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琼
基础教育改革进程的加快,对小学数学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基于“知行合一”的理念,强调小学课堂要提升趣味性,激起学生探究欲望,使之愿意参与课堂中,进而提升数学知识掌握程度,并将知识灵活运用于实际生活解决问题中,促使学生全面发展。本文基于“知行合一”理念,具体分析了小学数学教学实践能力培养策略。
在“知行合一”理念中,主要强调的就是认知与行为的统一性,而将其运用到小学数学教学中,其本质就是通过有效的教学,促使小学生可以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践,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事实上, 融入“知行合一”理念后的小学数学课堂,主要就是形成“行-知-行”的过程,即引导学生进行探究,而后学到知识,最后再应用于实践。如此,可以有效提升学生数学学习的能力,也构建高效的数学课堂。
一、运用信息技术,引导学生探究
数学知识本身具有一定的抽象性、逻辑性,小学生学起来存在一定困难,容易感到枯燥乏味。对此,在教育信息化背景下,数学教师可以充分发挥信息技术与教学内容结合的优势,丰富教学内容,为学生构建有趣的学习环境,有效激发其学习兴趣,让他们感受到学习数学的快乐,从而培养自主探究意识,落实“知行合一”中的“行”。
以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图形的运动》一课为例,小学生由于思维能力、抽象能力有限,所以,对于不同图形的运动、组合、重叠,无法较好地掌握。对此,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动态效果,先将一个图形分割成几个图形,引导学生分别说出对应的图形,而后以动态的变化过程割补成一个大的图形。通过此种形式,促使学生提升兴趣,集中注意力听教师讲解,并借助动态画面,很好地理解知识点,促使学生想要自主探究更多的图形变化过程。而教师也可以借此给予学生自主探究的机会,培养其探究能力。
二、构建教学情境,引发学生思考
小学生天性好奇心重,活泼好动。数学教师应当利用此特点,构建教学情境,引发学生思考,促使學生在思考过程中提升对知识的理解,进而更好地掌握数学知识。借助特定的情境营造愉快的学习氛围,有利于提升学生积极性,使之产生学习兴趣。
在构建情境时,数学教师要考虑到小学生的知识认知程度、学习兴趣、学习习惯、接受能力等,而后立足教材,合理创设情境,达到教学目的。例如,讲授人教版小学数学“圆柱”这部分知识时,教师可以利用网络资源,将“曹冲称象”故事讲给学生听,也可以将其视频选段播放给学生。通过曹冲运用替代法,借助称量石头的重量代替大象称重的方法,最终得到大象重量的故事,引导学生思考,促使学生进入情境,激发其求知欲望,进而巧妙地转化数学问题,而后,再引导学生计算出圆柱的体积公式。
三、引入生活实例,提升学生应用能力
实际生活中存在很多数学知识。为了做到“知行合一”,需要教师回归教育本质,合理引入生活现象,让学生提高知识认知能力,懂得数学知识与生活存在紧密联系,进而提升应用能力,学会观察生活中存在的数学知识,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例如,在学习圆的周长时,学生掌握了滚动法、绕线法求圆的周长后,教师可以用绳子拴着小球并进行转动,向学生提问:“谁可以利用学过的知识求得此圆形的周长?”学生们纷纷表示做不到。而后,教师利用大屏幕展示一张摩天轮的照片并提问:“尝试求此圆形周长,可以使用滚动法和绕线法吗?”对此,学生感到已经掌握的滚动法、绕线法存在局限性。接着,教师继续展示两张直径不同的自行车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对应车轮的周长,逐步引导学生理解,求圆的周长与其直径存在一定的联系。通过这种生活实例的引入,不仅提升了学生的学习欲望,同时也促使学生将学过的知识运用于实践,有效落实了“知行合一”。
四、开展教学互动,增强学生知行体验
事实上,“知行合一”的教学目标,就是促使学生学会应用知识,能够利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给予学生实践机会,提升其知识运用能力非常重要。还是以圆周长探究活动为例,在引导学生探究直径与周长关系的过程中,教师可以为学生创设动手实验活动,如可以利用圆形硬纸板等工具,让学生以小组方式探究“圆的周长和它的直径的关系”。通过合作,促使每个同学都参与其中,提升动手能力,并在小组报告环节,培养学生知识表达能力,问题总结能力。
总之,“知行合一”理念的融合,促使小学数学教学更加具有实效性,对提升小学生知识学习能力、探究能力、创新能力具有重要作用,可以有效提升小学数学教学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