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瑶
[摘 要] 《幼儿园工作规程》中要求幼儿园应该主动与幼儿家长配合,为幼儿的教育创造完整的成长环境。结合教学实践,首先分析了家园共育模式的内涵及意义,其次分析了目前家园共育模式存在的问题,再次提出了家园共育模式在幼儿教育中的应用策略,最后探讨了开展家园合作工作需要注意的事项。
[关 键 词] 家园共育模式;幼儿教育;素质教育;应用策略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1)07-0196-02
在现代教育中,幼儿教育的地位不断上升,有关的理念和认知也在不断地革新,“家园共育”的理念也进入了人们的视野。西方国家就十分注重家园共育模式的作用,比如美国,教师每天都要进行记录,让儿童将记录册带回家并让家长仔细阅读,同时也让家长填写孩子在家的情况,从而反馈给教师。德国的幼儿园会定期聘请专家为家长讲课,传递正确的教育观念。因此,幼儿园应该重视家园共育的作用,并且采取合适的方法和策略来实现这一教育模式。
一、家园共育模式的内涵及意义
(一)家园共育模式的内涵
家园共育指的是家庭和幼儿园之间的一种平等的、双向的活动,是共同教育幼儿的一种实践,目的是促进幼儿的健康成长,为幼儿的学习和发展创造完整的教育环境。它不是传统意义上一方主导而另一方配合的模式,两个主体之间是平等的,应该相互尊重和相互配合。在家园共育模式中,幼儿教师的作用是引领家长形成正确的教育目标以及指导家长掌握科学的育儿方法,增强家长与幼儿园教育配合的意识。家长的责任主要是向教师介绍孩子的基本情况和习惯,以及积极配合幼儿园组织的家园共育活动。在这一过程中,教师的专业素养可以得到提升,家长的教育观念也可以得到改变,从而促进整个幼儿教育的发展,形成一种多边、互动的人际关系。
(二)家园共育模式的意义
家园共育模式在幼儿教育的应用具有重要的意义。具体来说,第一,家园共育有利于儿童的健康发展。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对孩子的成长影响是巨大的。孩子上了幼儿园之后,并不意味着家长的教育责任就没了,而是应该更为重要。家庭照样是幼儿生活和学习的重要场所。通过家园共育,能够让家庭和幼儿园更好地促进幼儿的发展,让他们获得更好的教育效果,尤其是在促进学生的性格发展以及良好的行为习惯等方面。第二,有利于教育资源的充分利用。幼儿教育是最基础的,是整个国民教育体系当中的根基,打好幼儿教育的基础,才能让以后的教育得到更好的保障。
二、目前家园共育模式存在的问题
(一)家长和教师家园共育理念不一致
家园共育在实施当中强调“共”,也就是要求幼儿园与家长开展协作,通过双方的有效沟通和交流,从而让家园共育更好地进行下去。然而,在现实当中,家长与幼儿园的教育理念存在一些出入。比如有些幼儿园对待家长时态度十分不好,认为家长只是家园共育当中的一个配角,忽视了家庭或者说家长在幼儿教育当中的积极作用。从家长的层面来讲,许多家长因为工作原因或者是其他原因对家园共育不是很了解,也没有时间参与家园共育的一些活动中;还有一些家长对家园共育完全没有概念,这在农村地区的家长当中比较普遍,他们认为孩子进入幼儿园,教师就应该承担起责任。
(二)家长和教师缺乏有效的沟通
在调查研究中笔者也发现,家园共育开展过程中,家长和教师缺乏有效的沟通方式,沟通中的盲目性和局限性的问题是比较严重的。比如一些城市幼儿园家园共育的形式就是接送交流、家长开放日、家园之窗等,其中最受欢迎的就是接送交流,在接送孩子上下学的短暂时间内家长与教师进行直接的交流,但是交流都是十分短暂的,无法深入,没法起到实质性的效果。实际上,家园共育的形式是十分多的,社交媒体的发展,也让教师与家长的沟通更加便捷,但是沟通这方面显然做得还不到位。此外,有的幼儿教师也反映,有些家长会在晚上询问自己的孩子,如果他们没有受到奖励,那么教师就会受到家长的批评,这实际上是一种沟通隔阂。
(三)家园共育的相关政策和机制不完善
当前,国家对学前教育逐渐重视,尤其是在这几年的发展当中是比较明显的。我国陆续颁布了一系列关于学前教育的政策和法规,幼儿教育也进入“依法执教”的新时期。比如《幼儿园工作规程》《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关于当前发展学前教育的若干意见》等都提出了“家园共育”的意见,但是幼儿园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存在很多的问题,这也从侧面反映了我国的政策法规还是不完善的,操作的难度也是比较大的。如何进一步来细化关于“家园合作”的相关政策和法规是十分重要的。尤其是关于家长委员会的建立,需要相关法律和政策作为保障,让这个机构能够真正地发挥作用。
三、家园共育模式在幼儿教育中的應用策略
(一)转变家园合作观念,树立正确的角色定位
要想家园共育真正地落到实处,首先要做的就是转变家园合作的观念,树立正确的角色定位,也帮助家长正确认识到自己的责任,这是前提和基础。幼儿园的教师是教学的主力军,当然也是家园共育的主要推进者和参与者。幼儿园教师需要向家长传递教育观念,让他们的教育理念得到改观。因此,从这个层面上讲,幼儿园可以组织学校的教师和家长来共同学习关于家园共育的政策和法规,同时也要了解有关家园共育的先进理念和知识,这样可以重新塑造教师和家长的家园共育的意识和行动。
那么,家长在家园共育当中扮演着什么样的角色呢?家长同样是家园共育中的主体,也是观察者、支持者、参与者、评价者等等。家长需要更新自己的教育理念,认识到家庭教育的重要性,认识到家园合作对学生健康发展的意义。尤其是幼儿园阶段的孩子心理认知还不成熟,他们对事物的判断能力还很差,这一时期的教育是需要小心翼翼的,家长也有义务和责任来共同为孩子创造完整、系统的教育环境。
(二)创新家园合作形式,增强家长与教师的沟通
前面也提到,当前家园共育的形式是十分少的,也是比较陈旧、落后的,也不够制度化和系统化。我们应该要做的是创新家园合作的形式,让幼儿教师与家长能够进行有效的沟通和对话。一方面是让家园共育制度化和体系化,这是十分重要的,如建立定期的家访制度,这也是幼儿教师了解幼儿、幼儿家长以及幼儿家庭的一个有效窗口,通过设立“幼儿成长记录手册”,然后针对幼儿的具体情况来进行家访,这样才能促进幼儿个性化的发展,也能够预防幼儿产生不良的行为和习惯。
另一方面,要扩展家园共育的形式,让家长和教师的沟通更加频繁、密切和有效。家园共育的形式是十分多的,幼儿园应该因地制宜,根据自身的情况来选择相应的活动形式。比如,家长委员会的建构和组织是十分重要的,是组织一系列家园共育活动的主力军。在选择家长委员会的成员时,可以让一些有责任心、热爱教育以及时间充裕的家长来担任。
(三)开展相关的学习活动,提高幼儿园教师的素质
首先,要进一步严格幼儿园教师的资格准入制度。幼儿教师的素养对幼儿产生的影响是不可估量的,幼儿园教师不仅要在学习上关注幼儿的发展,还要关注学生的生活。我国已经建立起了教师资格证的相关制度,但是同时本地区也要根据自身的情况来设定幼儿园教师资格的标准。幼儿教育也是有门槛的,因为幼儿教育对人的一生发展都起到基础性的作用。其次,要提高幼儿园教师的专业素养,尤其是增强家园共育等方面知识的学习,在知识素养、职业能力上都要有所提高。幼儿园可以为教师组织相关的培训活动,或者让他们外出学习交流,比如学术报告、专题讲座、观摩活动等相关活动。我们应该借鉴国外的一些优秀经验,建立专门的家园共育研修模式,让幼儿教师在观察能力、表达能力、组织能力等方面都有所提高。
(四)发挥幼儿园领导在家园共育中的作用
幼儿园领导在家园共育中发挥着重要的引领作用。园长是幼儿园的总负责人,对家园共育的关注程度直接影响着家园工作的效果。幼儿园的园长要重视利用各种机会与家长进行合作,比如幼儿园食谱的透明性,“民以食为天”,饮食好不好是很多家长考量幼儿园的一个重要因素。园长应该担负起这个责任来,让家长了解幼儿园当中的饮食情况,也应该利用好家园之窗这一共育形式,并且设计要保持个性化,能够符合学生的个体发展。在幼儿园的环境布置上也应该注意,要创设温馨、和谐、友爱的环境,比如将幼儿正确洗手的宣传内容悬挂到墙壁上。
四、开展家园合作工作需要注意的事项
开展家园合作工作也需要注意一些事项:第一,要理清家园共育的内涵、概念与意义,尤其是家园共育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和基础,对这些理论内容进行研究和探索,可以影响到家园共育开展的广度和深度。第二,要明确教师与家长的定位,教师与家长在家园共育的实施过程中同等重要,但是幼兒教师要扮演指引者的角色,因为在我国当前的幼儿教育中,许多家长对家园合作的认识还处在一个比较浅层的阶段。第三,要注重国家课程与校本课程之间的协调,国家政策对家园共育有一些指导意见,但是学校也要结合自身的情况来设定具体的课程和活动形式,这样才能让家园共育达到最好的效果。
五、结语
家园共育模式在幼儿教育中的开展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不仅可以促进幼儿教育的发展,还可以促进幼儿的身心得到健康发展,为国家培养更多优秀的人才。幼儿教育从业者应该不断探索,在家园共育这条道路上不断前行。
参考文献:
[1]孙晶.浅谈幼儿家园共育问题解决策略[J].黑河教育,2017(10):55-56.
[2]吴建云.家园共育切实提高幼儿教育的效能探研[J].成才之路,2017(30):37.
[3]夏菲.家园共育促进幼儿健康发展[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18(6):160.
[4]成采霞.互联网在家园共育中运用的必要性及策略[J].甘肃教育,2019(13):40.
编辑 郭小琴