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优秀经典美文诵读课程的校本实践

2021-05-31 19:44郑虹
江苏教育·中学教学版 2021年4期

【关键词】经典美文;诵读课程;校本实施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21)28-0065-02

【作者简介】郑虹,广州市华侨外国语学校(广州,510095)教师,正高级教师,广州市优秀教师。

一、建构目标,实现经典美文诵读课程文化内涵的校本化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课标”)对课程的文化目标以及诵读目标有明确规定:“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关心当代文化生活,尊重多样文化,吸取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提高文化品位。”这一文化目标还呈现各学段的梯度性,如第一学段读的内容是儿歌、童谣、浅近的古诗,强调运用想象来体验诗歌,感受语言美;第二学段读的是优秀诗文,难度加大,要求借助在诵读中感悟诗歌情感,还要领悟内容,思维深度有所提升。因此学校的经典诵读校本课程目标是:遵循课标要求,实现文化传承目标的校本化。具体要求为:总目标要以学校办学理念为前提,将课程中的传统文化精神与学校特色文化建设相契合;体现学校的学力性目标,即把握学生“基本学力”,促进学生基本能力的发展(包含收集处理信息、自主获取知识、分析解决问题、反思交流合作等能力);涵盖“表现性目标”,把握学生“行为表现”,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包含良好的思维品质、良好的情感意志、基本价值观等);关注目标的系统性和梯度设计,既有目标的整体设计,又明确学段目标的梯度与层次,还要明确学段目标的递进与衔接;融入学校学生发展目标体系的系统设计,有利于课程资源的多样性与结构的完整性、教师的教学预设与学生自主探究等。

二、整合内容,凸显经典美文诵读课程的文化内涵

用“大”语文观丰富教材。教师在开展经典诵读活动中根据教材相关内容开展的文言小故事和历史背景拓展阅读、文言教学中的字源分析、主题文化探究等研究,可以丰富教材的外延和内涵。例如,在进行《曹刿论战》的背景介绍时,教师可以引入齐桓公(公子小白)与其庶兄公子纠曾进行过激烈的争夺君位的故事,激发学生兴趣。

以文化趣味吸引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教师积极整合古文化现象,探索丰富的导入方式,可以让经典诵读课堂更有文化趣味。教师不断提升自身文化修养,让教学的文化趣味富有源头活水。充分发挥学生榜样的示范作用,让文化趣味探索变成自发行为。如以学生熟悉的诗词导入能有效降低经典的陌生感;以对联导入能彰显经典的地位和文化内涵;以谥号导入能有效理解人物的精神品质;等等。有文化有趣味的导入方式可以有效缓解课堂审美疲劳,让学生在丰富的知识、激昂的兴趣、浓浓的文化味中积极投入经典诵读课堂。

三、融合要素,实现经典美文诵读课程的生动有趣

传统的经典诵读教学往往按照“文学常识介绍→读通、读懂文章→疏通字句→重点词句分析→思想情感梳理→文章拓展”的步骤进行。在经典诵读课程中,我们主张打通文字、文章、文学、文化等语文要素之间的通道,立足学生的“学”,用丰富的诵读活动、有趣的故事、活动探究、主题式推进等方式,将这些语文要素有机整合,把课堂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让学生主动投入课堂,达到生生互动、师生互动。如“论语选修”校本课程按照“古字·人物·思想·句读”的实施模式,提炼每章中的关键词语,进行字源分析,再进行相关人物故事拓展,接着开展文本文化思想探究,最后借助句读进行诵读引导。

四、契合学情,丰富经典美文诵读的学习策略

人民教育出版社编审王本华指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以教材选文为主要载体,辅以精心设计的语文实践活动,使学生在学习语言文字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受到熏陶感染,……从而更好地达到课程标准要求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的有机统一”。同样,诵读经典活动也要精心设计才能达到预期效果。

转变学习方式,精心设计差异性活动。在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年龄差异,从小学中年级开始进行诗歌鉴赏活动、成语接龙、飞花令等,充分调动学生的眼、耳、口、脑、手等多种器官,让学生由“学”者变为 “教”者、设计者、表演者,从被动学习的输入变为主动学习的输出,大大激發了学生诵读经典的热情。

构建系统主题,精心设计精品化活动。我们根据教材单元主题,每学期提炼一个主题词,围绕主题词设计了有完整体系的经典美文“朗读者”活动。一名名小小朗读者用青春年少的声音诵读经典篇章让人不由地受到熏陶、启发。

五、先行评价,强调经典美文诵读课程的发展功能

经典美文诵读课程的校本实施之前要形成以目标为导向的评价体系,体现评价的过程性、激励性。其中,过程性评价具体到个人,呈现个人在经典美文诵读课程中的专项发展;表现性评价则依据学生在活动过程中的整体行为表现来进行综合评价;教学和评价工具的设计可以围绕任务单、资料卡、记录表、流程图、知识树、评价卡等内容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