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玉洁 曹蕊
[关 键 词] 学前教育;“走园”实践教学模式;“双师型”教师
[中图分类号] G715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1)07-0210-02
《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中指出,要把工学结合作为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切入点,带动专业调整与建设,引导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在此背景下,西宁城市职业技术学院教育系学前教育专业通过前期省外考察、企业调研形成了符合本专业发展的“走园”实践教学模式。通过该模式的实施,能够丰富专业教师的教学案例和素材,提升专业教师的实践指导能力、教育教学能力,有利于培养“双师型”教师。
一、实施背景
目前西宁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前教育专业教师大致分为兩类,一类是学前教育和心理学专业的理论课教师,另一类是舞蹈、钢琴、声乐、美术等专业的技能课教师,其中学前教育专业毕业的教师占教师总人数的32%,教师专业基础扎实,经过教师资格证培训和校本培训后,其教育教学能力得到了较大提升。但是“从学校到学校”,入职前缺乏实践工作经历,其实践教学能力缺乏或处于较低水平,在指导学生实践方面往往“力不从心”,大大影响了实践教学效果;教育过程中更多的是从自身专业角度出发,导致教学效果与学前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存在偏差,影响了学生适岗能力的培养。
基于我院学前教育专业教师的现状分析,我们通过研讨从2018年9月起开展“走园”实践教学模式,通过这种模式有效提升了教师的能力,培养一大批学前教育专业“双师型”教师。
二、“双师型”教师与“走园”实践教学模式
(一)“双师型”教师
“双师型”教师是指既能把专业知识有机融合到教育教学的过程中去,又能把专业实践技能通过身体力行、深入解析传授给学生,同时还能够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道德的综合实践型教师。“双师型”教师的基本素养大体可以概括为道德品质素养、政治思想素养、科学知识素养、能力素养(教学能力、科研能力、专业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管理组织能力等)、心理素养等五个方面的内容。
(二)“走园”实践教学模式
“走园”实践教学模式是以实训为取向、以教师教育为指导、以学生实践性知识发展为主线,基于实训形成的在校理论学习和在园操作实践有机结合的一种教学模式。
通过“走园”实践教学模式使学前教育专业教师了解幼儿园教育现状,增强解决岗位实际问题的能力,掌握课岗证融合的实践教学体系,从而提升教育教学质量,有效培养“双师型”教师。
三、“走园”实践教学模式下“双师型”教师的培养
开展“走园”实践,可以有效地增加教师企业实践经历,显著提升实践教学能力,在这个过程中也是对教师基本素养的再次强化。
(一)前期分工合作,打造“合作型”教师团队
在调研的基础上,结合教师的任教课程、任教班级和学生学情等因素综合考虑,形成以专业理论课教师为主、技能课教师和班主任为辅、幼儿园教师协同的指导教师团队。“走园”前由理论课教师团队制定具体的实施计划和规程,技能课教师和班主任与幼儿园教师沟通相关事宜,征求建议和要求,形成相关文字性材料,力求打造“合作型”教师团队。
(二)校内实训指导,打造“指导型”教师团队
“走园”前,学生选定教育活动内容并设计活动方案,教师提前一周指导即将试教的学生修改和完善活动方案,让其对自己所设计的幼儿园教育教学活动方案有清晰的认识。在此基础上,根据学生水平进行反复模课,并针对问题给予指导性建议,使学生熟练组织和开展自己设计的教育活动,力求打造“指导型”教师团队。
(三)入园试教实践,打造“实践型”教师团队
“走园”当天,学生依次组织实施幼儿园教育教学活动。在试教实践过程中,指导教师观察记录学生试教过程和幼儿的回应行为并进行科学合理的分析。试教结束后,结合幼儿园教师、专业指导教师、其他观摩学生的评价再次提出建议,指导学生发现自己在实际组织活动过程中存在哪些问题以及如何改进,力求打造“实践型”教师团队。
(四)活动总结反思,打造“反思型”教师团队
试教结束,除了试教学生撰写教学反思,观摩学生撰写听评课记录外,指导教师也要针对学生的试课情况和自身在校对学生组织实施幼儿园教育教学活动过程中的指导过程进行总结反思,为后续教育教学活动提供参考,提出“走园”活动的改进意见,力求打造“反思型”教师团队。
四、“走园”实践教学模式对“双师型”教师的培养成效
(一)丰富知识,提高教师的科学知识素养
不论是学前教育专业理论教师还是技能教师,在参与和组织“走园”实践教学过程中都丰富了自身的幼儿园实际工作经验,为专业教学提供了真实案例和素材,明确了幼儿园教师的岗位能力,理解了学前教育的目的、意义、影响因素以及《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和《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深入了解了幼儿身心发展特点,熟练掌握了一日生活环节的内容和要求以及幼儿园教育教学活动的设计思路和组织开展具体活动的内容、方法。将自身的专业知识与学前教育专业相融合,提升了教师的科学知识素养。
(二)锻炼能力,培养教师的职业能力素养
1.教师通过参与制定“走园”实施计划和规程,能够在认知层面对“走园”有更深的认识和理解,特别是对自身在“走园”过程中的工作内容和职责更加明确。通过与园方的沟通和交流能够提升教师的沟通能力,形成指导教师团队,提升了教师的团队合作能力。
2.在整个“走园”实践过程中,教师既是指导者又是学习者,尤其对于非学前教育专业出身的教师更是一次专业能力的提升与突破。教师在认真指导学生的教育实践活动的同时,积极地向幼儿园优秀教师学习,切实提升了自身的职业道德素养、教育教学能力和实践指导能力。
(1)从学前教育专业理论教师的角度来看,通过参与“走园”实践教学活动,更加清晰了对幼儿园岗位能力的认知,明确了职业道德要求,收获了更多鲜活的幼儿园实际案例,为今后的教育教学提供了大量的素材,使其授课内容不再空洞乏味。
(2)从学前教育专业技能课教师的角度来看,通过指导学生选题、设计、组织与实施幼儿园教育活动,观摩学生和幼儿园教师的实际教育活动,使他们更加了解学前教育专业,明确了学前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能够将自己所学专业与学前教育专业有机融合,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素养,在教育教学中真正做到将艺术专业技巧转变为幼儿教师所需要的岗位技能。
3.在“走园”实践教学中,教师还是一名研究者。在指导学生设计修改幼儿园教育活动方案、组织实施及评价幼儿园教育活动的过程中,不断总结反思,提升自身观察分析能力、教育评价能力、反思能力的同时,也对指导方法及教学方法有所研究,不断改进和更新,激发教师的创新思维,为教育教学和科研提供新思路、新课题和新方向,培养教师的创新能力和科研能力。
(三)提升素质,加强教师的综合实践能力
“走园”实践通过将基本理论的“学”和在实践基地的“训”相结合,帮助教师积累实践知识,可以真正做到理论联系实践,实践支撑理论,有效提升教师的素养,对教师考取相关职业资格证书如保育员、育婴师、幼儿园教师资格证书等有较大帮助,切实加强了指导教师团队的岗位适应能力和综合实践能力,使其成为一名优秀的“双师型”教师。
“双师型”教师的培养是通过在实际教育教学过程中不断地获得并熟练运用相关知识与技能的基础上实现的,“走园”实践教学模式为“双师型”教师的培养提供了有效的途径,完善了专业师资结构,成功打造了一个合作型、指导型、实践型、反思型的“双师型”教师团队。
编辑 郭小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