载物态。“例如,在《说唱脸谱》中很明确地表达了其在当代年轻人中的问题。学生对新鲜事物的接受能力差,再加上不懂传统戏曲,使得传统戏曲的传承比较困难。但是,教师还是有责任将传统戏曲引进校园进行详细的讲解,让学生对传统戏曲开始一点点地了解与认识”③(178)。时代发展速度迅猛如狮,快捷如鱼,新世纪的科技元素、网络因子、智能成分深刻影响青年发展的价值导向,纵使培育传统人才实属挑战众多,培育新式传统文化继承人才仍占据社会文化发展的攻坚地位。

二、松茂竹苞:展望中国—东盟“红铜鼓”黄梅戏艺术的发展前景

中国与东盟人文交流源远流长。伴随各领略“伙伴关系不断深化,多方向合作框架与机制逐步建立,高等教育领域务实合作取得较大成果,为构建中国—东盟高等教育共同体奠定了较好的社会基础”②(63-76)。展望中国—东盟“红铜鼓”“松茂竹苞”的繁荣发展前景,对黄梅戏艺术教育的发展提供诸多良机,有如下三方面的表现:

(一)深厚的人文交流基因。

华夏民族以钟灵毓秀的深厚文化底蕴,牵引鸾翔凤集的人才脉络,吸引其他国家借鉴、学习、效仿。汉语文化自公元前即被东南亚地带的国家引用,其文化影响力不断辐射扩散。

就地理位置而言,我国的西南民族地带与东盟国家部分地区民族相关系,有相似而又各异的风俗习惯和生活方式,“东盟国家许多民族,与我国西南地区民族成为‘同源异流或‘同根生的民族。民族文化的身份认同,成为延续中国—东盟文化血脉的重要根基”④(37-42)。文化交流自古而来,民族互助自古即有,如此的自然位置脉络,为华夏民族与东南亚国家的互助共通奠定了基础。就文化渊源而言,东南亚地区的文化形态和精神素养自古就受我国儒家传统精神的影响,同时,“汉语热”“多元文化形态”“华人侨居生活圈”都为中国与东盟国家的交融合作牵引出千丝万缕的文化脉络。如今,孔子学院的大力传播、中华优秀文化的大力宣扬,促进了国家间的文化式交流。

(二)官方的政策制度出台。

伴随中国和东盟国家政治关系的进一步友好深化,各项相关官方政策也陆续出台、逐渐完善。“包括东盟组织间和国家间的教育合作政策,如:《中国与东南亚国家联盟全面经济合作框架协议》《中国与东盟面向和平繁荣战略伙伴关系联合宣言》《中马教育合作谅解备忘录》《泰王国与中国关于相互承认高等教育学历和学位的协定》等”②(63-76)。这些官方政策的出台为中国与东盟国家间的教育交流创造了良好的法治环境,也为黄梅戏艺术教育的发展奠定了法律基石。

(三)积极的实践交流成果。

“红铜鼓”中国—东盟艺术教育成果展演艺术教育论文征集比赛活动正是其表现之一。此外,高校间的艺术文化交流、留学生互补互助、推行“双十万学生流动计划”、实施“2+1”“1+3”“3+2”等模式的联合办学都是实践交流的显著成果。

三、融会贯通:探究非遗传承与艺术教育创新结合的方式方法

(一)架构教学模式:从打造师资队伍、优化教学方法两方面展开。

1.教师队伍引导:打造专业性、复合型、国际化黄梅戏传播教师队伍。

黄梅戏作为传统戏曲的一大代表,是立足时代背景创作的文化形态,其以舞台的形式演绎人文生活。在当前艺术文化教育的发展历程中,打造复合型教师队伍可谓是“大势所趋,民心所向”。高校艺术文化传播教育的师资力量不应局限于黄梅戏这一单一的文化形态中,而应该将戏曲文化与多样应用“学科深度融合,在传统学科相互交叉的时代背景下真正培养出社会需要的复合型艺术人才”⑤(110-117)。同时,协调外籍教师与本土教师的合作关系亦为重中之重。黄梅戏文化遗产的传播教育“教师队伍建设应该协调好‘借材外域与‘取材本土的关系,将中国艺术教育的基石建设得更加牢固,是今天的中国高校管理者们需要深思的地方”⑤(110-117)。

2.教学方法优化:从学科多元、学用结合两方面展开。

一方面,从学科多元的角度,增强学科的互动性与丰富度,开展内容依托式黄梅戏文化传播教学。黄梅戏是有多元因素的组合体。学生以外国剧目书籍为艺术教育参考书目,不仅可以学到本土戏曲艺术的表现模式,还可以了解到外国异域歌剧文化和自然科学知识。这种学科多元的教学方法打破学科间的知识界限,促进学生多元化、多层次、多功能地了解戏曲艺术与自然科学间的密切关系,有利于切实提高学生的艺术文化素养。为促进黄梅戏艺术教育传播趋于良性、稳定发展,高校应设置符合时代背景和学科特色的综合性艺术教育课程,构架以内容为依托的黄梅戏传播教育模式,将专业戏曲课程与智能科学、天文地理、人文关怀紧密结合,与时俱进地培养黄梅戏文化综合性新式人才。对于戏曲艺術教学而言,借鉴以内容依托式的教学方法,充实学科互动性的教学理念,不仅有利于培养与时代思潮相呼应的实用型人才,而且对政治友好、文化交流、外交和谐等方面发挥着不可小觑的作用。

另一方面,从学用结合的角度,融合实践活动与理论学习,增强戏曲教学的丰富性。现如今,戏曲传播发展势头足,但是仍然是空有理论概念,缺乏实践活动。因此,推行学用结合、拓宽实践渠道是应时之举,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其一,丰富校内学用形式,比如成立黄梅戏艺术传播协会或实践基地、组织黄梅戏协会成员开展“一对一”留学生交流、开展外籍教师和专业科学生的交流联谊会等,以此增强高校学子的戏曲认知能力。其二,拓宽校外应用实践渠道,比如参加具有国际交流性质的志愿活动、作为黄梅戏协会的外国交流生、担任其他国家的戏曲传播教师等。

(二)课外活动研讨:基于现代科技,创新以云服务为主的戏曲传播模式。

以校园自媒体运营为理念,以互联网“云教学”为基石,通过微信公众号运营、短视频互动教学、公开直播课等途径,探索一套适应中国—东盟“红铜鼓”主题论坛且可供推广的“云服务”戏曲传播模式。构建线上线下相连接的实践模式,线上借助微信公众号、图文推送等方式向高校学子开展“一对一、点对点”的戏曲传播服务;线下通过通信技术、实地访问等方式了解高校学子的戏曲文化环境,并提出建议。以此,了解高校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具体存在的问题和受不同因素影响的实际阅读效率,优化运营模式。同时,通过团队内部的优化分工,拓宽服务工作形式,设立三个活动组别,即统筹规划组、网络运营组、活动设计组,以便接触不同对象时,有效帮助高校学子更好地融入戏曲学习中。

(三)文化旅游开发:响应“戏曲进校园”活动,创造艺术化的校园环境。

艺术化的校园环境,将创作、鉴赏、设计都融入校园生活中,在学习和生活中营造艺术氛围,对提升学生对美的追求和增强学生的审美意识有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将黄梅戏以文化教育题材的方式引入高校,不仅有利于传统戏曲文化的传承和沿袭,而且有助于提高大学生群体的文化素养和艺术品格,为非遗文化的保护及艺术教育的传承提供青年主力生力军。同时,黄梅戏可以作为校园旅游开发的一大热点题材。通过“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等竞赛平台,以黄梅戏为参赛主题,创新构思戏曲文化教育的方案。例如,成立黄梅戏文化少年宫、开办黄梅戏趣味讲座、戏曲社团公益活动等。黄梅戏是非遗保护与文化教育融合的一大瑰宝,是艺术综合的多元体,既有音乐的清脆和舞蹈的柔美,又有融合了人文情怀和历史传说的喜怒哀乐。

四、结语

挖掘黄梅戏的艺术内涵与文化脉络,以学科理论和实践经验为利器,探究适应中国与东盟国家传播交流的新型艺术教育模式,促进中国与东盟国家间的国际关系进一步优化,为非遗文化与传统艺术的创新融合架设桥梁。纵观新时代艺术文化教育发展的态势,结合第15届中国—东盟“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与旅游开发”的论坛主题,在融合文化遗产保护与艺术教育传承这一理念的基础上,探究适应时代潮流和论坛主题的艺术教育方式,架构独有新颖的中国—东盟“红铜鼓”黄梅戏艺术品牌体系。

注释:

①孙媛.高职艺术教育中工匠精神的培养与融入[J].戏剧之家,2020(14).

②李化树.中国—东盟高等教育共同体:价值向度、社会挑战及行动设计[J].教育与教学研究,2020(2).

③李爱菊.传统戏曲进校园意义及实践探究[J].戏剧之家,2020(12).

④李枭鹰,王喜娟,欧阳常青,等.中国—东盟高等教育区域性合作研究[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

⑤夏军,肖家燕.取材本土:晚清中国外语教师培养的历史考察与启示——以京师同文馆为例[J].江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6).

猜你喜欢
黄梅戏艺术教育
黄梅戏《中国梦》
黄梅戏《祝福》
大型黄梅戏《寸草心》
艺术教育在精神文明构建中的作用
大型黄梅戏《凤鸣宏村》
2016年安庆“十一”黄梅戏展演周优秀黄梅戏剧目展演一览表
黄梅戏喜剧艺术的百年蜕变与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